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禅裏面雖然也有初禅、二禅、叁禅、四禅,再到四空定,到滅受想定,練習過程中就把見思兩惑破掉。以無漏慧來修,雖然九次第定也是從初禅開始上去,到了空定,再到滅受想定,又回過來練上去。這樣的修煉就把定練得非常純熟。
熏禅就是獅子奮迅,獅子奮迅叁昧從散心進入到欲界定,未到地定,到初禅、二禅、叁禅、四禅,到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再到滅受想定,再回過來又到散心定。再上去,再回來,像獅子一樣快,進去很快,回下來很快,要入定就入定,要出定就出定,很自在的,這個叫熏禅。
修禅叫超越叁昧,超越叁昧從散心定入到初禅,從初禅可以直接跳到非想非非想處定,再跳到滅受想定,又跳回來到散心定,從散心定又跳到初禅、二禅,又跳上去,跳回來。像獅子一樣前跳四十裏,後跳四十裏;左跳四十裏,右跳四十裏,禅定達到這種出入自如的超越叁昧。達到獅子奮迅叁昧和超越叁昧的時候,就可以說出離世間了,工夫就很自在。超越叁昧超入出中各有四種:一者順入超,二者逆入超,叁者順逆入超,四者逆順入超。複有二種超越:一者具足超,二者不具足超。具足超即是菩薩超越,如上所說。不具足超即是聲聞超越叁昧,不能自在遠超入故。
(3)出世間上上禅定出世間上上禅定,一共有九種大禅。一自性禅、二一切禅、叁難禅、四一切門禅、五善人禅、六一切行禅、七除煩惱禅、八此世他世禅、九清淨淨禅。《大智度論》雲:“禅最大如王。言禅則一切皆攝。所謂若諸菩薩成道。起轉*輪入涅槃。所有勝妙功德。悉在禅中。”這九種大禅的基本要求就是開佛知見,必須要悟佛知見,必須要入佛知見,以此證到自性禅定。在自性禅定裏開出九種禅門,都是以明心見性爲根本基礎的,以破無明,見佛性,開秘密寶藏爲根本基礎的,這個禅定叫出世間上上禅定。
3.慧聖行慧聖行又分爲生滅四谛慧、無生四谛慧、無量四谛慧、無作四谛慧。慧聖行就是開智慧,如果以智慧來論的話有四個層次,藏教是生滅四谛慧,通教是無生四谛慧,別教是無量四谛慧,圓教是無作四谛慧。四谛本來是叁大語系佛教各大宗派所共說的佛法總綱,天臺宗以四教四谛來概括之,如此概括包含了所有大小乘各宗派教義無余。
又慧聖行觀行成就二十五有叁昧,二十五有。我們叁界可以廣開爲二十五有,而每一有裏又都可以叁昧破之,如一地獄有用無垢叁昧破、二畜生有用不退叁昧破、叁餓鬼有用心樂叁昧破、四阿修羅有用歡喜叁昧、五弗婆提有用日光叁昧破、六瞿耶尼有用月光叁昧破、七欝單越用熱焰叁昧破、八閻浮提有用如幻叁昧破、九四天王有用不動叁昧破、十。叁十叁天有用難伏叁昧、十一焰摩天有用悅意叁昧破、十二兜率陀天有用青色叁昧破、十叁黃色叁昧破化樂天有、十四赤色叁昧破他化自在天有、十五白色叁昧破初禅有、十六種種叁昧破梵王有、十七。二禅用雙叁昧、十八叁禅用雷音叁昧、十九四禅用注雨叁昧、二十無想天有用如虛空叁昧、二十一阿那含天用照鏡叁昧、二十二空處用無礙叁昧、二十叁識處用常叁昧、二十四不用處以樂叁昧破、二十五非想非非想用我叁昧破。所以變成二十五有王叁昧,入二十五有王叁昧,就能證到輪回與涅槃不二之體。
