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談學佛(能行法師)

  漫談學佛

  中國佛學院北京法源寺首座能行法師開示

  什麼是佛!

  時值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今天,尤其是年輕人和有些知識分子沒有接觸到佛學的人們,往往對學佛的人,會産生一種偏見和誤解,進入寺廟有一種神秘的感覺或誤認是封建迷信,甚至認爲是落後、無知、愚蠢。這都是對佛教缺乏認識的具體表現。

  如果了解研究佛學之後,絕對會消除疑惑和誤解。有鑒于此,特作如下的漫談。我們要了解佛是什麼?

  “佛”,是印度梵語佛陀,全稱“佛陀耶”。簡稱謂:“佛”。譯漢語,謂“覺者”。即覺而不迷之義。佛不是神,亦不是上帝。佛與我們每個人是平等的。成了佛,比我們凡夫並不多一點。我們雖然是凡夫,比佛不少一點。所謂:“在心性上不可以增一物,在心性上亦不曾少一物”。佛與衆生是平等的,在佛不增,在凡不減。

  凡夫與佛不同的地方是什麼呢?佛是覺而不迷,凡夫是迷而不覺。所謂:“迷者衆生”,“覺即是佛”。佛是有覺悟的人,人是沒覺悟的佛。正所謂:“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人就是佛”。用印度梵語講,即“無上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譯漢語謂:“無上正等正覺”。即最高覺悟的衆生。譬如說,佛是一面鏡子,能照天、照地、照萬物,無所不照。既然凡夫與佛平等,爲什麼我們凡夫不能照呢?佛這面鏡子,鏡光是幹淨的,凡夫鏡光是汙染的。什麼叫汙染?就是我們心性上的沾染,壞思想、壞習氣、壞作風、十惡不善、五欲雜念、貪嗔癡愛、名利恩愛、酒色財氣,所謂十纏十使積成有漏之因,六根六塵妄作無邊之罪,使心光不能顯現。什麼叫修行呢?即用通俗的話說就是自我改造。修者,改也。修改自己的行爲是也。就是與壞習氣作鬥爭。能把心性中的染汙除掉,就成佛了。所謂“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癡”,是學佛之綱領。

  凡夫與佛差別在什麼地方呢?佛是“覺”而不迷,清淨無染。凡夫是“迷”而不覺,心光汙染。學佛即是去“迷”還“覺”,去“染”還“淨”。凡夫與佛差別即覺、淨、迷、染四字差異。

  以上所談,我們明白:佛是人,是有覺悟的人。修行並不神秘,就是自我改造,與壞習氣作鬥爭。 願我們每個人都能成爲一個高尚完美有覺悟的好人。

  關于“宗教信仰”!

  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是宗教,所謂宗教就是有一定的“宗旨”和“教育”。例如我國的宗教有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五大宗教。這五大宗教有叁個不同的分類,既無神教、多神教、一神教叁個不同的概念。佛教是無神教,道教是多神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是屬一神教。

  中國過去就是一個多神教的國家,由于上古時代科學不發達,人們對大自然現象不理解,例如雷電的震閃、風雨的暴注,疾病死亡的莫測。因此有一種恐懼的心,産生了迷信,形成了什麼牛鬼蛇神的崇拜。科學發達以後,知道很多是屬于自然規律,並非神的作用。迷信及受到自然的淘汰。但是還有很多問題用科學也做不出正確的解答,既有一神教的産生,例如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信仰上帝和真主。所謂上帝萬能,創造一切,我們世界和生命都是上帝創造的,命運都掌握在上帝手中,一切聽命于上帝的安排。佛教是否定上帝萬能,不承認有個萬能的神和上帝能創造一切,故佛教屬于無神教。

  不論是多神教、一神教和無神教,教義不同,它有個共同的願望和目標,就是希望人類能過一種幸福生活,世界達到永遠持久和平。宗教之間是互相尊重的。宗教信仰是自由的。每個人都有信的自由,亦有不信的自由,有信這教的自由,亦有信那教的自由。過去信現在不信有自由,過去不信現在信亦有自由。今天信,我明天不信,有自由,後天我想再信亦有自由。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受國家法律保護的,不論怎樣自由,必須要在愛國愛教的基礎上自由。每個人都必須遵守國家法令、法規,都必須愛國,用戶政府。

  愛教就是要遵守佛的教導:佛教到弟子要“斷惡、修善、利濟衆生”。佛教對善惡的定義是:“損人利己”即是惡,“有利于人”即是善。“不因善小而不爲,勿因惡小而爲之”。即所謂“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如果大家都能愛國愛教,遵守國家法令政策,精神文明可以勝利的實現。

  佛教既然是無神教,究竟佛教信仰的是什麼呢?我們佛教不信神鬼、不信上帝,2500年前佛陀在講遺教經中告誡弟子說:“佛弟子不能求神拜鬼、信天、看相、算命、擇良辰吉凶、推步營虛等迷信活動”。所以說佛教是正信、智信、破除迷信的宗教。

