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道信、弘忍和東山法門(法緣法師)

  道信、弘忍和東山法門

  法緣法師

  

  摘自閩南佛學

  內容提要:中國禅宗雖然奉北魏時來華的菩提達摩爲初祖,但禅宗在中國正式成立,應是在道信、弘忍的時候。他們創東山法門,廣接群品,在當時影響極大,從而揭開了中國禅宗的新篇章。本文即主要介紹道信、弘忍所創的東山法門。首先從兩個方面,介紹東山法門的內容;其次,進一步探究東山法門建立的內外原因;最後,講一講它在中國禅宗史上的地位,以讓讀者了解,東山法門之所以在當時産生巨大影響,並成爲中國禅宗轉折點的原因。

  關鍵詞:東山法門 諸佛心第一 一行叁昧 坐禅守心

  前 言

  在佛教八大宗派裏,禅宗是最具中國特色的一個宗派。中國禅宗奉北魏時來華的菩提達摩爲初祖,之後經過二祖慧可,叁祖僧璨的艱苦努力,使達摩禅在佛教界有更多人信奉。但是他們的力量還是很薄弱,地位還沒有完全鞏固。直到四祖道信和五祖弘忍時,他們在湖北黃梅,營宇立像,廣開禅門,接迎信衆,創東山法門。遂使達摩之禅,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一時間如風起雲湧,盛行于南北各地,在當時影響極大。四方前來受學者,月以千計,盛況空前。可以說中國禅宗從此正式成立,結束了從菩提達摩開始的禅宗史前期,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道信、弘忍及所創之東山法門,在中國禅宗史上的曆史意義是重大的。下面將具體的闡述。

  道信的生平傳記

  四祖道信,在中國禅宗史上是個具有雙重意義的重要人物:一方面,他是達摩傳慧可、僧璨之後真正使這一系禅門開始有了一個教派組織形式的領袖人物;另一方面,達摩禅進入南方,而將其推向新一境界的,也正是道信。他可以說是中國禅宗的實際創始人,奠定了禅宗的思想理論基礎。 關于道信的生平傳記,如唐代杜朏《傳法寶記》中說,道信的生卒年代爲河內(治所在今河南省沁陽縣)人,俗姓馬,七歲出家。因師戒行不純,遂于隋開皇十二年(591)入舒州皖公山,谒二祖僧璨。關于這一點,道宣在《續高僧傳》卷二十六<道信傳>中說:“又有二僧,莫知何來,入舒州皖公山,靜修禅業。(道信)聞而往赴,便蒙授法。”在此道宣雖未說二僧是誰,但從《傳法寶記》中就可知二僧中有一位即是僧璨,(另一位即是僧璨的同學定禅師)。道信在皖公山,依僧璨從學十載,後僧璨往廣東羅浮山,不許道信同往,信乃留住此山。隋大業年間(605——617)“國訪賢良,許度出家”。 道信正式得到官府允許出家,編籍于吉州(治所在今江西省吉安市)的一寺院。據道宣《續高僧傳·道信傳》講,道信住在吉州時有教大衆念摩诃般若波羅密而退賊之事。傳中說被賊圍城十余日,城中乏水,人皆困弊。信從外入,井水還複。刺史叩問:“賊何時散?”信日:“但念《般若》,乃令合城,同時合聲。須臾外賊見城四角有大人力士威猛絕倫……群賊即散”。在《傳法寶記》中也有與此相同的記載,可見道信遊學南方時深受般若學影響。吉州城平定後,道信想到南嶽,經過江州(治所在今江西九江),道信爲江州道俗留請住廬山大林寺,又經十年。唐初武德七年(624),道信應蕲州(今湖北蕲州鎮)道俗信徒的邀請,到江北傳法,見黃梅縣西的雙峰山,山泉秀麗,便在此處建寺作爲修行和傳法的中心道場。道信在此居住了叁十多年,廣開法門,“諸州學人,無遠不至”。 山中門人最多時達到五百人。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八月,道信命弟子在山側造龛,龛成便安然坐化,享年72歲。弟子弘忍接替他的位置繼續弘法。據《楞伽師資記》載,道信著有《菩薩戒法》一本,並有禅法著作《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傳授弟子。據印順導師考證,後一蓍作的主要資料存《楞伽師資記》中,其篇輻約占全書2/5,但是否是原書的全部,已不可考。