(二)別梵行下面是梵行,梵行指的是四無量心,光有聖行還不夠,聖行是自利用的,梵行是化他用的。沒有梵行的話,功德福報就不圓滿。四無量心: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舍無量心;慈悲喜舍都達到無量。慈無量心,給予衆生無量的快樂,乃至十方諸佛究竟常樂我淨的快樂;悲無量心,拔衆生的根本無明,拔除衆生處處執著,證入妙智;喜無量心,見諸衆生。已離二死。得中道樂。而生歡喜。還有舍無量心,就是達到平等舍。實際上慈悲喜這叁種是平等的,叫舍無量心。以上四無量心不同與梵天所修四無量心,也不是藏通兩教修的四無量心,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四無量心,是離兩邊愛見中道四無量心,是具足如來之四無量心,是慈即是大法聚。是慈即是大涅槃。慈力弘深。具一切福德莊嚴。是一切諸善根本,是行根本,故名梵行。
(叁)別天行下面是天行,開示悟入佛知見,這叫天行。
前面的都是爲天行做准備的。天行就是第一義天,天然之理,天然之性德,天然之妙慧,以天然性德之慧,證到實相這個行叫天行,天行即是智慧莊嚴。
(四)別嬰兒行天性是剛剛證果。嬰兒行是果上起妙行,也就是到果位以後,再生起妙行,再以人天小善,像嬰兒一樣的行。人天小善之行,藏教聲聞之嬰兒行,藏教緣覺之嬰兒行,藏教菩薩之嬰兒行,通教叁乘嬰兒行,別教菩薩初地前嬰兒行,乃至圓教初住前之嬰兒行。爲什麼?包括菩薩在佛眼裏都屬于嬰兒,當你開悟以後還只是個嬰兒,屬于佛的嬰兒,是佛把你生下來,是佛的嬰兒。剛剛悟入佛知見的時候叫胎兒,出胎以後叫嬰兒,天性就是你具足佛種,開佛知見,這是還是胎兒。出胎以後就是王子,佛子,法王子。法王子就是嬰兒,一開始還只是嬰兒,需要佛菩薩的呵護,所以所做的事情都是表現在人天的小善,二乘的小善,或者示現聲聞行,或者示現權乘菩薩行,或者示現圓教菩薩的妙行,這種行都是屬于嬰兒行,還不究竟圓滿。
(五)別病行什麼叫病行呢?病行者,此從無緣大悲起。同生善邊,名嬰兒行。同煩惱邊,名爲病行。以衆生病,則大悲熏心,是故我病。法身大士證入到不可思議妙境,他的行持已經天地莫測,唯佛與佛才能知道的。像這些法身大士或遊戲地獄,或作畜生形,化身作餓鬼,化身作魔王,化身提婆達多,化身央掘摩羅,化身婆須蜜多,或者化身鬼王,閻羅王,以苦行來逼迫衆生,示現種種難行之行,不可思議的惡行,以病行來示現。這種行是深位菩薩所行,不是淺位的菩薩,淺位菩薩是嬰兒行,所以說濟公活佛是深位菩薩,他示現瘋癫法門,但大家不要以爲他是真瘋,跟世間的瘋子是不一樣的。有些瘋子被瘋所染,濟公活佛雖然行于瘋癫之法,但實際把瘋癫轉爲道用,轉爲妙用,我們一般人不理解,以爲他是真瘋。所以濟公活佛的行持我們是學不來的,因爲我們前面的基礎都沒有,像聖行,戒定慧都沒有,戒的基礎沒有,定的基礎沒有,慧的基礎也沒有,梵行的基礎也沒有,福報的基礎也沒有,天行的基礎也沒有,示佛知見也沒有,嬰兒行也沒有,不要說病行。病行離你根本還差得很遠。當然如果你佛知見開了以後要行瘋癫法門也可以,然而世間一些狂人以此爲籍口行顛倒事,當善于辨別之。
五。圓五行
再講圓行,這是圓教的五種行。把別教的五種行講清楚以後,圓教的五種行與別教五種行名相完全一致,而意趣有別。
《涅槃經》稱圓行爲如來行,《法華經》稱圓行爲安樂行,安樂即是涅槃,涅槃即是如來,即是圓果,行是圓因。因此《法華經》與《涅槃經》意義相同。圓五行在一心中具足無缺。病行可以來,天行可以來,病行可以來,梵行也可以來。一會兒示現聖行,戒定慧威儀具足;一會兒示現梵行,慈悲喜舍四無量心具足;一會兒示現天行,依理而行,示佛知見,像禅宗一樣;或者一會兒示現人天小善,或者像大法師,威儀具足,種種說法無量;或者示現病行,躺著生病,嘔吐、腰酸背痛,示現種種病相。像維摩诘居士一樣,躺在自己的丈室裏,示現種種病相,釋迦牟尼佛派文殊菩薩去慰問,這就是示現病行。所以不思議法身大士示現的病情都是爲了弘法方便。
