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藏族古典詩人米拉日巴(吉米平階)

  藏族古典詩人米拉日巴

  吉米平階

  米拉日巴誕生的地方是今天日喀則吉隆縣宗嘎鄉的哲隆村,村邊的公路旁,有一座由片石壘成的古塔,叫申久格西東傑塔,據說這座塔已經有800多年的曆史。

  米拉日巴是藏傳佛教噶舉派的代表人物,1040年生于貢唐(今天日喀則吉隆的北邊),俗名叫米拉日巴·脫噶巴,藏族人一般叫他得道者米拉日巴。

  在米拉日巴祖輩時,祖父多傑僧格跟著父親從瓊波地方來到現在日喀則吉隆,他一邊給人誦經,製作貢品,一邊從事經商活動,後來和當地一個富家女子結婚,生了一個兒子起名米拉慧檀。這家人從倭爾馬的一家人那裏買下了最好的一塊叁角地,還買下了叁角地旁邊的一處地基,建起了華麗寬敞的住宅,他們家就是當地有名的米拉家族。

  不久,多傑僧格的侄兒侄女都投奔到了吉隆,多傑僧格不僅給他們提供住處和生活用品,還教給他們經商的本領。後來,長大成人的米拉慧檀和當地的一個叫做白莊嚴的美麗賢惠的姑娘結了婚。1 052年的秋天,懷胎十月的白莊嚴分娩了,當時,米拉慧橦正在外地經商,白莊嚴托人帶信給他說:現在家裏有了喜事,我們得到了一個兒子,要給他起名字,還要舉行命名宴會,請你趕緊回來。米拉慧橦聽到這個消息,高興得不得了,他說:“我一聽到這個消息,內心就充滿歡喜,我的兒子就叫聞喜吧。”

  這個叫聞喜的孩子,就是這位後來成爲藏傳佛教噶舉派第二代祖師、西藏曆史上著名高僧、詩人米拉日巴。

  米拉日巴誕生的地方是今天日喀則吉隆縣宗嘎鄉的哲隆村,村邊的公路旁,有一座由片石壘成的古塔,叫申久格西東傑塔,據說這座塔已經有800多年的曆史,是後來的人爲了紀念米拉日巴而修建的。在哲隆村的西北角有一塊呈叁角形的青稞地,當地人說這就是著名的“倭爾馬叁角田”。

  米拉日巴7歲時,父親米拉慧檀得了重病,他自知危在旦夕,便當著衆位親友的面,立下了子承父業的遺囑,並將全部家産托付給米拉日巴的叔父和姑母。誰知,叔父和姑母的心腸歹毒,不僅強行霸占了本來屬于米拉日巴、他的母親、年僅3歲的妹妹一家叁口的全部財産,還把他們像牲口一樣的役使,夏天給叔父家耕田,冬天到姑母家理羊毛,吃狗吃的東西,穿破爛不堪的衣服,拿茅草繩作腰帶,到後來,母子叁人幹脆被趕出了家門。

  米拉日巴一家受到了極大的傷害。懷著刻骨的仇恨,米拉日巴的母親四處籌錢,親自送米拉日巴出門拜師去學習咒術,米拉日巴發誓要報仇雪恨,他刻苦學習,很快掌握了施咒的本領,在叔父爲他的兒子舉行婚禮時,米拉日巴施放咒術,使叔父家的房屋倒塌,30多個參加婚禮的人都被壓死了。米拉日巴還答應受盡村人淩辱的母親的請求,在村裏施咒降雹,使那些村人的莊稼都顆粒無收。

  血海深仇報了,但米拉日巴並不感覺到快樂,看見房屋坍塌後的慘狀和面臨饑荒的村人,米拉日巴追悔莫及,他不敢再回家鄉,從而走上了一條自我放逐、棄惡從菩的艱辛之路。他四處尋訪,38歲那年終于投奔到了噶舉派的創始人瑪爾巴大師門下。

