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宗行门略谈
论文作者:定智法师(杭州佛学院、天台山佛学院教师)
论文摘要:《教观纲宗》开篇明宗:“佛祖之要,教观而已矣。观非教不正,教非观不传;有教无观则罔,有观无教则殆。”藕益大师开篇就提出教观的不可分离的原则。不仅仅是天台宗如此,就是佛与各宗派的祖师都不离开教观。天台宗教理组织非常完备,不是本篇论文所要阐述的重点。本文侧重谈观,也就是天台宗的行门结构,可以说是用深广妙来概括的。关于行门的着作很多,比较常见的《童蒙止观》、《六妙门》、《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大乘止观》、《禅门口诀》、《摩诃止观》等等。《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是一个禅修系统的庞大、内容详实。而《法华玄义·行妙》不但系统庞大、而意趣更为深入。本文着重介绍《法华玄义·行妙》中关于行门的部分,其中精妙组织体系值得学者了解和学习的。其次再介绍观心法门。
关键词:佛教天台宗行门
一。行与境智的关系
任何学说如果离开实践也就失去他存在的价值,天台宗理论具有可操作性强的特征是非常特出的。智者大师把佛陀实践理论加以系统化的归类,让行者对于修行法门了然于一心之中,在此基础上从事实践就不会有偏差。下面我简单介绍智者大师行门体系及意趣。《法华玄义·行妙》是第三种妙,前面还有境妙和智妙,境智行三妙的关系,如《法华玄义》行妙中云:“夫行名进趣。非智不前。智解导行。非境不正。智目行足。到清凉池。而解是行本。行能成智。故行满而智圆。智能显理。理穷则智息。”行、智、境这三者具有次第的关系,行是进趣,进趣要有智慧,没有智慧行就无法前进,智慧就像人的眼睛一样,智慧是行为的导向,没有智慧导向,行就有危险,如果说没有境的话,那这个智就没有正确的目标,所以说,这三者是互相支持,是互相显发的,是缺一不可的,就像香炉的三只脚一样,有这三只脚,炉子就能够鼎立。
二。通途增数行
关于行妙的意趣先总分为二:一通途增数行、二约教增数行。
一通途增数行是对一种智增数说明行门广大,有尘沙行门之多。《法华玄义》行妙中引《大智度论》云:“《释论》云。菩萨行般若时。以一法为行。摄一切行。或无量一法为行。摄一切行。或二法为行。摄一切行。或无量二法为行。摄一切行。乃至十法、百法、千万亿法为行。摄一切行。或无量十法、百、千万亿法为行。摄一切行。”
三。约教增数行
二约教增数行是指四教中各自增数的广大行门。每种教都有广大行门意趣,可见佛陀法门之多,方便之广。首先是藏教的增数行,站在藏教的角度上论修行,有一数、二数、三数、四数,乃至百千万亿法为行。以一法来修行,如《法华玄义》行妙中引《增一阿含经》云:“阿含中佛告比丘当修一行。我证汝等四沙门果。谓心不放逸。若能护心不放逸。行广演广布。则所作已办。能得涅槃。又告比丘当修一行。谓他物莫取。比丘白佛:我已知已。佛言:汝云何知。比丘白佛。他物谓色声香味触法。佛言善哉。若能不取此六。即所作已办。能得涅槃。”
增二法修行指修止修观,增三法修行指戒定慧,四法、五法乃至百千万亿法为行也是同样道理。
还有通教增数行。通教也有一法、二法、三法、四法、五法乃至百千万亿法为行。
别教增数行,也有一法、二法、三法、四法、五法乃至百千万亿法为行。一一行皆破无明,入深法界。如善财童子入法界中说,于一百一十善知识各闻一法为行,善知识皆云:佛法如海,我唯知此一法门,余非所知。
圆教别教增数行,也有一法、二法、三法、四法、五法乃至百千万亿法为行。系缘法界,一念法界,一切无明颠倒,永寂如空。
四。别圆两教五行
以上四教增数行意趣虽广,涉及具体行门还是无法把握,因此智者大师开后又合,以别圆两教五行来概括全部行门。下面广明别圆二教来说明这五种行。别圆两教五种行实际上又可以把前面藏通两教的行门包含在里面了。
(一)别圣行首先别教开出五种行,《法华玄义》行妙中引《涅槃经》云:“五种之行,谓圣行、梵行、天行、婴儿行、病行。”
这里先是讲圣行。所谓圣行就是戒行、定行、慧行,戒定慧又称为三无漏学。
1.戒圣行戒律有戒的修法。有律仪戒,也有定共戒,道共戒,还有具足戒,有依真谛而发的戒,有依俗谛而发的戒,还有依中谛所发的戒。依三谛所发的戒,戒品是不一样的。智者大师引《涅槃经》中十种戒:“禁戒、清净戒、善戒、不缺戒、不析戒、大乘戒、不退戒、随顺戒、毕竟戒、具足波罗蜜戒。”与《大智度论》中的十种戒意趣相同,都能包含四教了义之理。《大智度论》中十种戒分别为:“不破、不缺、不穿、不杂、随道戒、无著戒、智所赞戒、随定戒、具足戒。”这十种戒包含了律仪戒、定共戒、三教的道共戒,及圆教无上妙戒、具足戒。如此十戒与《南山律》不同的。《南山律》尚不具备究竟了义佛知见,而天台所指戒律具足佛知见,具足四教的戒,所以这个戒是具足道,开显而言:“三归五戒十善二百五十。皆是摩诃衍。”名为绝待妙戒。包容《南山律》所说义。历代律师大多推崇《南山律》,实际上意趣不及天台。唯有天台宗所论的这个戒是盖过一切戒的精神,包括佛戒在内,菩萨戒在内,最圆满的佛知见融摄在里面,天台宗谈律虽然没有《南山律》那么广,但从深度来说是在南山之上。唯有深入天台宗教理才能真正领会戒律的究竟含义。
