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依天臺止觀成就禅波羅蜜(義廣法師)▪P2

  ..續本文上一頁忏、誦經,它和禅修也有關系。

  拜忏的忏儀,我在此給大家介紹《法華叁昧忏儀》。禅定最終的圓滿就是諸佛的叁昧,它是不同的譯法。鸠摩羅什大師當時把禅定譯作叁昧;到玄奘法師把它譯作叁摩地;智者大師著成了《法華叁昧忏儀》,就是爲修法華叁昧而做的忏儀。叁昧其實就是止觀,通過對法華叁昧忏儀的修學,進入天臺宗止觀狀態,修忏儀有十個條件:第一嚴淨道場,第二淨身,第叁叁業供養,第四奉請叁寶,第五贊歎叁寶,第六禮佛,第七忏悔,第八行道旋繞,第九誦法華經,第十思惟一實境界。

  嚴淨道場。爲什麼

  爲了收攝身心,即修禅、修止觀。假如道場一嚴淨,就是諸佛的壇城。

  第二是淨身。是對身體來講的,穿幹淨的衣服、洗漱等。去禮拜、去進入佛的世界,我們從內到外肯定是清清淨淨的。

  第叁是叁業供養。叁業供養是身、口、意對佛的尊敬。身禮拜,口贊歎,意對佛生起歡喜。這在《普賢十大願王》裏都有,叁業供養——念念相續、無有間斷地對佛陀進行禮拜、贊歎和歡喜。接下來,有這種心態了,我們就去奉請叁寶,然後贊歎叁寶。

  第六,就是禮佛。拜忏肯定要禮佛,在《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裏對此有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就好像我們買了一件新衣服一樣,不小心弄髒了,我們可以洗;不小心弄破了,我們可以補。但是不能因爲它能洗、能補,買來的新衣服脫下來踩兩腳,然後再撕個洞。

  第七,忏悔。凡是我們曾經造的罪,下定決心再也不去造罪,這是忏悔的功能,是對著戒律去的,更深層次地還是爲我們修止觀、修禅定。戒律清淨了,就會進入禅定的狀態。

  第八,行道旋繞。包括我們現在上殿要繞佛、稱念佛名,我們一心恭敬地去繞佛、行道。我們在經行時念佛,內心也是安詳的,因爲這也是禅。一行禅師不是有個經行禅嘛,臺灣聖嚴法師他也提到過,經行當中經行禅可以念佛。行道、旋繞、念佛。

  第九,誦法華經。這裏我主要以《法華叁昧忏》告訴大家忏儀是做什麼的。在佛教中忏儀很多,有《梁皇寶忏》、《叁昧水忏》、《大悲忏》、《藥師忏》等,它最終的目的就是爲了禅修,安頓我們的身心。法華叁昧忏儀,要誦《法華經》,智者大師和慧思大師兩位大德主要是修學《法華經》得到最終成就的。慧思大師著的《法華經安樂行義》,主要是講進入叁昧、進禅波羅蜜的途徑,所以誦經也是進入禅修的一種最好途徑。當我們安心誦經時,對戒不持而持,讓我們犯錯誤都沒有那個機緣,內心非常安靜和安祥,證明我在持戒,誦經還有這種功用,並且能得到佛菩薩的加持。

  第十,思惟一實境界。這個是已經達到禅修的狀態了,一實境界就是佛境界、實相境界,我們直接就融入佛的世界當中。我們只要用心去誦一部經,直接就融入佛的世界,誦《法華經》直接就進入靈山佛陀說法的境界。智者大師在誦《法華經》,誦到“藥王菩薩本事品”時說了一句話,“靈山一會,俨然未散。”包括現在也一樣,我們要有這個信心,現在也沒有散,所以思惟一實境界,就是思惟“靈山一會,俨然未散”,直接就活在佛的世界當中。

  忏儀的終極導向是爲了順利進入禅波羅蜜,進入叁昧裏。忏儀是對著戒律去的,只要大家戒律清淨了,直接就進入禅定了,忏儀不修而自修了。

  小結:忏儀與二十五方便同爲修學止觀之前的加行,忏儀較二十五方便更爲易行,其側重點是在依佛力加持下,以期得到自身在精進修學的過程中遠離一切障難。

  四、在生活中實踐止觀的方法

  (一)二十五方便之“曆緣對境修”

  曆緣對境修,還需從二十五方便入手,其能夠調整我們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的一切生活習慣。我把二十五方便和忏儀歸納爲四點:

  (1)守護六根

  (2)飲食有度

  (3)睡眠合理

  (4)常念佛菩薩名號

  根:眼、耳、鼻、舌、身、意

  緣(分別):善、惡、無記

  境:色、聲、香、味、觸、法

  “守護六根、飲食有度、睡眠合理”這是二十五方便裏面的內容。“常念佛菩薩名號”主要是指忏儀,我們拜忏時要稱念佛菩薩名號。

  守護六根。“守護六根”的根本還是戒律,戒律都是在守護六根。我們平時在生活當中要有警覺,對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要觀照,這是在生活中去修止觀,先止住自己的六根。常把佛法、學到的理論知識運用到生活當中去。我們學習入菩薩行,應該做的是自覺、覺他,到最後覺行圓滿、成就佛果。

  飲食有度。飲食要不飽也不饑,吃一些比較容易消化的,禅修時讓人容易進入清淨的觀照,要想修禅,調節好自己的飲食。

  睡眠合理。平時大家調整好睡眠,身心有個非常好的狀態,才能進入禅修。

  忏儀。大家有時在家裏不方便去做忏儀,要“常念佛菩薩名號”就是在修忏儀。念佛念得一心不亂,那就是思惟一實境界,常念佛號是在贊歎佛、憶念佛,念念相續,無有間斷地去念佛,那就是在修止觀,就是在進行禅波羅蜜的修學。

  二十五方便和忏儀最終還是爲禅修,爲禅波羅蜜的圓滿而服務的。

  (二)六妙門之“數息法”、“隨息法”

  在方便條件都具足了,我們得實修——坐禅。坐禅對呼吸、心情、身體都有要求。禅修歸納起來,主要是調身、調心、調息,修禅坐姿可以雙盤、雙跏趺座,也可以單盤。大家禅坐好了,要對呼吸、身體進行調整。呼吸怎麼調整

  就是數息、隨息。坐禅時盡量用腹式呼吸。

  (1)數息門

  數息門,這是在《六妙門》當中的。“攝心在息,從一至十,名之爲數。行者爲修無漏真法,先須調心入定。欲界粗散難攝,非數不治,故須善調身息。從一至十,則粗亂靜息,心神停住,是爲入定之要,故以數息,爲妙門。”數息能夠讓我們進入禅、止、定。數息是一吸一呼爲一呼吸,你數了吸,就不要數呼了;或者吸時不數,呼氣時數,一般是數吸不數呼。從一數到十,返回來再從一數到十,這樣慢慢數,慢慢熏修,一直到最後,達到一個“隨息”,一直數息還是很難進入定。數息這是第一個,是入道,是禅修的要門。

  《印光大師文鈔》裏有一個數息的方法,就是念佛也可以數息,比如大家吸氣時可以念“阿彌陀佛”,呼氣時念“一”,非常輕松地念完。然後你這樣一直數到十,念“阿彌陀佛”念十聲。

  (2)隨息門

  智者大師說:“細心依息,知入知出,故曰爲隨。”。數息最後還是要舍,舍掉數息,要用隨息。“行者雖因數息心住,而禅定未發,若猶存數,則心有起念之失,故須放數修隨,心依于息,入時知入,出時知出,長短冷暖,皆悉知之,若心安明淨,因是則諸禅自發,故以隨爲門也。”《法界次地初門》也是智者大師著的。

  數息熟練了以後,就進入隨息門,因爲“若猶存數,則心有起念之失”,念頭它還是有動,因爲你一直記著數,很難進入禅定狀態,所以不要數了,直接進入息,就是隨息。隨著自己的呼吸,吸時知道吸,呼時知道呼,觀照看管呼吸就可以了,那時的狀態,呼吸非常暢通,禅定自然而來。

  五、修學止觀法門的終極歸趣

  止觀是爲了成就禅波羅蜜,禅波羅蜜一成就,六波羅蜜就會自然而然任運成就。諸佛智慧、諸佛解脫皆從禅定而生,禅定圓滿了,六波羅蜜還能不圓滿嗎

  通過天臺止觀,圓滿禅波羅蜜,然後,六波羅蜜圓滿了,直接進入佛境界了,那就成佛了,成佛以後就說法。

  佛法,其實核心、綱領就是戒定慧叁學。祖師們怕我們不了解戒定慧究竟怎麼開展、究竟是什麼相狀,就從關于戒定慧的經典裏面,産生了自己的根本般若智慧,創立了自己宗派,對戒定慧叁學進行不同闡述,然後引導我們進行六波羅蜜的圓滿修學。

  

《依天臺止觀成就禅波羅蜜(義廣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