  但是,瑪爾巴大師開始並不教米拉日巴修法,只是命令他在周圍的山坡上修建碉樓和做許多苦不堪言的差事。米拉日巴經受了種種難以忍受的考驗而求法之心不變,終于感動了瑪爾巴。瑪爾巴對米拉日巴說:並不是我不傳授教法給你,我知道你是一個有緣弟子,只是你的罪孽過于深重只有這種苦行才能得以潔淨。從那以後,瑪爾巴將平生所學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米拉日巴。

  米拉日巴在瑪爾巴大師那裏修行了7年,在45歲那年回到了故鄉吉隆。這個時候,展現在他眼前的,是一片衰敗的景象:他原來的家,外面已經雜草叢生曾經金碧輝煌的房舍早已腐敗,滿地糞便,成了鳥雀和老鼠的巢穴,廚房裏,一團破布和灰土摻雜在一起,上面生著許多青草,拉起來一看,一根根白骨從上面落下。這時米拉日巴才知道,母親已經去世多年,妹妹乞討不知去向,這一切都讓米拉日巴體會到了什麼是人生無常。他遵照瑪爾巴大師的教命,在深山中潛心修行。

  在一個潮濕的岩洞裏,坐在一個又小又薄的墊子上,米拉日巴發出了不再進村的誓願:“我如果沒有證到無上殊勝,在此期間,就是在山上餓死,也不會爲了找吃的進村子裏。哪怕是凍死,也不會爲了尋找穿的進村子裏。或者就是愁死,也不會讓思想散亂動搖。又或者是病死,也不去尋醫問藥。爲了讓這一生能夠有所成就,身體不動搖,思想不散亂,一心一意修習成就,一定要達到目的。”

  米拉日巴苦苦修行,留下來許多故事。有一次,預定一年一鬥的糌粑,已經吃完了,維持生命的東西,一點也沒有了,這個生命眼見著就要走向盡頭…-一是進村裏找吃的呢,還是繼續修行

  這兩樣如何選擇呢

  想過來、想過去,米拉日巴既不想違背誓言,到村子裏去求食,又不願餓死在修行的地方,怎麼辦呢,最後,米拉日巴想到應該去求苦行之食,就是那些在大自然中生長的野菜之類。他來到洞口的自岩前面,在那個地方,日光溫暖,水色清冽,有許多荨麻,茂密繁盛,一見即生愉悅之感。于是米拉日巴遷移到那裏,只吃荨麻,繼續修行。由于外面沒有衣服,身體又缺乏營養,米拉日巴的身體消瘦,骨瘦如柴,顔色就像荨麻一般,毛發也變成了一絲絲綠色。

  又有一次,米拉日巴所有的衣服都穿壞了,他就想把親戚給的一件如同屍骸一樣的破衣服,和空的糌粑口袋、一些破布片縫合起來,做一個坐墊,但是又想,假如今天晚上就死去,縫了坐墊也沒用還不如繼續觀修的好,于是就放到了一邊。把那件屍骸一樣的破衣服鋪開像墊子的形狀,遮蓋住身體的下部,用另外一片空口袋纏在身體的上部,再把那些破布片蓋到其他該蓋住的地方。到那件衣服到了不堪一用的時候,米拉吧心裏又很躊躇,想縫一縫,但找不到針線,于是拿了茅草捆上叁條布袋,褡在身上腰部和下部,把茅草繩接長了拴在腰上,勉強將就著過日子。

  上面兩段故事是米拉日巴給他的修行派弟子日瓊巴親口講述的,從這兩段故事我們可以看到傑出的人物在成長的過程中怎樣不斷地戰勝自我,最後取得成功。米拉日巴反對空談,主張實修苦行,形成了噶舉派的修行派。米拉日巴在苦修9年之後,終于成爲德行高深的一代大師,並開始了他以詩歌傳道的輝煌曆程。

  米拉日巴從小喜歡唱歌,又生就一副好嗓子,大家都喜歡聽他唱歌,到後來成爲一代高僧之後,他便用詩歌的形式,向衆弟子和信徒們宣傳佛法,從而創作了許多證道性質的詩歌,後人將它們集結成集,稱爲《米拉日巴詩歌集》,也翻譯成《米拉曰巴道歌集》,是西藏文學史上較早的一部作家詩集。