  佛教徒學佛的目的“是以智慧及慈悲來自利利他,而不是以怪力亂神及稱聖稱佛來迷惑衆生。智慧必然是合乎因緣觀念及因果觀念的,必然是合情合理的。慈悲的表現,不在于討好殷勤,乃在于感謝恩人、原諒仇人、幫助苦人、救濟窮人、調伏狂人、啓導愚人、感化惡人、鼓勵善人、警策懶人、醒覺迷人,那便是以全新關懷一切衆生的菩薩精神”。

  佛教不信鬼神,是相信“因果”的。使自己種因,自己結果,命運是自己掌握的。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自作自受、自因自果”的。古人雲:“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但世上的事不盡如此,有人說:“善人得不到善報,惡人生活得很好”。若只看到現世因果,確實有些好人過得並不幸福,有些惡人過得很美滿。佛教是要人們明白叁世因果。叁世並非指祖父、父母,而是指本人前世、今世和來世,是自己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即前一分一秒、前一年、十年、百千萬年都是過去世。“未來”之今後的一分、一秒、數月、數年乃至百千萬年。“現在”是不住的,“現在”馬上是“過去”。“未來”即可變爲“現在”。是前無始後無終的。有些人不承認後過去或未來,說:“過去種什麼因我不知道,未來結什麼果我也不曉得,我是現實主義者,只見活人受罪,沒見死人帶枷。人死如燈滅,只要現在享受快樂,管什麼來世轉牛變馬”。這樣不信因果的人,精神非常空虛,所以六神無主,胡作爲位,爲非作歹。造成社會紊亂,不安定現象發生。

  因果律是這樣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例如說,你現在能得到榮譽、獎金、表揚、模範等,不是命運好,不是上帝恩賜肯定是你自己過去一定對社會、對人民做有好事和貢獻,所以才評爲先進模範的獎金榮譽和表揚,是自因自果。假若你現在上班遲到早退,違法亂紀,胡作非爲,做壞事,將來一定會受到扣獎金、開除、法律製裁等應得的惡果。所謂“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佛教相信因果。還相信因緣。所謂“因緣果報”內因外緣,因是種子,緣是條件。例如說,將種子放在石板上是不會發芽的,必須有水和土的外援才能生長。因果律有偈雲:“假使千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譬如說:有些人很有才能得不到發揮作用,埋沒一世,潦倒終身。也就是沒有“緣”的關系。又如有些人有地位有權有勢,違法亂紀,沒有人能管它,逍遙法外,橫行霸道,等到打擊經濟犯罪運動時,一定逃不出法網,一會受到法律的製裁。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叁世因果,循環不失。

  因果是不受時間限製的,故有現生報,多生、多劫的報。“劫”是時數,一個大劫有“成、住、壞、空”四個中劫。每一個中劫,有二十個小劫,每一個小劫有一個增劫和一個減劫。一增一減時數爲1680萬年。每一個大劫等于80×1680=134400萬年。故此因果不受時間限製。故而佛教是: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報。佛教不信神、不信天、不信上帝、不信命運,只信因緣果報。“萬有因果律”認爲世間事沒有無果之音,亦沒有無因之果,“有因必有果”。古人雲:“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

  我們人生在世,大家都是希望求幸福,求安樂,爭取離苦得樂的。佛教的教義就是:“不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幸福、安樂、離苦,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是自求多福。“佛”叫我們要想離苦,首先要“斷惡”,要想“得樂”必須要“修善”。佛教之義是:慈悲平等的、萬物一體的同體大悲,無緣大慈,自他不二的。以“慈悲爲懷”,所謂“慈悲”,是與樂拔苦。如果大家都有一個萬物一體,自他不二,同體大悲的觀念和共識,人之善猶己之善、人之惡亦己之惡,利人即利己,這樣即所謂人間淨土,大同世界就可以到來。

  有人說只要做好事就可以,又何必要學佛呢?要曉得,做善事只能得人天福報,仍然在四生六道生死輪轉之中。學佛是爲了解決一個最大的問題:“生死”。每個人都逃避不了“生死”大事,只是不去追究何謂生、何謂死,以爲一死即百了,什麼也不存在了,這是錯誤的想法。“死”只是現有的肉身改變,但我們體內的佛性猶在。也就是平常人們所認爲的靈魂猶在。我們所作的“業”猶在。這是去不掉的。其實“生”與“死”是一體兩面,猶如手掌與手背,生死是不二的。“未知生、焉知死”。

  一個不明生死的人,往往是貪生怕死、喜生厭死、醉生夢死。這樣即便活一萬歲,亦是等于“行屍走肉”。生死是一件大事,但詩人漠不關心。我們餓了會預備食糧,冷了會預備衣服,熱了會預備空調、扇子,下雨會預備雨傘,可是人有生必有死,而沒有准備,實乃可歎可悲。

  我們學佛的人,對生死觀念,是不二的。大丈夫視死如歸,生而何歡,死而何懼呢?孔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像劉胡蘭“生的偉大,死的光榮”,雷鋒年輕雖死,他的精神仍在,有重于泰山。所謂“死得其所”。

  要知道我們這個“色身”,即現在的假我,是父精母血配合而生的,所謂:“二五成形”,是一部機器,四大假合的。除了“假我”色身之外,還有個“真我”,即使不生不滅的“佛性”所謂“二五成形,叁五成性”。

  身形有生有…

《漫談學佛(能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