2.定圣行下面是定行,又分为三:一世间禅定、二出世间禅定、三世间上上禅定。
(1)世间禅定一世间禅定又分根本味禅和根本净禅。根本味禅如还有一些四无量心、四空定。四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四无量心: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四禅但是自证禅定功德,而未有利他之功。故乐大功德者,当怜愍一切众生,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定。四空定者:一虚空处定二识处定三无所有处定四非有想非无想处定。行人厌色如牢狱者。则心心乐欲出离色笼。此四定体无形色。故名为空。各依所证之境。为处境法持心。心无分散。故名定也。凡夫依六行观而修四禅、四空定,厌离下位禅定为苦、粗、障,攀上位禅定为胜、妙、出。而佛弟子依八圣种修四禅、四空定,八圣种就是观缘色、缘空、受想行识如病、如痈,如疮、如刺,无常、苦、空、无我,和合而有,欺诳不实,此即是八圣种观。前四种观是对治方法,以防止对于清净色法,和空境,及四阴生执着心。便是事观;后无常等四种观,即是缘谛理观,是破四种颠倒的慧观,出离三界,能证无漏涅槃。依根本禅定而能出生胜妙禅定。凡夫为广大福德,而修四无量心,佛弟子为出离三界发菩提心而修四无量心,修四无量心相同而心量不同。
根本净禅有三种:六妙门、十六特胜、通明观。六妙门者: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通称六妙门者,妙名涅槃,此之妙法能通至涅槃故名妙门,亦名六妙门。十六特胜者:一、知息入。二、知息出。三、知息长短。四、知息身。五、除诸身行。六、受喜。七、受乐。八、受诸心行。九、心作喜。十、心作摄。十一、心作解脱。十二、观无常。十三、观出散。十四、观欲。十五、观灭。十六、观弃舍。通明观者:此法明净能开心眼,无诸暗蔽;既观一达三,彻见无阂,故名通明。善修此禅必定能发六通、三明,所以称为通明观。慧性多的行者宜修六妙门,于欲界中即能发无漏。定性多的行者宜修十六特胜,下地不发无漏,上地才发无漏。定慧性均等者宜修通明观,上下地皆能发无漏。根本净禅三种禅定虽然属于世间禅定,由于不味着世间清静五欲,具世间禅定能破三界惑发真无漏,得三乘涅槃。智者大师在《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中提到亦世间亦出世间禅定,即是根本净禅,六妙门、十六特胜、通明观,一半是世间禅定,一半是出世间禅定,跨越两边。
(2)出世间禅定二出世间禅定又分为观、练、熏、修四种。
一观禅又分为九想、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等禅定。与《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相比少提八念、十想两种。九想观者:一、胀想。二、坏想。三、血涂想。四、脓烂想。五、青瘀想。六、噉想。七、散想。八、骨想。九、烧想。此九种法门通称想者,能转心转想,所谓能转不净中净颠倒想,故名为想。八背舍者:一、内有色相外观色,是初背舍。二、内无色相外观色,是二背舍。三、净背舍身作证,是三背舍。四、虚空处背舍。五、识处背舍。六、不用处背舍。七、非有想非无想背舍。八、灭受想背舍。《大智度论》云:“背是净洁五欲。舍是着心。故名背舍。若发真无漏慧。断三界结业尽。即名解脱也。”八胜处者:一、内有色相外观色少。二、内有色相外观色多。三、内无色相外观色少。四、内无色相外观色多。五、青胜处、六、黄胜处、七、赤胜处、八、白胜处。十一切处者:一青二黄,三赤四白,五地六水,七火八风,九空十识。此十通名一切处者,一一色各照十方满故名一切处,乃至空亦如是。前背舍胜处虽有八色,所照既狭,未能普遍,是以不得受一切之名。青黄赤白地水火风空识这十种境界都能够遍照十方。青光遍照十方,黄光遍照十方……如清风一样,遍一切处。达到这一层的话,在观禅里面达到最深的一种妙境。像九想属于不净观,八背舍能舍弃洁净五欲;八胜处观心纯熟,转变自在;十一切处就是胜妙观修到最殊胜的境界。观禅次第如此。
练禅就是指九次第定,熏禅就是狮子奋迅三昧,修禅就是超越三昧,这几种禅定。练禅好比练黄金一样,黄金越练越纯,诸佛弟子心乐无漏,先得诸味禅,今欲除其滓秽,以无漏禅炼之,皆令清净,如炼金之法。修禅定的时,从根本味禅练习出世间禅定。世间禅定可以通过练习跨越到出世间禅定。但这根本味…
《天台宗行门略谈(定智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