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依天臺止觀成就禅波羅蜜(義廣法師)

  依天臺止觀成就禅波羅蜜

  義廣法師

  一、序說

  行菩薩道者是從發菩提心到實踐菩薩行,實踐菩薩行以六波羅蜜爲綱領。學佛法六波羅蜜,智慧很重要。智慧是從哪兒來

  諸佛智慧皆從禅定而生,修禅波羅蜜是我們進入般若波羅蜜的殊勝方便。

  (一)什麼是禅波羅蜜

  “禅”是梵語,又名禅那、禅定。凡夫、外道、二乘、菩薩、諸佛所得禅定,通得名禅,其爲凡聖所共,譯成漢語叫“思惟修”。禅包括世間禅和出世間禅。

  什麼是世間禅

  不發出離心、不發菩提心去修禅,都屬于世間禅。出世間禅與此相反。

  出世間禅在發心上也有區別,有兩種禅:一種是聲聞禅,只求個人的解脫;一種是菩薩禅,菩薩禅是通過修禅去感化周邊的人,並把修禅所得分享給一切有緣。發心不同,感果就不同。發出離心修禅,最後成就阿羅漢果——灰生滅智,自己求得解脫;發菩提心成就菩薩,最後成就佛道——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在禅修的次第上講,出世間禅也分爲次第禅和第一義谛禅(非次第禅)。發菩提心,修非次第禅、一心禅,指禅宗的禅。今天主要說的是次第禅,就是特指中國禅宗的禅,這是指修學的方法而論,次第修學。

  “波羅蜜”,名到彼岸,究竟圓滿到彼岸叫波羅蜜。此但據菩薩與諸佛所得,與凡夫二乘所不共。《摩诃衍論》說:“禅在菩薩心中,名波羅蜜,是名不共。所以者何,凡夫著愛,外道著見,二乘無大悲方便,不能盡修一切禅定,是以不得受到彼岸名,故言波羅蜜即是不共。”禅波羅蜜,禅的究竟圓滿就是“禅波羅蜜”,禅的究竟到彼岸唯有佛陀做到了,諸佛叁昧是真正的禅波羅蜜。

  (二)修學禅波羅蜜的入手處:圓滿禅波羅蜜的急要途徑——止觀

  修學禅波羅蜜的入手途徑、方便有很多:淨土宗念佛其實也在修禅;律宗,執心不起、執身不動,本身也是一種禅修;密宗有密宗的修法;教下,有天臺宗的止觀、華嚴宗的觀門;禅宗的修法,叫第一義谛禅,單刀直入、當下就是、信手拈來,信手拈來就是止觀。

  我們常說宗門或者教下,宗門是指禅宗,教下一般指天臺宗、華嚴宗、唯識宗。今天我介紹的是依天臺宗的止觀成就禅波羅蜜,就是修學禅波羅蜜法門之入手處——天臺止觀。

  天臺宗的集大成者——天臺宗的四祖智者大師,對止觀有闡釋:“若夫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論其急要,不出止、觀二法。所以然者,止乃伏結之初門,觀是斷惑之正要。”(《修習止觀坐禅法要》)“泥洹之法”就是涅槃,不生不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就是泥洹。所以,要想達到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的圓滿——大圓滿覺,讓大家馬上進入泥洹之法的就是止觀。

  止觀,天臺宗把禅修就稱爲止觀,所以止觀也就是禅波羅蜜的修學。止觀體系是:天臺止觀、華嚴觀門、唯識觀法等,皆可成就禅波羅蜜。

  禅就是思惟修;安住于境,就是止;安住于境去進行觀照,就是觀。“止乃伏結之初門,觀是斷惑之正要。”“結”就是煩惱,“止”是伏住我們的煩惱,用智慧去觀照煩惱的起因,歸根結底還是自己的我執、貪心、嗔心或是癡心引發的煩惱。“觀”是徹底地把煩惱斷除。禅定功夫很深的人,能修到色界天,色界天和無色界天的天人是沒有嗔心的,並且他有修四無量心。但是,只是他當時降伏了嗔心,沒有真正地斷除,他一出禅定,嗔心就會現起,最終還要去觀。一切煩惱皆是因爲沒有智慧而産生的,“止乃伏結之初門,觀是斷惑之正要。”這是對止觀的闡述。禅就包括這兩種功能:一,伏住我們的煩惱;二,徹底地根除我們的煩惱。

