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臺宗行門略談
論文作者:定智法師(杭州佛學院、天臺山佛學院教師)
論文摘要:《教觀綱宗》開篇明宗:“佛祖之要,教觀而已矣。觀非教不正,教非觀不傳;有教無觀則罔,有觀無教則殆。”藕益大師開篇就提出教觀的不可分離的原則。不僅僅是天臺宗如此,就是佛與各宗派的祖師都不離開教觀。天臺宗教理組織非常完備,不是本篇論文所要闡述的重點。本文側重談觀,也就是天臺宗的行門結構,可以說是用深廣妙來概括的。關于行門的著作很多,比較常見的《童蒙止觀》、《六妙門》、《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大乘止觀》、《禅門口訣》、《摩诃止觀》等等。《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是一個禅修系統的龐大、內容詳實。而《法華玄義·行妙》不但系統龐大、而意趣更爲深入。本文著重介紹《法華玄義·行妙》中關于行門的部分,其中精妙組織體系值得學者了解和學習的。其次再介紹觀心法門。
關鍵詞:佛教天臺宗行門
一。行與境智的關系
任何學說如果離開實踐也就失去他存在的價值,天臺宗理論具有可操作性強的特征是非常特出的。智者大師把佛陀實踐理論加以系統化的歸類,讓行者對于修行法門了然于一心之中,在此基礎上從事實踐就不會有偏差。下面我簡單介紹智者大師行門體系及意趣。《法華玄義·行妙》是第叁種妙,前面還有境妙和智妙,境智行叁妙的關系,如《法華玄義》行妙中雲:“夫行名進趣。非智不前。智解導行。非境不正。智目行足。到清涼池。而解是行本。行能成智。故行滿而智圓。智能顯理。理窮則智息。”行、智、境這叁者具有次第的關系,行是進趣,進趣要有智慧,沒有智慧行就無法前進,智慧就像人的眼睛一樣,智慧是行爲的導向,沒有智慧導向,行就有危險,如果說沒有境的話,那這個智就沒有正確的目標,所以說,這叁者是互相支持,是互相顯發的,是缺一不可的,就像香爐的叁只腳一樣,有這叁只腳,爐子就能夠鼎立。
二。通途增數行
關于行妙的意趣先總分爲二:一通途增數行、二約教增數行。
一通途增數行是對一種智增數說明行門廣大,有塵沙行門之多。《法華玄義》行妙中引《大智度論》雲:“《釋論》雲。菩薩行般若時。以一法爲行。攝一切行。或無量一法爲行。攝一切行。或二法爲行。攝一切行。或無量二法爲行。攝一切行。乃至十法、百法、千萬億法爲行。攝一切行。或無量十法、百、千萬億法爲行。攝一切行。”
叁。約教增數行
二約教增數行是指四教中各自增數的廣大行門。每種教都有廣大行門意趣,可見佛陀法門之多,方便之廣。首先是藏教的增數行,站在藏教的角度上論修行,有一數、二數、叁數、四數,乃至百千萬億法爲行。以一法來修行,如《法華玄義》行妙中引《增一阿含經》雲:“阿含中佛告比丘當修一行。我證汝等四沙門果。謂心不放逸。若能護心不放逸。行廣演廣布。則所作已辦。能得涅槃。又告比丘當修一行。謂他物莫取。比丘白佛:我已知已。佛言:汝雲何知。比丘白佛。他物謂色聲香味觸法。佛言善哉。若能不取此六。即所作已辦。能得涅槃。”
增二法修行指修止修觀,增叁法修行指戒定慧,四法、五法乃至百千萬億法爲行也是同樣道理。
還有通教增數行。通教也有一法、二法、叁法、四法、五法乃至百千萬億法爲行。
別教增數行,也有一法、二法、叁法、四法、五法乃至百千萬億法爲行。一一行皆破無明,入深法界。如善財童子入法界中說,于一百一十善知識各聞一法爲行,善知識皆雲:佛法如海,我唯知此一法門,余非所知。
圓教別教增數行,也有一法、二法、叁法、四法、五法乃至百千萬億法爲行。系緣法界,一念法界,一切無明顛倒,永寂如空。
四。別圓兩教五行
以上四教增數行意趣雖廣,涉及具體行門還是無法把握,因此智者大師開後又合,以別圓兩教五行來概括全部行門。下面廣明別圓二教來說明這五種行。別圓兩教五種行實際上又可以把前面藏通兩教的行門包含在裏面了。
(一)別聖行首先別教開出五種行,《法華玄義》行妙中引《涅槃經》雲:“五種之行,謂聖行、梵行、天行、嬰兒行、病行。”
這裏先是講聖行。所謂聖行就是戒行、定行、慧行,戒定慧又稱爲叁無漏學。
1.戒聖行戒律有戒的修法。有律儀戒,也有定共戒,道共戒,還有具足戒,有依真谛而發的戒,有依俗谛而發的戒,還有依中谛所發的戒。依叁谛所發的戒,戒品是不一樣的。智者大師引《涅槃經》中十種戒:“禁戒、清淨戒、善戒、不缺戒、不析戒、大乘戒、不退戒、隨順戒、畢竟戒、具足波羅蜜戒。”與《大智度論》中的十種戒意趣相同,都能包含四教了義之理。《大智度論》中十種戒分別爲:“不破、不缺、不穿、不雜、隨道戒、無著戒、智所贊戒、隨定戒、具足戒。”這十種戒包含了律儀戒、定共戒、叁教的道共戒,及圓教無上妙戒、具足戒。如此十戒與《南山律》不同的。《南山律》尚不具備究竟了義佛知見,而天臺所指戒律具足佛知見,具足四教的戒,所以這個戒是具足道,開顯而言:“叁歸五戒十善二百五十。皆是摩诃衍。”名爲絕待妙戒。包容《南山律》所說義。曆代律師大多推崇《南山律》,實際上意趣不及天臺。唯有天臺宗所論的這個戒是蓋過一切戒的精神,包括佛戒在內,菩薩戒在內,最圓滿的佛知見融攝在裏面,天臺宗談律雖然沒有《南山律》那麼廣,但從深度來說是在南山之上。唯有深入天臺宗教理才能真正領會戒律的究竟含義。
