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一念叁千”與“性具善惡”(能行法師)

  “一念叁千”與“性具善惡”

  能行法師

  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並隨著中國哲學倫理的發展,從晉朝初時的譯經到隋唐時期宗派的創立,標志著佛教完全融入了中國文化,形成了中國式的佛教。

  天臺宗是佛教史上最早成立的一宗,它創立于陳隋,興盛于唐。以其特有的教理和實踐盛傳至今。天臺宗的理論體系頗具特色,影響之人、之深、體系之完善,部是值得人家研究的課題。天臺宗把整個宇宙大致分爲“五陰世間”、“衆生世間”和“國土世間”,接著又把“衆生世間”細分爲—真法界,即六凡四聖,而且每一國土所居的衆生均有不同的相、性、體、立、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等十如是。因此,即是吾人當下一念之中亦具足叁千諸法,包容現象界的全體。心在迷時含叁幹法,對之執著不舍,心在悟時也含叁幹諸法,但對之並不起執,而視爲方便,視爲性德。心有染淨迷悟的分別,但叁千諸法不動絲毫。

  一念叁千是實踐論,通常被稱之爲“性具實相論”。性即法性、理性、佛性,心性原是不二,“心具”、“性具”其義爲一。智者大師有論雲:“無明癡惑,本是法性,以癡迷故,法性變作無明,起諸顛倒善不善等……。”今當體諸顛倒即是法性,不一不異,雖顛倒起滅,如旋火輪,不信,顛倒起滅:唯信,此心但是法性,此時法性通于染淨,在染維度上,法性即是無明癡惑之本,一切顛倒起滅即是法性起滅;而在淨的惟度上,法性即是菩提,即是佛性本身,故若得“還源返本”,法界俱寂,即一切流轉皆止,即得根本解脫。一念通于染淨,具足一切善惡性相,智者大師稱之爲“一念無明法性心”。一念即是凡心一念,凡心一念根塵相對,倏忽起滅的經驗狀態下的一念心,如是凡塵一念,即是具足叁千世界的一切善惡性相,這是一念叁千的本意,正由于“一念無明法性心”之通于染淨,即是無明癡惑之本,也是解惑成悟得證菩提之本,既是生死流轉不已的依據,也是超出輪回,臻于佛界的依據。

  因此觀心才顯示出特殊的重要性,也只有在心或法性這一意義上,所謂“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才是可以理解的。

  智者大師的“性具善惡”的理論基礎是“十界互具”和“—念叁千”,所謂介爾有心,即具叁千說的當下一念,圓滿具足叁千世界的一切善惡,染淨諸法。一念叁千的理論中也包含了性惡說的含義。實相常展現爲十界,十如,叁世間,每一法界具有十法界,佛界中也具有其他九界。智者大師在《法華玄義》卷八中說: “若大乘觀心、觀惡心非惡心,亦即惡爾善、亦非善非惡、觀一心即叁心,以此叁心曆一切心,曆一切法,何法何心而分爲一叁。”也就是說善、惡、無記,皆爲一心本具,且善惡相即。作爲修學者來說,觀照自己當下的—念介爾之心的工夫,是學佛修道的“用功處”和“要緊處”,不論此心落于何種法界,都須就此一念觀其實相, 即空、即假、即中。所謂介爾有心,即具叁千,凡心一念具足叁千世界的一切善惡染淨諸法。

  智者大師在《四念處》第四卷上說:“在一念眠中,無明心與法性合起無量煩惱,尋此煩惱即得法性……”是—念無明心有煩惱法,有智慧法,煩惱是惡塵、善塵、無記塵,開出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法華》雲:“如是性等,一界十界百千法界究竟等。”這裏著重闡明了平常的一念心是由無明與法性相結合所産生的一切煩惱、智慧,在煩惱中包含了一切善的、惡的、無記的東西,通過觀想實修得法,可以開發智慧,成就法身和達到解脫。無明與法性結合,五陰、衆生、國土等叁種世間,及這世間的種種“性” (內在的本質),種種“相” (外表現象)等都由此産生,宇宙間一切萬法的生起,也同樣是由于無明與法性結合的緣故。

  智者大師在《法華玄義》第五卷中表明心性具有善惡,而且在惡的心性裏含有善的心性。在《觀音玄義》第五卷中表明心性具有善惡,而且在惡的心性裏含有善的心性。還在《觀音玄義》中對性具善惡更進一步作了系統的論述,認爲闡提與佛在性具善惡上沒有區別,闡提斷盡了後天修行而生的善,但存在先天本具的善。佛因修道而斷盡了惡,但仍存先天本具的惡。爲何本具的善惡不能斷呢

  岡爲先天本具的性,不能因此善惡法而有所改變。具有經叁世也不能斷盡改變的性質,屬于修善和修惡的緣因佛性和了因佛性。由“性的正因佛性所起,即“性起”修善暫且不論,僅依九界的修惡來說,有緣因佛性,了因佛性二因的修惡,乃由正因的性起。”因此在圓成佛界的解脫當中,這些修惡就不必斷除,因爲正因性惡,巾之而起的,緣、了二闵修惡,全修即性,所以不須斷除。

  闡提與佛性兩者的區別,在于修習上,佛曾歎曰:“—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皆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一闡提雖然沒有了修善,但性善仍在,所以遇到佛菩薩教化的善緣,仍可行善消惡。佛陀雖然沒有了修惡,但性惡仍在,只是對惡法有所透徹的了解。所以能于惡自在,不會被惡法所染,也正因爲于惡自在,所以即使生活在世俗惡的環境裏,甚至現身子地獄之中,也能用種種的方式與因緣去教化衆生,正所謂“廣用諸惡法門化度衆生終不爲惡法所染。”進—步說佛在特定的條件場合中,爲了化度衆生,仍可方便作惡,這是因爲惡的本身通達真如法性之實相,所謂“煩惱即菩提”、“諸妄即真”,行于非道而通達佛道,正是大乘佛教所講的“方便”與“善巧”。

  但從凡夫衆生而言,作惡修惡,必有因果報應,應以惡報爲戒。全修即性,性亦具善,精進修善,止惡揚善,才能圓滿菩提。由性發修,由修照性,性修不二,統稱“佛性”。叁因佛性皆具性德善和性得惡,正因佛性是衆生本具不改不壞中正覺性,也是衆生能成佛的主要依據,由于它超越了世間的實相,簡稱之爲“性”,緣因佛性是功德,莊嚴正因,使正因佛性生起勝緣,了因佛性是智慧,開顯正因的助緣。從另一方面講,正因佛性開發了因。了因指導緣因,緣因莊嚴正因,使正因佛性 生起勝緣,它們又是空、假、中叁谛、叁千即空了因佛性,叁千即假緣因佛性,叁千即中正因佛性,佛性是處于因位的稱謂,成報果時即爲法身、解脫、般若叁德。

  智者大師的—念叁千與性具善惡,則是天臺佛學的精要,是至高極論,成爲天臺宗上求下化的理論依據,充實了中國哲學中的人性學的內容。透過一念叁千的理論,我們還可以悟到“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的意旨。也正當下的一念心中“即心即佛、是心是佛”這刹那之心,雖是起于有情的意根與法塵相對,但其具足叁千世界,並能進—步達到以小攝大、以大入小、互無滯礙的不思議境,當下一念即可展現叁千世界的形形色色,只因衆生根鈍障重,不能感觸領悟而已,智者大師以大慈悲願力故,將這—念叁千說引導有情歸入正道,脫離生死,證入涅槃,永遠化導衆生,利益有情。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