  爲什麼我要介紹天臺宗止觀

  天臺宗止觀有清淨傳承,慧文大師、慧思禅師、智者大師幾代人對原始的禅修經典進行了一個系統地歸納和整理,還融入了他們的修學體驗,著出了天臺宗的四部止觀。所以,天臺宗止觀是具有缜密次第、普被衆機的禅波羅蜜法門。在中國佛教的禅修修學體系中,涉及到禅修,我們一定會首選天臺止觀法門,天臺宗四部止觀包括了所有禅波羅蜜的修學方法。

  (叁)修學止觀法門的發心

  我們修止觀、修禅波羅蜜都要發心,真正地達到禅波羅蜜的發心,就是菩提心。智者大師在《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第二卷講修禅發心中說十種心不當發:

  (1)爲利養故,發心修禅,多屬發地獄心。

  (2)邪僞心生,爲名聞稱歎故,發心修禅,多屬發鬼神心。

  (3)爲眷屬故,發心修禅,多屬發畜生心。

  (4)爲嫉妒勝他故,發心修禅,多屬發修羅心。

  (5)爲畏惡道苦報,息諸不善業故,發心修禅,多屬發人心。

  (6)爲善心安樂故,發心修禅,多屬發六欲天心。

  (7)爲得勢力自在故,發心修禅,多屬發魔羅心。

  (8)爲得利智捷疾故,發心修禅,多屬發外道心。

  (9)爲生梵天處故修禅,此屬發色無色界心。

  (10)爲度老病死苦疾得涅槃故,發心修禅,此屬發二乘心。

  因地不真,果招纡曲。發心指向非常的關鍵,其決定著我們未來的成就與否。

  修禅最起碼應該是到達色界和無色界,這十法界當中都會修禅,但是修禅不一定能達到禅波羅蜜。爲什麼二乘也是不當發心

  因爲二乘只顧自己修禅、解脫,這是灰生滅智,不去發心,對其不思以用——由禅定起智慧,由智慧起神通業用,去度化衆生。二乘羅漢不會直接發菩提心、起悲心去度化衆生,他是隨緣度化的。今天我們主要是講發菩提心修禅波羅蜜。

  二、天臺宗四部止觀概說

  天臺宗的四部止觀:第一部完整成書的止觀叫《漸次止觀》,全名是《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這就是解釋禅波羅蜜的,非常系統、缜密。佛法的關鍵是落實在生活當中,禅波羅蜜,亦複如是。

  第二部和第叁部就是《童蒙止觀》、《不定止觀》,《童蒙止觀》是智者大師給他哥哥陳針調身治病講的,也叫《修習止觀坐禅法要》,通過禅修把自己的身體調得非常健康,這是《童蒙止觀》的一個緣起。《六妙法門》是《不定止觀》,它是通過數、隨、止、觀、還、淨六種方法修止觀,是爲當時南北朝的陳朝尚書令毛喜而說的。

  最後一部成形的止觀叫《圓頓止觀》,也叫《摩诃止觀》,這是最殊勝、最無上、最圓滿的一部止觀。在《摩诃止觀》裏面主要是以第一義谛禅的觀法爲主,直接進入最圓頓——最近圓頓、最無上——最近無上的禅修。

  叁、修止觀之條件——二十五方便與佛門忏儀

  (一)二十五方便

  哪些方便具足才能修禅呢

  一是二十五方便;二是佛門忏儀。

  二十五方便就是二十五個條件,修禅要圓滿這二十五個條件:

  (1)具五緣:持戒清淨、衣食具足、閑居靜處、息諸緣務、得善知識

  (2)诃五欲:色、聲、香、味、觸

  (3)棄五蓋:貪、嗔、疑、睡眠、掉悔

  (4)調五事:調食、調眠、調身、調息、調心

  (5)行五法:欲、精進、念、巧慧、一心

  第一,具五緣。五個條件必須要具足:持戒清淨,衣食具足,閑居靜處,息諸緣務,得善知識。

  持戒清淨。戒律的關鍵就是執身不動、執心不起。禅定從哪裏來

  來自持戒,身心不動、身心安和,自然就進入禅的狀態。

  衣食具足。在初步禅修時,我們的身體首先要由哪怕是用粗布麻衣去保護好,吃的東西要能裹腹充饑。

  閑居靜處。就是要在一個非常安靜的場所裏。

  息諸緣務。在修禅時甩開我們手頭的事情,不要去想,去專注禅修。

  得善知識。得到善知識的呵護。

  第二,诃五欲。只要把具五緣做好

  了,

  直接就可以進入禅修的狀態。具不了五緣,怎麼辦

  內心不願意舍棄對世間五欲的這種貪著,那是沒辦法修禅的,一定要诃五欲,下面更進一步說明:

  五欲有種種說法,在《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當中指色、聲、香、味、觸。佛菩薩是于五欲中自在的;凡夫往往會被五欲所蒙蔽,不得自在。《楞嚴經》裏說:佛所以擁有正遍知,因爲能夠轉境,轉境即同如來。修學佛法的根本就是“善用其心”。

  第叁,棄五蓋。二十五方便先告訴我們不能貪著色、聲、香、味、觸。可是我們還去貪著,找不到爲什麼貪著,所以就“棄五蓋”,去掉我們的貪心、嗔恚心和疑惑;睡眠太多了也不能修禅;掉悔,掉舉後的結果就後悔了,在坐禅中會想“怎麼能那樣做

  ”,煩惱被牽動出來是沒法去修禅的。這些條件主要是爲了安頓我們的身心進入禅修。

  第四,調五事。就是調飲食、調睡眠、調身、調息、調心。

  禅修的關鍵就是調身、調息、調心。因爲調身包括了調睡眠和調飲食,然後你對色、聲、香、味、觸、法等的觀照屬于調心。調息呢,我們二六時中都在呼吸,縱然進入禅定狀態,也在呼吸,是另一種呼吸方式。

  第五,行五法。哪五法呢

  是欲、精進、念、巧慧、一心。

  這個“欲”不是對“五欲”貪著的“欲”,而是修禅的願望,希望自己成就禅波羅蜜。之後就是精進。還有,念禅定的殊勝、念諸佛菩薩的加持、念持戒的功德、念布施的無上。菩薩爲自他,所以要種種的行,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念禅定功德、念持戒的功德、念布施的功德、念佛法僧叁寶的加持……一直串起來,最後它會引導我們走向解脫,加強這樣的訓練,讓自己進入禅修狀態。巧慧,大家修禅要有對師父的抉擇和對指導理論的抉擇。大家還是去找像鸠摩羅什大師譯的《坐禅法要》,安世高譯的《安般守意經》,都是介紹禅修的,還有一部《禅海燈塔》。下面就是一心——一心修禅,這已經快進入禅定的狀態了。

  以上是我對二十五方便即修禅的二十五個條件做了一個簡單、概略性的闡述。只要持戒清淨,二十五方便就都圓滿了,正因爲這個坎兒我們過不去,所以說祖師苦口婆心地給我們說,一直說到我們去心甘情願地、非常自然地去持戒清淨。因爲,由戒生定,由定發慧,一切禅定皆從戒律而生。

  (二)佛門忏儀

  拜…

《依天臺止觀成就禅波羅蜜(義廣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