《法華玄義》引《法華經》雲:“如來莊嚴而自莊嚴即圓聖行。如來室即圓梵行。如來座即圓天行。如來衣有二種。柔和即圓嬰兒行。忍辱即圓病行。”圓五行在《法華經》中具足無缺,又圓五行一心圓照十法界;圓五行即是叁谛叁昧,聖行是真谛叁昧,梵行、嬰兒行、病行是俗谛叁昧,天行是中道王叁昧。又圓五行即是二十五王叁昧,圓破二十五有;又圓五行即是圓慈悲;又圓五行即是四種十二因緣智行;又圓五行即是四種四谛智行;又圓五行即是七種二谛智行;又圓五行即是五種叁谛智行;又圓五行即是一實谛智行。以上所說圓五行一心具足,一切諸法中,悉有安樂性。觀心即是圓五行。一行一切行稱爲相待妙行,無粗可待才是絕待妙行。
圓教五種行圓滿具足一切行,可開可合,圓五行合起來就是一種行。五種行即是一種行,一種行即是五種行。五種行分開來就是無量行,無量行就是五種行。以上《法華玄義》的行妙。
六。觀心食法
天臺智者大師著有《觀心食法》,是教修行人如何在吃飯時用功觀心的方法。“既敷座坐已。聽維那進止鳴磬。後斂手供養一體叁寶。遍十方施作佛事。次出生飯稱施六道。即表六波羅蜜。然後受此食。”指吃飯前先上供叁寶,下施六道。“夫食者衆生之外命。若不入觀。即潤生死。若能知入觀。分別生死有邊無邊。不問分衛與清衆淨食。皆須作觀。觀之者自恐此身自舊食。皆是無明煩惱。潤益生死。今之所食皆是般若。想于舊食從毛孔次第而出。食既出已。心路即開。食今新食照諸闇滅成于般若。”吃飯時不知觀心則生死流轉,會觀心則成般若食。接著智者大師說此食即是不思議法界,叁谛圓融之食。應作空假中叁觀。即成般若、法身、解脫叁德。“食中含受一切法。食若是有。一切法皆有。”這是假觀。“食若是無一切法皆無。”這是空觀。“今食不可思議故尚不見是有。雲何當有趣尚不見是無。雲何當有非趣。若觀食不見趣非趣。即是中道叁昧名真法喜禅悅之食。而能通達趣非趣法。即雙照二谛。得二谛叁昧法喜禅悅之食。是名食等。”這是中觀。非空非有而雙照空有,即是中道叁昧真法喜禅悅之食。“以此食故。成般若食。能養法身。法身得立。即得解脫。是爲叁德。”即成叁德涅槃之食。這是天臺宗一心叁觀的食法。不能不說法門殊勝。
七。觀心誦經法
天臺智者大師著有《觀心誦經法》,教導修行人如何作到一心叁觀誦經法。“夫欲念經滅罪。第一先須盥漱整威儀。別座跏趺而坐。第二入觀所坐之座高廣嚴好。次觀座下皆有天龍八部四衆圍繞聽法。次須運心作觀。觀我能爲法師傳佛正教。爲四衆說想所出聲。非但此一席衆。乃至十方皆得聽受。名爲假觀。”首先具足威儀作假觀想。“次觀能說之人所念之經。何者是經爲經卷。是爲紙墨。是爲標軸。是誦者爲當心念是口念。是爲龈腭和合而出。爲有我身爲無我身。誰是念者。觀此四衆。爲是實有。爲後想生。四衆非有。推尋畢竟無有我。能念者是名空觀。”次能誦之人空所誦之經也空,故作空觀。“雖無所念之經。而有經卷紙墨文字。雖無能念之人。而有我身爲四衆宣念。雖非內外不離內外。雖非經卷不離經卷。雖非心口不出心口。從始至終必無差謬。名不可思議。”此爲中觀。能作此解能作此觀。名爲叁觀。接下來誦經具足六度“于一念得不前不後叁觀宛然雖無施者而有法施。雖無受者四衆宛然。雖無法座登座宣說。非一二叁而一二叁。”名爲法施檀波羅蜜。“專心執持無諸遮礙。名爲持戒。”“忍耐惡覺名聞財利皆不能惱。”名之爲忍。“一心不息從始至終無有慚愧。”名爲精進。“專念此經無有愛味。”名之爲禅。“分別無謬序正流通無不谛了。字句分明。”名爲般若。是名六波羅蜜具足。接著說明修行本具叁因性德。“于無始心名爲正因種子。若有心觀名爲了因。高座四衆說授因緣名爲因緣。叁因具足。若觀未明但是性德。”最後說明念經人若肯觀心誦經必證第一義空平等大慧的修德。“研之不已觀心相應。名托聖胎以胎業成就名爲修德。中間四十二位亦名性修。至于極果名爲種智。伊字叁點不縱不橫。名大涅槃。名到彼岸。名第一義空平等大慧。是名念經正觀。”
