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人始從叁惡道來。殃咎未盡。爲此無信向耳。我說此人未可得解脫也。釋曰。依此經。聞說淨土。生信樂者。普是過去供養佛來。由往昔因。現在乃至十念。悉得往生
第二引論有七部。一如往生論雲。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門。行成就者。畢竟得生安樂國土。見彼阿彌陀佛。何等五念。一者禮拜。二者贊歎。叁者作願。四者觀察。五者回向(釋曰此是因門)複有五種門。漸次成就五種功德應知。何者五門。一者近門。二者大會衆門。叁者宅門。四者屋門。五者園林遊戲池門。此五種門。初四種門。成就入功德。第五門成就出功德。入第一門者。以禮拜阿彌陀佛。爲生彼國故。得生安樂世界。是名入第一門。入第二門者。以贊歎阿彌陀佛。隨順名義。稱如來名。依如來光明智相修行故。得入大會衆數。是名入第二門。入第叁門者。以一心專念。作願生彼。修奢摩他寂靜叁昧行故。得入蓮華藏世界。是名入第叁門。入第四門者。以專念觀察彼妙莊嚴。修毘婆舍那故。得到彼處。受用種種法味樂。是名入第四門。出第五門者。以大慈悲。觀察一切苦惱衆生。示應化身。回入生死園煩惱林中。遊戲神通。至教化地。以本願力回向故。是名出第五門。菩薩入四種門。自利行成就應知。菩薩出第五門。利益他回向行成就應知。菩薩如是修五門行。自利利他。速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釋曰。此是果門也
二如起信論雲。複次衆生初學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于此娑婆世界。自畏不能常值諸佛。親承供養。懼謂信心難可成就。意欲退者。當知。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謂以專意念佛因緣。隨願得生他方佛土。常見于佛。永離惡道。如修多羅說。若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即得往生。常見佛故。終無有退。若觀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習。畢竟得生。住正定故。釋曰。依此論。此間修信心不成就者。教就西方修習。此豈是十解已去菩薩也
叁如十住毗婆娑論中龍樹菩薩雲。彌陀世尊。行者應以此偈尊重贊歎佛故。論雲。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故常應憶念。以偈稱贊
無量光明慧 身如真金山
我今身口意 合掌稽首禮
金色妙光明 普流諸世界
隨物增其色 是故稽首禮
若人命終時 得生彼國者
即具無量德 是故我歸命
人能念是佛 無量力功德
實時入必定 是故我常念
彼國人命終 設應受諸苦
不墮惡地獄 是故歸命禮
若人生彼國 終不墮惡趣
及與阿修羅 我今歸命禮
人天身相同 猶如金山頂
諸勝所歸處 是故頭面禮
其有生彼國 具天眼耳通
十方並無礙 稽首聖中尊
其國諸衆生 神變及身通
亦具宿命智 是故歸命禮
生彼國土者 無我無我所
不生彼此心 是故稽首禮
超出叁界獄 自如蓮華葉
聲聞衆無量 是故稽首禮
彼國諸衆生 其性皆柔和
自然行十善 稽首衆聖王
從善生淨明 無量無邊所
二足中第一 是故我歸命
若人願作佛 心念阿彌陀
應時爲現身 是故我歸命
彼佛本願力 十方諸菩薩
來供養聖法 是故我稽首
彼土諸菩薩 具足諸相好
皆自莊嚴身 我今歸命禮
彼土大菩薩 日日于叁時
供養十方佛 是故稽首禮
若人種善根 疑則華不開
信心清淨者 華開則見佛
十方現在佛 以種種因緣
歎彼佛功德 我今歸命禮
其土具嚴飾 殊彼諸天宮
功德甚深厚 是故禮佛足
佛足千輻輪 柔軟蓮華色
見者皆歡喜 頭面禮佛足
眉間白豪光 猶如清淨月
增益面光色 頭面禮佛足
本求佛道時 行諸奇妙事
如諸經所說 頭面稽首禮
彼佛所言說 破除諸罪根
美言多所益 我今稽首禮
以此美言說 救諸著樂病
已度今猶度 是故稽首禮
人天中最尊 諸天頭面禮
七寶冠摩尼 是故我歸命
一切賢聖衆 及諸人天衆
我皆共歸命 是故我亦禮
乘彼八道船 能度難度海
自度亦度彼 我禮自在者
諸佛無量劫 贊揚其功德
猶土不能盡 歸命清淨人
我今亦如是 稱贊無量德
以是福因緣 願佛常念我
我今于先世 福德若大小
願我于佛所 心常得清淨
以此福因緣 所獲上妙德
願諸衆生類 皆亦悉當得
贊觀音勢至二菩薩偈
觀音大勢大名稱 功德智慧俱無量
具足慈悲救世間 遍遊一切衆生海
如是勝人甚難遇 一心恭敬頭面禮
衆生長寢無明暗 唯此大悲能覺之
隨緣皆現色身相 猶如慈父念一子
唯願慈悲救齊我 一心恭敬照世燈
