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天臺宗的和諧思想及其現代诠釋
容通法師
一、圓融和諧的實相本體論––天臺宗的叁谛思想
叁谛這個名詞,並非是天臺智者所創,從它的義理方面來說,許多經典都具備了叁谛的意義;而叁谛名字的出現,一般認爲是出自《仁王》和《璎珞》這兩部經典。智者在《妙法蓮華經玄義》卷二中雲:
明叁谛者,衆經備有其義,而名出《璎珞》《仁王》,謂有谛、無谛、中道第一義谛。今經亦有其義,壽量雲:非如非異即中道,如即真,異即俗。
叁谛之名,有不同的稱呼。如有谛,亦可稱爲俗谛、世谛、假谛;無谛亦可稱爲真谛、空谛、第一義谛;中道第一義谛亦可稱爲中谛、第一義谛、一實谛,亦可名爲虛空、佛性、法界、如如、如來藏等。現在爲了方便,即將叁谛稱之爲“空谛”、“假谛”和“中谛”。
通常說法認爲,天臺的“叁谛義”來源于《中論》“四谛品”中的“叁是偈”:
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這個著名的“叁是偈”,表達了龍樹中觀學的“緣起性空”的思想。但是在叁論師那裏,此偈只是闡述了“真俗二谛”的道理,而把“中道義”當作是“體”:
“因緣生法”是俗谛,“即是空”是真谛,“亦是中道義”是體。
智者對此偈有自己獨特的理解,認爲“因緣所生法”,當體“即空即假即中”。叁谛的思想,不可思議地圓融具足于衆多的因緣生法中。任何一種因緣所生的事法,當下即是“空”“假”“中”叁谛的圓融體現者。他說:
即中,即假,即空,不一不異,無叁無一。二乘但一即,別教但二即,圓具叁即。叁即,真實相也。
在智者看來,叁論師偏重于說“空”,只說二谛,雖有“即空”而無“即假”;別教雖有叁谛之義,但也只是領會了“即空”和“即假”之義,而不具備“即中”,所以別教是“隔曆叁谛”;只有法華圓教,才能圓具“叁即”,稱爲“圓融叁谛”或“不思議叁谛”。
天臺智者的叁谛思想,是基于當時佛教界“二谛”之爭的背景下而闡發的。它糾正了“境理二谛”和“言教二谛”的偏頗之說,確立了“諸法實相”在佛教中的核心地位。叁谛思想的出現,使中國佛教在實相本體論和真理認識論達成統一,讓“言教”和“理境”、“觀行”、之間融爲一體。可以這麼說,天臺宗的叁谛思想是中國佛教思想的一大創舉,是中國人對佛教的獨到理解。
大乘佛教的終極目標是要衆生成佛,而衆生能否成佛的關鍵,則在于衆生是否具備佛的本性,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佛性。假如衆生連佛性都不具備,又如何可能成就佛道呢?因此,在大乘佛教中,佛性之說是極爲重要的基本學說。佛性的異名很多,如法性、自性、本性、如來、實相、真如、如如等等。佛性說其實就是佛教的本體說,如果沒有本體,大乘佛教的成佛說也就失去了依托,甚至大乘佛教的根基也將因此動搖。正因爲如此,佛教各家各派對于佛性本體的探討極爲重視,爲此而展開的研究層出不窮。在諸家學說中,天臺宗的叁谛說應該是較爲圓滿的本體論。它有效地將本體界與現象界作了很好的溝通,揭示兩者之間互具互即的關系,並通過圓妙的觀行法門——即認識論使本體有獲得證實的可能。
對于宇宙萬物的本體、或本原的探索,自有人類文明以來就一直沒有停止過。人類作爲智能生物,對生活的世界好奇、無知、迷茫、不安和恐懼,都促使人類産生思考探求周圍世界的動力。或許,這種探索的欲望,是人類自身與生俱來的內在驅動力所使然吧。了解萬物的起源和歸宿,是萬物生滅的基礎,也是一種可以說明萬物的原則。這不僅是理性認識的需要,也是內心情感的需要。人類需要從情理兩方面來達成對整個世界的認同。沒有對世界本體的認同,也就沒有人與萬物之間的認同。而這種認同,毫無疑問地,是構成人與萬物和諧的根本條件。
用現代哲學用語來說,本原就是“第一性”的問題。它是一個既古老又恒久的哲學問題。古今中外,無數的哲學家都在不斷地尋找這一問題的答案。從泰勒斯的“水”到赫拉克利特的“火”,畢達格拉斯的“數”到巴門尼德的“存在”,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論”到柏拉圖的“理念”;從老子的“道”到宋明理學家的“理氣說”,以及陸九淵和王陽明的“心學”等等。大家從不同的角度去探求和揭示對本原的理解:或是從物質層面,或是從精神層面;或側重于感性,或側重于理性;或偏于虛,或偏于實;或主張一元,或主張多元。衆說紛纭,莫衷一是。雖然時有前後,說有長短,但無不是人類共同智慧的體現。
在衆多的本體論中,天臺宗的“叁谛說”可以稱得上是別具一格,其圓融和諧的思想,亦于此顯露無遺。可以從幾個方面來說明:
一、廣大性:天臺宗在述及叁谛時,首先一句是“因緣所生法”,第叁句是“亦爲是假名”,這兩句皆涵蓋了世間所有的以各種形態存在的法。在具體的表述中,我們經常用“叁千諸法”來加以歸納。“叁千諸法”的構成基礎是十法界、十如是、叁世間。其中,十法界是指從凡至聖、從迷至悟的十種衆生世界;叁世間是指作爲依報的國土世間,作爲正報的有情世間和作爲兩者基礎的五蘊世間。十如是是從十個方面對具體一法的解析,而在天臺宗看來,十如是就是指諸法實相。由此可見,天臺宗的叁谛思想不僅是從世間所有的法去推究它們的本體,而且認爲本體本身就包含了一切的法,這在天臺宗思想中稱爲“具”。其本體的廣大性,包含了一切世間存在的萬法:無論是有情還是無情的世界;無論是精神世界還是物質世界;無論是宏觀世界還是微觀世界;無論是凡夫的世界還是聖人的世界。凡是我們能想見的所有法,都在其中。涉及範圍之大,在其他的本體論中是聞所未聞的。
二、平等性:如果說廣大性反映了叁谛思想的對于本體認識多樣性的話,那麼平等性則著眼于本體的一致性方面。外在的物質世界雖然紛繁複雜,內在的精神世界雖然微妙難知,但是所有的世界諸法無非都是依因緣而起,隨因緣而滅,究其自身,並無一種可以永恒長存不變的自性。這就是叁谛中的空谛,它揭示了萬物本身的空性,即萬物本身並無自性,如果非要立一個“自性”的話,“空性”就是萬物的自性。萬物雖然千差萬別,但是在空性上是完全一致,究竟平等的。我們人類總是想要找尋萬物的本體,但是空谛告訴我們,世間實際上並不存在這樣一種本體。因爲世間之法都是因緣生法,既然有生也就必然有滅,有生滅的法哪來不生滅的本體呢?唯有空性才能不生不滅。萬物萬法皆有空性,這是萬法平等的一面。
叁、不思議性:前面的空谛和假谛在探討因緣生法的過程中,各有自己的側重點:空谛重于性空,假谛重于緣起。而在中谛義中,則注重于空谛和假谛的平衡,既不偏于空,也不偏于假。由此而論,凡是對于任何對立的兩方面,中谛皆是持不偏不倚的立場。如生滅、一異、來去、斷常等。世間萬法,皆有其對立性的一面,都可歸于一類有對立的法之中。有對立就有分別,有對立就落于思議。中谛則告訴我們,應該遠離思議分別,方能真正明了法的真相;不思議的法,才是我們要尋找的萬物之本體。
四、圓融性:叁谛思想分別來說,有“空”、“假”、“中”叁谛的漸進,從不同的角度去探究因緣生法的本體。如果只是獨立地來談叁谛,顯然是有淺有深,有粗有妙的。這是“隔曆叁谛”義,在法華圓教中稱爲“相待妙”,而不是“絕待妙”。只有將叁谛融于一心,融于一境,既沒有時間上的前後次序,也沒有空間上的位次分別,叁谛共于一體,而又同時不妨礙有不同的特點呈現。這才是“圓融叁谛”,絕待之妙。這裏的絕待,並非是獨立于相待之外的絕待,而是融合了相待差別之後的絕待。所以前面說,天臺的叁谛思想,是融合了現象論的本體論。它不排除我們的現象界而獨立地談本體界,本體界中本身也具備了現象界的萬法。這種理事圓融的理念,即是佛教諸法實相的基石,而是臺宗本體論的獨到之見。
對于本體論的探討,是一個古老又常新的話題。人們需要尋找世界的本體本原,以達成與現象世界的溝通和聯系;這是人類與世界形成認同的基礎。沒有了本體,沒有了共同的本原,不僅從物質層面還是精神層面,人類乃至世界都將失去平等的共識,勢必也難以獲得真實的統一與和諧。大乘佛教注重于佛性說的構建,認爲衆生皆有佛性。佛性上的平等擁有,是大乘佛教和諧思想的核心。天臺宗的叁谛思想,可說是大乘佛教佛性說的圓滿之論,其中折射出來的本體圓融,對于我們現實世界和諧理念的建構,無疑是有著重要價值的。
二、圓妙和諧的認識論––一心叁觀
佛教不僅僅是一門講理論的宗教,它更是注重實踐的宗教。教、理、行、果是佛教的幾大基本要素。如果只是在理論上有所建樹,卻無法在實踐中去證實理論,那麼,作爲一種宗教,它的意義也就極爲有限了。即使你的理論如何的高超,卻無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加以證明,你又如何讓人相信該理論的真實性呢?佛經說:“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理論只有具備了可行性和可證性,才有其實際意義。佛教曆來是講究解行並重,不可偏廢的。在佛教衆多的宗派中,天臺宗尤以教觀並重得到衆人的認可。教與觀猶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相輔相成不可或缺。
承上所言,如果說“圓融叁谛”是天臺宗的本體論的話;那麼,“一心叁觀”則可說是天臺宗的認識論了。叁谛雖然是“天然之性德”,是諸法實相之本體,但是如果沒有“一心叁觀”這一得以認識本體的途徑,則其所立的本體說就如龜毛兔角,純屬虛談了。所謂“修得有功,性德方顯”。通過“一心叁觀”悟入“一心叁智”,從而體認“一心叁谛”,也就是“圓融叁谛”,這就是天臺宗的實踐認識論。
“一心叁觀”也稱爲“圓融叁觀”、“不思議叁觀”、“不次第叁觀”。雖知一念之心不可…
《中國天臺宗的和諧思想及其現代诠釋(容通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