  道信在黃梅傳法時,弟子衆多,最著名的有荊州法顯,常州善伏、玄爽等,但以弘忍最爲有名,弘忍即是他的首席弟子。

  弘忍的生平傳記

  弘忍在中國禅宗史上被稱爲五祖,他繼道信之後,以蕲州的雙峰山和馮茂山爲傳法中心,對達摩禅法有更大的發展,在當時影響也非常大,中國禅宗到了弘忍時,可以說已初具規模,因此他在禅宗史上的地位和意義,也是非常大的。關于弘忍的生平傳記,據《傳法寶記》中說他是湖北黃梅人,俗姓周。年七歲出家,十二歲師事道信,性情內向,少言寡語,有時雖受同學欺侮也不爭辯。但能經常參加寺院的雜務勞動,爲僧衆服務。在《楞伽師資記》所引《楞伽人法志》中說他:“自出家,處幽居寺,住度弘愍,懷抱真純,緘口于是非之場,融心于色空之境。役力以申供養,法侶資其足焉,調心唯務渾儀,師獨明其觀照,四儀皆是道場,叁業鹹爲佛事;蓋靜亂之無二,乃語默之恒一。”《傳法寶記》中也說他:“晝則混迹驅給,夜便坐攝至曉,未嘗懈倦,精至累年”從這些記載中可見弘忍平時雖不愛講話,遠離是非之地。但他是勤于修禅之士,白天勞動,晚上坐禅。而且禅風樸實,不拘形式,認爲無論從事什麼活動,都能使人達到解脫,正所謂“行、往、坐、臥四儀,皆是道場,身、口、意叁業鹹爲佛事”。他這種坐作並行,融禅于生活的禅風,正顯示出東山法門獨特之色,對後世禅門影響也非常深遠。

  弘忍受道信的指導和影響,不重視讀經,但他穎悟異常,“雖未視諸經論,但聞皆心契”。 而且對于道信“常以意道” 的禅經驗也多能“洞然自覺”。 因此深受道信的器重,衆望所歸。在道信寂後,他便繼承了道信的位置成了寺院的住持人。他在住持寺院時,全國有不少人前來向他參學,如《楞伽師資記》中說:“四方請益,九衆師橫,虛往實歸,月逾千計。”《傳法寶記》中亦說:“令望所歸裾履湊門,日增其倍,十余年間,道俗投學者,天下十八九。自冬夏禅匠傳化,莫之過”。以上所述這些,從實情衡量也許有些誇張,但弘忍門下徒衆日增,弘忍的禅法影響日益擴大當屬事實。

  弘忍在東山傳法,可以說是恪守師訓。他和道信一樣長期養性山中,棲神幽谷,足不出山。他極力主張修行者應當在山中靜居修行。有人問他:“學問何故不向城邑聚落,要在山居?他回答說:“大廈之材本出幽谷,不向人間有也。以遠離人故,不被刀斧損,一一長成大物後,乃堪爲棟梁之用。故知棲神幽谷,遠避囂塵,養性山中,長辭俗事,目前無物,心自安甯,從此道樹花開,禅林果出也”。在此弘忍認爲在幽靜的山間進行坐禅修行,遠離俗事務的幹擾,日久天長可以達到解脫。後世禅宗往往也喜歡選取深山幽靜的地方,建寺安僧,大概也是受弘忍這種思想的影響。