  《米拉日巴詩歌集》共58節,將近400首。但是,《詩歌集》中也不完全是詩歌,而是在記錄詩歌的同時,還把唱這首歌時的前因後果、來龍去脈 也一起加以講述,與其中的詩歌交織在一起,成爲有故事情節的敘事文體。比如《詩歌集》第35節講到,米拉日巴的弟子日瓊巴第二次從印度留學回來,産生了自得傲慢之心,米拉日巴知道後,便去迎接他。師徒相見時,日瓊巴心想:我去印度學習了這麼多新知識回來,老師定然十分重視,再說,老師除了慈悲和加持力比我大之外,在經文和知識方面,我現在更爲精通啊,因此,在接我的時候或者會還我的禮吧!但是,當日瓊巴見到老師並施禮時,米拉日巴卻連回禮的意思都沒有。日瓊巴因此心裏很不高興,臉色都變了。師徒二人走在回去的路上,看見一只牦牛角,米拉日巴讓日瓊巴撿起來拿著,日瓊巴心想:我的老師說世間的東西什麼都可以不要,但這時貪欲卻又這麼大,連一只牦牛角都不放過,有什麼用呢

  于是他說:“這個又不能吃,又不能喝,還是扔了吧。”米拉日巴說:“有需要它的時候。”說完自己撿起來拿著走。走到一個平壩時,突然下起雹子來了,日瓊巴趕緊雙手抱著頭蹲在那裏,過了一會,冰雹稍停,日瓊巴起來找老師,卻看不見人影。正在這時,日瓊巴聽見地上那只牦牛角裏老師在說話,便想撿起來看,不料牦牛角像粘在地上一樣。日瓊巴趴在地上往牦牛角裏看時,只見牦牛角並沒有變大,老師也沒有變小,就像鏡子裏面的影像一樣,米拉曰巴安坐在牛角中,並叫日瓊巴也進去。日瓊巴要進去時,不要說人,就是拳頭也放不進去……後來,又經過“向牧民老奶奶化緣”、“日瓊巴看百匹野母馬生馬駒”等事件,對日瓊巴進行了引導教育,使日瓊巴消除了驕傲情緒。在散文的敘述中,加入詩歌,從某種意義上,《米拉日巴詩歌集》,實際上也是米拉日巴故事集,這跟我國古代其他民族的詩歌相比,是一個鮮明的特色。

  米拉日巴幼年時遭受豪強的叔父、姑母的欺辱與奴役,備嘗人間辛酸,他又是一個徹底的出世主義者,對世間光怪陸離的人和事洞若觀火,入木叁分。所以在他的筆下,所謂的權貴和高僧大德常常受到譏諷。比如一次外出化緣,看見一個盛大的宗教集會,立主持人的邀請,米拉日巴對參加大會拘信衆們唱到:

  這個人世間是大海嗎

  

  不管怎麼舀也舀不幹!

  佛法僧叁寶是須彌山嗎

  

  無論誰也不肯負擔!

  說的誓言是風中的鳥毛嗎

  

  無論誰也不能堅卒!

  坐墊之下有針刺嗎

  

  高僧大德不肯安坐!

  山林靜處有盜賊嗎

  

  修行者們常遊村鎮!

  ……

  上方極樂世界有痛苦嗎

  

  前往之人多麼稀少!

  下界十八地獄有幸福嗎

  

  權貴爭相擁擠奔跑!

  按照佛教的規矩,既然是高僧大德自當穩坐在法座之上,宣講佛教聖法,爲衆生指出解脫之道,但是,他們卻抛卻了自己應盡的責任而混迹于市井,跻身于官場,追名逐利,蠅營狗苟。這就充分揭露了一些上層喇嘛假借佛家之名而實際上不安心奉佛的欺世盜名的虛僞面目。

  米…

《藏族古典詩人米拉日巴(吉米平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