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忏、诵经,它和禅修也有关系。
拜忏的忏仪,我在此给大家介绍《法华三昧忏仪》。禅定最终的圆满就是诸佛的三昧,它是不同的译法。鸠摩罗什大师当时把禅定译作三昧;到玄奘法师把它译作三摩地;智者大师著成了《法华三昧忏仪》,就是为修法华三昧而做的忏仪。三昧其实就是止观,通过对法华三昧忏仪的修学,进入天台宗止观状态,修忏仪有十个条件:第一严净道场,第二净身,第三三业供养,第四奉请三宝,第五赞叹三宝,第六礼佛,第七忏悔,第八行道旋绕,第九诵法华经,第十思惟一实境界。
严净道场。为什么
为了收摄身心,即修禅、修止观。假如道场一严净,就是诸佛的坛城。
第二是净身。是对身体来讲的,穿干净的衣服、洗漱等。去礼拜、去进入佛的世界,我们从内到外肯定是清清净净的。
第三是三业供养。三业供养是身、口、意对佛的尊敬。身礼拜,口赞叹,意对佛生起欢喜。这在《普贤十大愿王》里都有,三业供养——念念相续、无有间断地对佛陀进行礼拜、赞叹和欢喜。接下来,有这种心态了,我们就去奉请三宝,然后赞叹三宝。
第六,就是礼佛。拜忏肯定要礼佛,在《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里对此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就好像我们买了一件新衣服一样,不小心弄脏了,我们可以洗;不小心弄破了,我们可以补。但是不能因为它能洗、能补,买来的新衣服脱下来踩两脚,然后再撕个洞。
第七,忏悔。凡是我们曾经造的罪,下定决心再也不去造罪,这是忏悔的功能,是对着戒律去的,更深层次地还是为我们修止观、修禅定。戒律清净了,就会进入禅定的状态。
第八,行道旋绕。包括我们现在上殿要绕佛、称念佛名,我们一心恭敬地去绕佛、行道。我们在经行时念佛,内心也是安详的,因为这也是禅。一行禅师不是有个经行禅嘛,台湾圣严法师他也提到过,经行当中经行禅可以念佛。行道、旋绕、念佛。
第九,诵法华经。这里我主要以《法华三昧忏》告诉大家忏仪是做什么的。在佛教中忏仪很多,有《梁皇宝忏》、《三昧水忏》、《大悲忏》、《药师忏》等,它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禅修,安顿我们的身心。法华三昧忏仪,要诵《法华经》,智者大师和慧思大师两位大德主要是修学《法华经》得到最终成就的。慧思大师著的《法华经安乐行义》,主要是讲进入三昧、进禅波罗蜜的途径,所以诵经也是进入禅修的一种最好途径。当我们安心诵经时,对戒不持而持,让我们犯错误都没有那个机缘,内心非常安静和安祥,证明我在持戒,诵经还有这种功用,并且能得到佛菩萨的加持。
第十,思惟一实境界。这个是已经达到禅修的状态了,一实境界就是佛境界、实相境界,我们直接就融入佛的世界当中。我们只要用心去诵一部经,直接就融入佛的世界,诵《法华经》直接就进入灵山佛陀说法的境界。智者大师在诵《法华经》,诵到“药王菩萨本事品”时说了一句话,“灵山一会,俨然未散。”包括现在也一样,我们要有这个信心,现在也没有散,所以思惟一实境界,就是思惟“灵山一会,俨然未散”,直接就活在佛的世界当中。
忏仪的终极导向是为了顺利进入禅波罗蜜,进入三昧里。忏仪是对着戒律去的,只要大家戒律清净了,直接就进入禅定了,忏仪不修而自修了。
小结:忏仪与二十五方便同为修学止观之前的加行,忏仪较二十五方便更为易行,其侧重点是在依佛力加持下,以期得到自身在精进修学的过程中远离一切障难。
四、在生活中实践止观的方法
(一)二十五方便之“历缘对境修”
历缘对境修,还需从二十五方便入手,其能够调整我们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的一切生活习惯。我把二十五方便和忏仪归纳为四点:
(1)守护六根
(2)饮食有度
(3)睡眠合理
(4)常念佛菩萨名号
根:眼、耳、鼻、舌、身、意
缘(分别):善、恶、无记
境:色、声、香、味、触、法
“守护六根、饮食有度、睡眠合理”这是二十五方便里面的内容。“常念佛菩萨名号”主要是指忏仪,我们拜忏时要称念佛菩萨名号。
守护六根。“守护六根”的根本还是戒律,戒律都是在守护六根。我们平时在生活当中要有警觉,对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要观照,这是在生活中去修止观,先止住自己的六根。常把佛法、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去。我们学习入菩萨行,应该做的是自觉、觉他,到最后觉行圆满、成就佛果。
饮食有度。饮食要不饱也不饥,吃一些比较容易消化的,禅修时让人容易进入清净的观照,要想修禅,调节好自己的饮食。
睡眠合理。平时大家调整好睡眠,身心有个非常好的状态,才能进入禅修。
忏仪。大家有时在家里不方便去做忏仪,要“常念佛菩萨名号”就是在修忏仪。念佛念得一心不乱,那就是思惟一实境界,常念佛号是在赞叹佛、忆念佛,念念相续,无有间断地去念佛,那就是在修止观,就是在进行禅波罗蜜的修学。
二十五方便和忏仪最终还是为禅修,为禅波罗蜜的圆满而服务的。
(二)六妙门之“数息法”、“随息法”
在方便条件都具足了,我们得实修——坐禅。坐禅对呼吸、心情、身体都有要求。禅修归纳起来,主要是调身、调心、调息,修禅坐姿可以双盘、双跏趺座,也可以单盘。大家禅坐好了,要对呼吸、身体进行调整。呼吸怎么调整
就是数息、随息。坐禅时尽量用腹式呼吸。
(1)数息门
数息门,这是在《六妙门》当中的。“摄心在息,从一至十,名之为数。行者为修无漏真法,先须调心入定。欲界粗散难摄,非数不治,故须善调身息。从一至十,则粗乱静息,心神停住,是为入定之要,故以数息,为妙门。”数息能够让我们进入禅、止、定。数息是一吸一呼为一呼吸,你数了吸,就不要数呼了;或者吸时不数,呼气时数,一般是数吸不数呼。从一数到十,返回来再从一数到十,这样慢慢数,慢慢熏修,一直到最后,达到一个“随息”,一直数息还是很难进入定。数息这是第一个,是入道,是禅修的要门。
《印光大师文钞》里有一个数息的方法,就是念佛也可以数息,比如大家吸气时可以念“阿弥陀佛”,呼气时念“一”,非常轻松地念完。然后你这样一直数到十,念“阿弥陀佛”念十声。
(2)随息门
智者大师说:“细心依息,知入知出,故曰为随。”。数息最后还是要舍,舍掉数息,要用随息。“行者虽因数息心住,而禅定未发,若犹存数,则心有起念之失,故须放数修随,心依于息,入时知入,出时知出,长短冷暖,皆悉知之,若心安明净,因是则诸禅自发,故以随为门也。”《法界次地初门》也是智者大师著的。
数息熟练了以后,就进入随息门,因为“若犹存数,则心有起念之失”,念头它还是有动,因为你一直记着数,很难进入禅定状态,所以不要数了,直接进入息,就是随息。随着自己的呼吸,吸时知道吸,呼时知道呼,观照看管呼吸就可以了,那时的状态,呼吸非常畅通,禅定自然而来。
五、修学止观法门的终极归趣
止观是为了成就禅波罗蜜,禅波罗蜜一成就,六波罗蜜就会自然而然任运成就。诸佛智慧、诸佛解脱皆从禅定而生,禅定圆满了,六波罗蜜还能不圆满吗
通过天台止观,圆满禅波罗蜜,然后,六波罗蜜圆满了,直接进入佛境界了,那就成佛了,成佛以后就说法。
佛法,其实核心、纲领就是戒定慧三学。祖师们怕我们不了解戒定慧究竟怎么开展、究竟是什么相状,就从关于戒定慧的经典里面,产生了自己的根本般若智慧,创立了自己宗派,对戒定慧三学进行不同阐述,然后引导我们进行六波罗蜜的圆满修学。
《依天台止观成就禅波罗蜜(义广法师)》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