南無觀音大勢至 恒入世間無暫息
往生六道濟郡生 色身超絕如紫金
威儀庠序世無比 寶瓶化佛天冠中
一心恭敬巧方便 動搖無量叁千界
進止妙華恒承足 常以寶手接衆生
一心恭敬施無畏 無量無邊無數劫
廣修願力助彌陀 常處大衆宣法言
衆生聞者得淨眼 唯願世世恒親觐
故我一心頭面禮 神通周遍十方國
普現一切衆生前 衆生若能至心念
皆悉導令至安樂 哀我世間慈悲父
故我一心頭面禮 安處出世蓮華座
猶如須彌照大海 調伏衆生得無畏
一心恭敬人師子 我已隨順修多羅
贊歎觀音寶功德 如是功德不可盡
譬如大海一毛渧 假使十方諸如來
窮劫贊歎亦不盡 如是無邊無盡藏
故我一心頭面禮 已贊觀音大勢至
即贊十方諸菩薩 願此功德遍世間
回共衆生生彼國
釋曰。依此論。唯贊歎禮拜。即得往生
四如一切經中彌陀佛偈雲。唯念法藏比丘。乃從世饒王發願。喻諸佛。誓二十四章。世世見諸佛。姟數無有量。不廢宿命行。功德遂具成。世界名清淨。得佛號無量
國界平夷然 豐樂多上人
寶樹若幹種 羅列散相生
本莖枝葉華 種種各異香
順風日叁動 翕羿如華生
隨地如毛布 雜廁上普平
一切無諸山 海水及諸原
但有河水流 音響如說經
天人入水戲 在意所欲望
令齊水額眉 意願隨念得
佛壽十方沙 光明普無邊
菩薩及弟子 不可算稱量
若欲見彼佛 莫疑亦莫望
有疑在胎上 可令五百年
不疑生基坐 叉手無量前
願欲遍十方 須臾則旋還
惟念彼菩薩 姟劫作功德
本行如此致 得號增世尊
佛興難得值 須臾會難聞
講說土難遇 受覺人難得
若後遭末世 法欲衰微時
當共建擁護 行佛無欲法
佛能說此要 各當勤思行
受此無量製 世世稽首行
釋曰一切經 中有此禮文
五如寶性論雲
依此諸功德 願于命終時
得見彌陀佛 無邊功德身
我及余信者 既見彼佛已
願得離垢眼 證無上菩提
六如禅那啒多叁藏。別譯龍樹贊禮阿彌陀佛文。有十二禮。至心歸命。禮西方阿彌陀佛
稽首天人所恭敬 阿彌陀仙兩足尊
在彼微妙安樂國 無量佛子衆圍繞
願共諸衆生 往生安樂國
金色身淨如山王 奢摩他行如象步
兩目淨若青蓮華 故我頂禮彌陀佛
願共諸衆生 往生安樂國
面善圓淨如滿月 威光猶如千日月
聲如天鼓俱翅羅 故我頂禮彌陀佛
願共諸衆生 往生安樂國
觀音頂戴冠中住 種種妙相寶莊嚴
能伏外道魔憍慢 故我頂禮彌陀佛
願共諸衆生 往生安樂國
無比無垢廣清淨 衆德晈潔如虛空
所作利益得自在 故我頂禮彌陀佛
願共諸衆生 往生安樂國
十方名聞菩薩衆 無量諸魔常贊歎
爲諸衆生願力住 故我頂禮彌陀佛
願共諸衆生 往生安樂國
金底寶間池生華 善根所成妙高座
于彼坐上如山王 故我頂禮彌陀佛
願共諸衆生 往生安樂國
十方所來諸佛子 顯現神通至安樂
瞻仰尊顔常恭敬 故我頂禮彌陀佛
願共諸衆生 往生安樂國
諸有無常無我等 亦如水月電影露
爲衆說法無名字 故我頂禮彌陀佛
願共諸衆生 往生安樂國
彼尊無量方便境 無有諸趣惡知識
往生不退至菩提 故我頂禮彌陀佛
願共諸衆生 往生安樂國
彼尊佛剎無惡名 亦無女人惡道怖
衆人至心敬彼尊 故我頂禮彌陀佛
願共諸衆生 往生安樂國
我說彼尊功德事 衆善無邊如海水
所得善根清淨者 回施衆生生彼國
願共諸衆生 往生安樂國
七如攝大乘論雲
衆寶界如覺德業 我說句義所生善
因此願悉見彌陀 由得淨眼成正覺
淨土論卷中
淨土論卷下
大唐弘法寺釋迦才撰
第六引現得往生人相貌(謂引道俗得往生人示諸學者)
道俗得往生淨土者。略有二十人(比丘僧六人。比丘尼四人。優婆塞五人。優婆夷五人)
問曰。上引經論二教。證往生事。實爲良驗。但衆生智淺。不達聖旨。未若引現得往生人相貌。勸進其心。今即日取信。欣其聞進也
答曰。其得往生人。依經論鹹得光臺異相者。其數無量。今略引四五。示諸學人。令見取信也
比丘僧得往生者六人
方啓法師者。花蔭人也。貞觀九年。共玄果法師。于藍田縣悟真寺。一夏念阿彌陀佛。乃取一楊枝。著觀世音菩薩手中。誓雲。若我念佛得往生者。願此楊枝七日不萎。依誓。遂即七日不萎也。此僧複爲一切衆生請雲。如攝論中判。作別時意。觀經中言即生。願于夢中見阿彌陀佛。請決此疑。即于其夜。唯在一處。叁度作夢。初夢在一大池。西南有一高樓。此僧從樓而下。至池東北岸上。見一寶帳高二丈余。面東開門。此僧忽爾飛入帳中。半身得入。還出。下至帳西。有大殿宇。中見一大德告雲。但修淨土行。並生此帳中也。遂即睡寤複更作夢。在池北岸。見觀世音菩薩。面向北方。垂腳而坐。此僧遂以手捧菩薩足。頭上載之。見足下有千輻輪相。其菩薩身作閻浮檀金色也。忽然睡覺。更複作夢。于池南面。向西而立。自池已西。總皆是大水。滿中蓮華。忽見阿彌陀佛從西而來。至此僧前。此僧頭面著地禮拜。禮拜訖。即于佛前。胡跪合掌請雲。…
《淨土論序(釋迦才)》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