  據《楞伽師資記》記載,弘忍在唐高宗鹹亨五年(674)二月去世,世壽74歲。死前命弟子等在馮茂山(即亦東山)建塔,以此作爲安葬之所。寂後弟子玄赜在安州壽山的寺院,請範陽盧子産于寺的壁上給弘忍繪製畫像,前兵部尚書隴西季李廻秀,爲大師撰辭以稱贊大師的懿德。唐代宗還曾賜谥爲“大滿禅師”。

  弘忍一生度人無數,但在衆多弟子中,他最得意的弟子有十一人,即《楞伽師資記》中所說的神秀,資州智诜,白松山劉主薄、華州惠藏、隨州玄約,嵩山老安,潞州法如,韶州慧能,揚州高麗僧智德。這十人即禅宗史書上所說弘忍的十大弟子,再加上玄赜共十一人,此十一人爲禅法傳播起著重大的作用。十一人中又以慧能和神秀最爲著名。弘忍之後禅宗即分爲慧能的南宗與神秀的北宗,從此在中國禅宗史上便展開了最富有聲色的一幕。

  弘忍也是一位“肅然靜坐,不出文記”的禅師。當時傳說他有一本關天禅法的書,但淨覺在《楞伽師資記》中說是“謬也”。 淨覺所指的弘忍所謂禅書,大概是現存的《最上乘論》。此論在敦煌本中全名是《蕲州忍和尚導凡趣聖悟解脫宗修心要論》。《師資記》認爲它是僞撰,但近代學者們認爲此論當即是由弘忍的弟子抄錄而輾轉流傳下來的。這種說法大概是沒有什麼疑問,我們可以這部論中探知弘忍的禅法思想。

  東山法門

  所謂東山法門,是從弘忍所住的馮茂山得名的。此山在黃梅縣東12裏,道信寂後,弘忍便遷到了此山,繼續弘法。所傳之法“法妙人尊”,因此搏得了“東山法門”的稱號。然其實東山法門是包括道信和弘忍兩代禅師在內的,因爲弘忍的禅法是對道信禅法的發揚光大。《楞伽師資記》中載,弘忍的弟子神秀應召入京,武則天曾問他:“所傳之法,誰家宗旨?”神秀回答說:“禀蕲州東山法門。”又問:“依何典诰?”答曰:“依《文殊說般若經》一行叁昧”。可見一行叁昧爲東山法門的根本,而“一行叁昧”即是由道信首先倡導的。因此李知非爲淨覺的《注般若羅密多心經》所作《略序》中就說:“蕲州東山道信禅師,遠近鹹稱東山法門。”《宋高僧傳》卷八《神秀傳》中也說:“忍與信俱住東山,故謂其法爲東山法門。”由此可知東山法門實際是包括道信、弘忍兩人在內的,道信、弘忍所創的東山法門在當時影響很大,遠及京洛,名聲極盛,與早在隋代就已得到朝庭褒獎的天臺法門幾乎可以平起平坐。故唐初的李華撰《揚州龍興寺經律院和尚碑》時說:“天臺止觀具一切經義,東山法門是一切佛乘。”乃至武則天在接見神秀時,也予以高度的贊歎。她說:“若論修道,更不過東山法門也。”的確,東山法門無論從組織形式上,還是思想體系上都已初具規模,它揭開了中國禅宗的新篇章。

  (一)東山法門的內容

  道信、弘忍所創立之東山法門既有如此大的影響,這和他們的禅法思想是有關的。道信和弘忍在思想上有許多默契。他們的禅法具有很強的連貫性和統一性。這在東山法門中就有集中的表現。那麼東山法門的內容如何呢?從兩個方面來說明。

  1、諸佛心第一和一行叁昧

  “諸佛心第一“和一行叁昧,可以說就是東山法門的兩個要點。據《楞伽師資記》中稱:“其信禅師…

《道信、弘忍和東山法門(法緣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