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依天台止观成就禅波罗蜜(义广法师)

  依天台止观成就禅波罗蜜

  义广法师

  一、序说

  行菩萨道者是从发菩提心到实践菩萨行,实践菩萨行以六波罗蜜为纲领。学佛法六波罗蜜,智慧很重要。智慧是从哪儿来

  诸佛智慧皆从禅定而生,修禅波罗蜜是我们进入般若波罗蜜的殊胜方便。

  (一)什么是禅波罗蜜

  “禅”是梵语,又名禅那、禅定。凡夫、外道、二乘、菩萨、诸佛所得禅定,通得名禅,其为凡圣所共,译成汉语叫“思惟修”。禅包括世间禅和出世间禅。

  什么是世间禅

  不发出离心、不发菩提心去修禅,都属于世间禅。出世间禅与此相反。

  出世间禅在发心上也有区别,有两种禅:一种是声闻禅,只求个人的解脱;一种是菩萨禅,菩萨禅是通过修禅去感化周边的人,并把修禅所得分享给一切有缘。发心不同,感果就不同。发出离心修禅,最后成就阿罗汉果——灰生灭智,自己求得解脱;发菩提心成就菩萨,最后成就佛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在禅修的次第上讲,出世间禅也分为次第禅和第一义谛禅(非次第禅)。发菩提心,修非次第禅、一心禅,指禅宗的禅。今天主要说的是次第禅,就是特指中国禅宗的禅,这是指修学的方法而论,次第修学。

  “波罗蜜”,名到彼岸,究竟圆满到彼岸叫波罗蜜。此但据菩萨与诸佛所得,与凡夫二乘所不共。《摩诃衍论》说:“禅在菩萨心中,名波罗蜜,是名不共。所以者何,凡夫着爱,外道着见,二乘无大悲方便,不能尽修一切禅定,是以不得受到彼岸名,故言波罗蜜即是不共。”禅波罗蜜,禅的究竟圆满就是“禅波罗蜜”,禅的究竟到彼岸唯有佛陀做到了,诸佛三昧是真正的禅波罗蜜。

  (二)修学禅波罗蜜的入手处:圆满禅波罗蜜的急要途径——止观

  修学禅波罗蜜的入手途径、方便有很多:净土宗念佛其实也在修禅;律宗,执心不起、执身不动,本身也是一种禅修;密宗有密宗的修法;教下,有天台宗的止观、华严宗的观门;禅宗的修法,叫第一义谛禅,单刀直入、当下就是、信手拈来,信手拈来就是止观。

  我们常说宗门或者教下,宗门是指禅宗,教下一般指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今天我介绍的是依天台宗的止观成就禅波罗蜜,就是修学禅波罗蜜法门之入手处——天台止观。

  天台宗的集大成者——天台宗的四祖智者大师,对止观有阐释:“若夫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论其急要,不出止、观二法。所以然者,止乃伏结之初门,观是断惑之正要。”(《修习止观坐禅法要》)“泥洹之法”就是涅槃,不生不灭。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就是泥洹。所以,要想达到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的圆满——大圆满觉,让大家马上进入泥洹之法的就是止观。

  止观,天台宗把禅修就称为止观,所以止观也就是禅波罗蜜的修学。止观体系是:天台止观、华严观门、唯识观法等,皆可成就禅波罗蜜。

  禅就是思惟修;安住于境,就是止;安住于境去进行观照,就是观。“止乃伏结之初门,观是断惑之正要。”“结”就是烦恼,“止”是伏住我们的烦恼,用智慧去观照烦恼的起因,归根结底还是自己的我执、贪心、嗔心或是痴心引发的烦恼。“观”是彻底地把烦恼断除。禅定功夫很深的人,能修到色界天,色界天和无色界天的天人是没有嗔心的,并且他有修四无量心。但是,只是他当时降伏了嗔心,没有真正地断除,他一出禅定,嗔心就会现起,最终还要去观。一切烦恼皆是因为没有智慧而产生的,“止乃伏结之初门,观是断惑之正要。”这是对止观的阐述。禅就包括这两种功能:一,伏住我们的烦恼;二,彻底地根除我们的烦恼。

  为什么我要介绍天台宗止观

  天台宗止观有清净传承,慧文大师、慧思禅师、智者大师几代人对原始的禅修经典进行了一个系统地归纳和整理,还融入了他们的修学体验,着出了天台宗的四部止观。所以,天台宗止观是具有缜密次第、普被众机的禅波罗蜜法门。在中国佛教的禅修修学体系中,涉及到禅修,我们一定会首选天台止观法门,天台宗四部止观包括了所有禅波罗蜜的修学方法。

  (三)修学止观法门的发心

  我们修止观、修禅波罗蜜都要发心,真正地达到禅波罗蜜的发心,就是菩提心。智者大师在《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第二卷讲修禅发心中说十种心不当发:

  (1)为利养故,发心修禅,多属发地狱心。

  (2)邪伪心生,为名闻称叹故,发心修禅,多属发鬼神心。

  (3)为眷属故,发心修禅,多属发畜生心。

  (4)为嫉妒胜他故,发心修禅,多属发修罗心。

  (5)为畏恶道苦报,息诸不善业故,发心修禅,多属发人心。

  (6)为善心安乐故,发心修禅,多属发六欲天心。

  (7)为得势力自在故,发心修禅,多属发魔罗心。

  (8)为得利智捷疾故,发心修禅,多属发外道心。

  (9)为生梵天处故修禅,此属发色无色界心。

  (10)为度老病死苦疾得涅槃故,发心修禅,此属发二乘心。

  因地不真,果招纡曲。发心指向非常的关键,其决定着我们未来的成就与否。

  修禅最起码应该是到达色界和无色界,这十法界当中都会修禅,但是修禅不一定能达到禅波罗蜜。为什么二乘也是不当发心

  因为二乘只顾自己修禅、解脱,这是灰生灭智,不去发心,对其不思以用——由禅定起智慧,由智慧起神通业用,去度化众生。二乘罗汉不会直接发菩提心、起悲心去度化众生,他是随缘度化的。今天我们主要是讲发菩提心修禅波罗蜜。