2.定聖行下面是定行,又分爲叁:一世間禅定、二出世間禅定、叁世間上上禅定。
(1)世間禅定一世間禅定又分根本味禅和根本淨禅。根本味禅如還有一些四無量心、四空定。四禅:初禅、二禅、叁禅、四禅。四無量心: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舍無量心。四禅但是自證禅定功德,而未有利他之功。故樂大功德者,當憐愍一切衆生,修慈悲喜舍四無量定。四空定者:一虛空處定二識處定叁無所有處定四非有想非無想處定。行人厭色如牢獄者。則心心樂欲出離色籠。此四定體無形色。故名爲空。各依所證之境。爲處境法持心。心無分散。故名定也。凡夫依六行觀而修四禅、四空定,厭離下位禅定爲苦、粗、障,攀上位禅定爲勝、妙、出。而佛弟子依八聖種修四禅、四空定,八聖種就是觀緣色、緣空、受想行識如病、如癰,如瘡、如刺,無常、苦、空、無我,和合而有,欺诳不實,此即是八聖種觀。前四種觀是對治方法,以防止對于清淨色法,和空境,及四陰生執著心。便是事觀;後無常等四種觀,即是緣谛理觀,是破四種顛倒的慧觀,出離叁界,能證無漏涅槃。依根本禅定而能出生勝妙禅定。凡夫爲廣大福德,而修四無量心,佛弟子爲出離叁界發菩提心而修四無量心,修四無量心相同而心量不同。
根本淨禅有叁種:六妙門、十六特勝、通明觀。六妙門者:一、數。二、隨。叁、止。四、觀。五、還。六、淨。通稱六妙門者,妙名涅槃,此之妙法能通至涅槃故名妙門,亦名六妙門。十六特勝者:一、知息入。二、知息出。叁、知息長短。四、知息身。五、除諸身行。六、受喜。七、受樂。八、受諸心行。九、心作喜。十、心作攝。十一、心作解脫。十二、觀無常。十叁、觀出散。十四、觀欲。十五、觀滅。十六、觀棄舍。通明觀者:此法明淨能開心眼,無諸暗蔽;既觀一達叁,徹見無閡,故名通明。善修此禅必定能發六通、叁明,所以稱爲通明觀。慧性多的行者宜修六妙門,于欲界中即能發無漏。定性多的行者宜修十六特勝,下地不發無漏,上地才發無漏。定慧性均等者宜修通明觀,上下地皆能發無漏。根本淨禅叁種禅定雖然屬于世間禅定,由于不味著世間清靜五欲,具世間禅定能破叁界惑發真無漏,得叁乘涅槃。智者大師在《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中提到亦世間亦出世間禅定,即是根本淨禅,六妙門、十六特勝、通明觀,一半是世間禅定,一半是出世間禅定,跨越兩邊。
(2)出世間禅定二出世間禅定又分爲觀、練、熏、修四種。
一觀禅又分爲九想、八背舍、八勝處,十一切處等禅定。與《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相比少提八念、十想兩種。九想觀者:一、脹想。二、壞想。叁、血塗想。四、膿爛想。五、青瘀想。六、噉想。七、散想。八、骨想。九、燒想。此九種法門通稱想者,能轉心轉想,所謂能轉不淨中淨顛倒想,故名爲想。八背舍者:一、內有色相外觀色,是初背舍。二、內無色相外觀色,是二背舍。叁、淨背舍身作證,是叁背舍。四、虛空處背舍。五、識處背舍。六、不用處背舍。七、非有想非無想背舍。八、滅受想背舍。《大智度論》雲:“背是淨潔五欲。舍是著心。故名背舍。若發真無漏慧。斷叁界結業盡。即名解脫也。”八勝處者:一、內有色相外觀色少。二、內有色相外觀色多。叁、內無色相外觀色少。四、內無色相外觀色多。五、青勝處、六、黃勝處、七、赤勝處、八、白勝處。十一切處者:一青二黃,叁赤四白,五地六水,七火八風,九空十識。此十通名一切處者,一一色各照十方滿故名一切處,乃至空亦如是。前背舍勝處雖有八色,所照既狹,未能普遍,是以不得受一切之名。青黃赤白地水火風空識這十種境界都能夠遍照十方。青光遍照十方,黃光遍照十方……如清風一樣,遍一切處。達到這一層的話,在觀禅裏面達到最深的一種妙境。像九想屬于不淨觀,八背舍能舍棄潔淨五欲;八勝處觀心純熟,轉變自在;十一切處就是勝妙觀修到最殊勝的境界。觀禅次第如此。
練禅就是指九次第定,熏禅就是獅子奮迅叁昧,修禅就是超越叁昧,這幾種禅定。練禅好比練黃金一樣,黃金越練越純,諸佛弟子心樂無漏,先得諸味禅,今欲除其滓穢,以無漏禅煉之,皆令清淨,如煉金之法。修禅定的時,從根本味禅練習出世間禅定。世間禅定可以通過練習跨越到出世間禅定。但這根本味…
《天臺宗行門略談(定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