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国天台宗的和谐思想及其现代诠释(容通法师)

  中国天台宗的和谐思想及其现代诠释

  容通法师

  一、圆融和谐的实相本体论––天台宗的三谛思想

  三谛这个名词,并非是天台智者所创,从它的义理方面来说,许多经典都具备了三谛的意义;而三谛名字的出现,一般认为是出自《仁王》和《璎珞》这两部经典。智者在《妙法莲华经玄义》卷二中云:

  明三谛者,众经备有其义,而名出《璎珞》《仁王》,谓有谛、无谛、中道第一义谛。今经亦有其义,寿量云:非如非异即中道,如即真,异即俗。

  三谛之名,有不同的称呼。如有谛,亦可称为俗谛、世谛、假谛;无谛亦可称为真谛、空谛、第一义谛;中道第一义谛亦可称为中谛、第一义谛、一实谛,亦可名为虚空、佛性、法界、如如、如来藏等。现在为了方便,即将三谛称之为“空谛”、“假谛”和“中谛”。

  通常说法认为,天台的“三谛义”来源于《中论》“四谛品”中的“三是偈”: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这个着名的“三是偈”,表达了龙树中观学的“缘起性空”的思想。但是在三论师那里,此偈只是阐述了“真俗二谛”的道理,而把“中道义”当作是“体”:

  “因缘生法”是俗谛,“即是空”是真谛,“亦是中道义”是体。

  智者对此偈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认为“因缘所生法”,当体“即空即假即中”。三谛的思想,不可思议地圆融具足于众多的因缘生法中。任何一种因缘所生的事法,当下即是“空”“假”“中”三谛的圆融体现者。他说:

  即中,即假,即空,不一不异,无三无一。二乘但一即,别教但二即,圆具三即。三即,真实相也。

  在智者看来,三论师偏重于说“空”,只说二谛,虽有“即空”而无“即假”;别教虽有三谛之义,但也只是领会了“即空”和“即假”之义,而不具备“即中”,所以别教是“隔历三谛”;只有法华圆教,才能圆具“三即”,称为“圆融三谛”或“不思议三谛”。

  天台智者的三谛思想,是基于当时佛教界“二谛”之争的背景下而阐发的。它纠正了“境理二谛”和“言教二谛”的偏颇之说,确立了“诸法实相”在佛教中的核心地位。三谛思想的出现,使中国佛教在实相本体论和真理认识论达成统一,让“言教”和“理境”、“观行”、之间融为一体。可以这么说,天台宗的三谛思想是中国佛教思想的一大创举,是中国人对佛教的独到理解。

  大乘佛教的终极目标是要众生成佛,而众生能否成佛的关键,则在于众生是否具备佛的本性,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佛性。假如众生连佛性都不具备,又如何可能成就佛道呢?因此,在大乘佛教中,佛性之说是极为重要的基本学说。佛性的异名很多,如法性、自性、本性、如来、实相、真如、如如等等。佛性说其实就是佛教的本体说,如果没有本体,大乘佛教的成佛说也就失去了依托,甚至大乘佛教的根基也将因此动摇。正因为如此,佛教各家各派对于佛性本体的探讨极为重视,为此而展开的研究层出不穷。在诸家学说中,天台宗的三谛说应该是较为圆满的本体论。它有效地将本体界与现象界作了很好的沟通,揭示两者之间互具互即的关系,并通过圆妙的观行法门——即认识论使本体有获得证实的可能。

  对于宇宙万物的本体、或本原的探索,自有人类文明以来就一直没有停止过。人类作为智能生物,对生活的世界好奇、无知、迷茫、不安和恐惧,都促使人类产生思考探求周围世界的动力。或许,这种探索的欲望,是人类自身与生俱来的内在驱动力所使然吧。了解万物的起源和归宿,是万物生灭的基础,也是一种可以说明万物的原则。这不仅是理性认识的需要,也是内心情感的需要。人类需要从情理两方面来达成对整个世界的认同。没有对世界本体的认同,也就没有人与万物之间的认同。而这种认同,毫无疑问地,是构成人与万物和谐的根本条件。

  用现代哲学用语来说,本原就是“第一性”的问题。它是一个既古老又恒久的哲学问题。古今中外,无数的哲学家都在不断地寻找这一问题的答案。从泰勒斯的“水”到赫拉克利特的“火”,毕达格拉斯的“数”到巴门尼德的“存在”,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到柏拉图的“理念”;从老子的“道”到宋明理学家的“理气说”,以及陆九渊和王阳明的“心学”等等。大家从不同的角度去探求和揭示对本原的理解:或是从物质层面,或是从精神层面;或侧重于感性,或侧重于理性;或偏于虚,或偏于实;或主张一元,或主张多元。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虽然时有前后,说有长短,但无不是人类共同智慧的体现。

  在众多的本体论中,天台宗的“三谛说”可以称得上是别具一格,其圆融和谐的思想,亦于此显露无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说明:

  一、广大性:天台宗在述及三谛时,首先一句是“因缘所生法”,第三句是“亦为是假名”,这两句皆涵盖了世间所有的以各种形态存在的法。在具体的表述中,我们经常用“三千诸法”来加以归纳。“三千诸法”的构成基础是十法界、十如是、三世间。其中,十法界是指从凡至圣、从迷至悟的十种众生世界;三世间是指作为依报的国土世间,作为正报的有情世间和作为两者基础的五蕴世间。十如是是从十个方面对具体一法的解析,而在天台宗看来,十如是就是指诸法实相。由此可见,天台宗的三谛思想不仅是从世间所有的法去推究它们的本体,而且认为本体本身就包含了一切的法,这在天台宗思想中称为“具”。其本体的广大性,包含了一切世间存在的万法:无论是有情还是无情的世界;无论是精神世界还是物质世界;无论是宏观世界还是微观世界;无论是凡夫的世界还是圣人的世界。凡是我们能想见的所有法,都在其中。涉及范围之大,在其他的本体论中是闻所未闻的。

  二、平等性:如果说广大性反映了三谛思想的对于本体认识多样性的话,那么平等性则着眼于本体的一致性方面。外在的物质世界虽然纷繁复杂,内在的精神世界虽然微妙难知,但是所有的世界诸法无非都是依因缘而起,随因缘而灭,究其自身,并无一种可以永恒长存不变的自性。这就是三谛中的空谛,它揭示了万物本身的空性,即万物本身并无自性,如果非要立一个“自性”的话,“空性”就是万物的自性。万物虽然千差万别,但是在空性上是完全一致,究竟平等的。我们人类总是想要找寻万物的本体,但是空谛告诉我们,世间实际上并不存在这样一种本体。因为世间之法都是因缘生法,既然有生也就必然有灭,有生灭的法哪来不生灭的本体呢?唯有空性才能不生不灭。万物万法皆有空性,这是万法平等的一面。

  三、不思议性:前面的空谛和假谛在探讨因缘生法的过程中,各有自己的侧重点:空谛重于性空,假谛重于缘起。而在中谛义中,则注重于空谛和假谛的平衡,既不偏于空,也不偏于假。由此而论,凡是对于任何对立的两方面,中谛皆是持不偏不倚的立场。如生灭、一异、来去、断常等。世间万法,皆有其对立性的一面,都可归于一类有对立的法之中。有对立就有分别,有对立就落于思议。中谛则告诉我们,应该远离思议分别,方能真正明了法的真相;不思议的法,才是我们要寻找的万物之本体。

  四、圆融性:三谛思想分别来说,有“空”、“假”、“中”三谛的渐进,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因缘生法的本体。如果只是独立地来谈三谛,显然是有浅有深,有粗有妙的。这是“隔历三谛”义,在法华圆教中称为“相待妙”,而不是“绝待妙”。只有将三谛融于一心,融于一境,既没有时间上的前后次序,也没有空间上的位次分别,三谛共于一体,而又同时不妨碍有不同的特点呈现。这才是“圆融三谛”,绝待之妙。这里的绝待,并非是独立于相待之外的绝待,而是融合了相待差别之后的绝待。所以前面说,天台的三谛思想,是融合了现象论的本体论。它不排除我们的现象界而独立地谈本体界,本体界中本身也具备了现象界的万法。这种理事圆融的理念,即是佛教诸法实相的基石,而是台宗本体论的独到之见。

  对于本体论的探讨,是一个古老又常新的话题。人们需要寻找世界的本体本原,以达成与现象世界的沟通和联系;这是人类与世界形成认同的基础。没有了本体,没有了共同的本原,不仅从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人类乃至世界都将失去平等的共识,势必也难以获得真实的统一与和谐。大乘佛教注重于佛性说的构建,认为众生皆有佛性。佛性上的平等拥有,是大乘佛教和谐思想的核心。天台宗的三谛思想,可说是大乘佛教佛性说的圆满之论,其中折射出来的本体圆融,对于我们现实世界和谐理念的建构,无疑是有着重要价值的。

  二、圆妙和谐的认识论––一心三观

  佛教不仅仅是一门讲理论的宗教,它更是注重实践的宗教。教、理、行、果是佛教的几大基本要素。如果只是在理论上有所建树,却无法在实践中去证实理论,那么,作为一种宗教,它的意义也就极为有限了。即使你的理论如何的高超,却无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加以证明,你又如何让人相信该理论的真实性呢?佛经说:“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理论只有具备了可行性和可证性,才有其实际意义。佛教历来是讲究解行并重,不可偏废的。在佛教众多的宗派中,天台宗尤以教观并重得到众人的认可。教与观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相辅相成不可或缺。

  承上所言,如果说“圆融三谛”是天台宗的本体论的话;那么,“一心三观”则可说是天台宗的认识论了。三谛虽然是“天然之性德”,是诸法实相之本体,但是如果没有“一心三观”这一得以认识本体的途径,则其所立的本体说就如龟毛兔角,纯属虚谈了。所谓“修得有功,性德方显”。通过“一心三观”悟入“一心三智”,从而体认“一心三谛”,也就是“圆融三谛”,这就是天台宗的实践认识论。

  “一心三观”也称为“圆融三观”、“不思议三观”、“不次第三观”。虽知一念之心不可…

《中国天台宗的和谐思想及其现代诠释(容通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