  二、天台宗四部止观概说

  天台宗的四部止观:第一部完整成书的止观叫《渐次止观》,全名是《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这就是解释禅波罗蜜的,非常系统、缜密。佛法的关键是落实在生活当中,禅波罗蜜,亦复如是。

  第二部和第三部就是《童蒙止观》、《不定止观》,《童蒙止观》是智者大师给他哥哥陈针调身治病讲的,也叫《修习止观坐禅法要》,通过禅修把自己的身体调得非常健康,这是《童蒙止观》的一个缘起。《六妙法门》是《不定止观》,它是通过数、随、止、观、还、净六种方法修止观,是为当时南北朝的陈朝尚书令毛喜而说的。

  最后一部成形的止观叫《圆顿止观》,也叫《摩诃止观》,这是最殊胜、最无上、最圆满的一部止观。在《摩诃止观》里面主要是以第一义谛禅的观法为主,直接进入最圆顿——最近圆顿、最无上——最近无上的禅修。

  三、修止观之条件——二十五方便与佛门忏仪

  (一)二十五方便

  哪些方便具足才能修禅呢

  一是二十五方便;二是佛门忏仪。

  二十五方便就是二十五个条件,修禅要圆满这二十五个条件:

  (1)具五缘:持戒清净、衣食具足、闲居静处、息诸缘务、得善知识

  (2)诃五欲:色、声、香、味、触

  (3)弃五盖:贪、嗔、疑、睡眠、掉悔

  (4)调五事:调食、调眠、调身、调息、调心

  (5)行五法:欲、精进、念、巧慧、一心

  第一,具五缘。五个条件必须要具足:持戒清净,衣食具足,闲居静处,息诸缘务,得善知识。

  持戒清净。戒律的关键就是执身不动、执心不起。禅定从哪里来

  来自持戒,身心不动、身心安和,自然就进入禅的状态。

  衣食具足。在初步禅修时,我们的身体首先要由哪怕是用粗布麻衣去保护好,吃的东西要能裹腹充饥。

  闲居静处。就是要在一个非常安静的场所里。

  息诸缘务。在修禅时甩开我们手头的事情,不要去想,去专注禅修。

  得善知识。得到善知识的呵护。

  第二,诃五欲。只要把具五缘做好

  了,

  直接就可以进入禅修的状态。具不了五缘,怎么办

  内心不愿意舍弃对世间五欲的这种贪着,那是没办法修禅的,一定要诃五欲,下面更进一步说明:

  五欲有种种说法,在《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当中指色、声、香、味、触。佛菩萨是于五欲中自在的;凡夫往往会被五欲所蒙蔽,不得自在。《楞严经》里说:佛所以拥有正遍知,因为能够转境,转境即同如来。修学佛法的根本就是“善用其心”。

  第三,弃五盖。二十五方便先告诉我们不能贪着色、声、香、味、触。可是我们还去贪着,找不到为什么贪着,所以就“弃五盖”,去掉我们的贪心、嗔恚心和疑惑;睡眠太多了也不能修禅;掉悔,掉举后的结果就后悔了,在坐禅中会想“怎么能那样做

  ”,烦恼被牵动出来是没法去修禅的。这些条件主要是为了安顿我们的身心进入禅修。

  第四,调五事。就是调饮食、调睡眠、调身、调息、调心。

  禅修的关键就是调身、调息、调心。因为调身包括了调睡眠和调饮食,然后你对色、声、香、味、触、法等的观照属于调心。调息呢,我们二六时中都在呼吸,纵然进入禅定状态,也在呼吸,是另一种呼吸方式。

  第五,行五法。哪五法呢

  是欲、精进、念、巧慧、一心。

  这个“欲”不是对“五欲”贪着的“欲”,而是修禅的愿望,希望自己成就禅波罗蜜。之后就是精进。还有,念禅定的殊胜、念诸佛菩萨的加持、念持戒的功德、念布施的无上。菩萨为自他,所以要种种的行,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念禅定功德、念持戒的功德、念布施的功德、念佛法僧三宝的加持……一直串起来,最后它会引导我们走向解脱,加强这样的训练,让自己进入禅修状态。巧慧,大家修禅要有对师父的抉择和对指导理论的抉择。大家还是去找像鸠摩罗什大师译的《坐禅法要》,安世高译的《安般守意经》,都是介绍禅修的,还有一部《禅海灯塔》。下面就是一心——一心修禅,这已经快进入禅定的状态了。

  以上是我对二十五方便即修禅的二十五个条件做了一个简单、概略性的阐述。只要持戒清净,二十五方便就都圆满了,正因为这个坎儿我们过不去,所以说祖师苦口婆心地给我们说,一直说到我们去心甘情愿地、非常自然地去持戒清净。因为,由戒生定,由定发慧,一切禅定皆从戒律而生。

  (二)佛门忏仪

  拜…

《依天台止观成就禅波罗蜜(义广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