八。一心爲宗
天臺宗認爲心佛及衆生是叁無差別,但衆生法太廣佛法太高。于初學爲難。自觀己心則爲易。《涅槃經》雲:“一切衆生具足叁定。上定者謂佛性也。能觀心性名爲上定。”上能兼下即攝得衆生法也。
《普賢觀經》雲:“我心自空罪福無主。觀心無心法不住法。又心純是法。”《淨名經》雲:“觀身實相觀佛亦然。諸佛解脫當于衆生心行中求。”《華嚴經》雲:“心佛及衆生是叁無差別。破心微塵出大千經卷。”是名心法妙也
《般若經》雲:“一心具足萬行。”《華嚴經》雲:“解脫長者告善財言。我若欲見安樂世界阿彌陀佛。隨意即見。乃至所見十方諸佛。皆由自心。善男子。當知菩薩修諸佛法。淨諸佛刹.積習妙行。調伏衆生。發大誓願。如是一切。悉由自心。是故善男子。應以善法扶助自心。應以法水潤澤自心。應于境界淨治自心。應以精進堅固自心。應以智能明利自心。應以佛自在開發自心。應以佛平等廣大自心。應以佛十力照察自心。”《宗鏡錄》說:“一心爲宗,照萬法如鏡。”各經論中廣明一心爲宗。一心之旨通大小乘、法相、華嚴、禅、密等諸宗。
九。一念叁千爲宗
一念叁千是天臺智者大師“說己心中所行”的法門,目的在于教人觀照當下一念之心,不論此心落于何種法界,都須就此一念觀其實相即空即假即中。叁千即空了因佛性;叁千即假緣因佛性;叁千即中正因佛性。
《宗鏡錄》雲:“既言一念,一多相即,一心能具。能了妄念無一異相,達此無相具一切心,叁千具足。方能照于一多相即。”衆生由理具叁千故能感。諸佛由叁千理滿故能應。應遍機遍。欣赴不差。
《大智度論》雲:“諸佛及大菩薩。智能無量無邊。常處禅定。于世間涅槃。無所分別。諸法實相。其實不異。但智有優劣。行般若波羅蜜者。畢竟清淨。無所罣礙。一念中。能散十方一切如恒河沙等。叁千大千國土。大地諸山微塵。故知真心。有此大力。衆生妄隔而不覺知。”
天臺宗的一念叁千在《摩诃止觀》中最初正式提出:“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叁十種世間。百法界即具叁千種世間。此叁千在一念心。若無心而已。介爾有心即具叁千。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後。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後。”
又《華嚴經·出現品》雲:“佛子。譬如有大經卷。量等叁千大千世界。書寫叁千大千世界中事。一切皆盡。乃至此大經卷。雖複量等大千世界。而全住在一微塵中。如一微塵。一切微塵皆亦如是。時有一人。智能明達。具足成就清淨天眼。見此經卷。在微塵內。于諸衆生。無少利益。即作是念。我當以精進力。破彼微塵。出此經卷。令得饒益一切衆生。作是念已。即起方便。破彼微塵。出此大經。令諸衆生。普得饒益。如于一塵。一切微塵應知悉然。”《華嚴經》中說明剖一微塵出大千經卷。圓人即從現前一念修觀“叁千不思議境”,即能成佛道,轉*輪,廣度一切衆生矣。
《天臺宗行門略談(定智法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