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藏族古典诗人米拉日巴(吉米平阶)

  藏族古典诗人米拉日巴

  吉米平阶

  米拉日巴诞生的地方是今天日喀则吉隆县宗嘎乡的哲隆村,村边的公路旁,有一座由片石垒成的古塔,叫申久格西东杰塔,据说这座塔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

  米拉日巴是藏传佛教噶举派的代表人物,1040年生于贡唐(今天日喀则吉隆的北边),俗名叫米拉日巴·脱噶巴,藏族人一般叫他得道者米拉日巴。

  在米拉日巴祖辈时,祖父多杰僧格跟着父亲从琼波地方来到现在日喀则吉隆,他一边给人诵经,制作贡品,一边从事经商活动,后来和当地一个富家女子结婚,生了一个儿子起名米拉慧檀。这家人从倭尔马的一家人那里买下了最好的一块三角地,还买下了三角地旁边的一处地基,建起了华丽宽敞的住宅,他们家就是当地有名的米拉家族。

  不久,多杰僧格的侄儿侄女都投奔到了吉隆,多杰僧格不仅给他们提供住处和生活用品,还教给他们经商的本领。后来,长大成人的米拉慧檀和当地的一个叫做白庄严的美丽贤惠的姑娘结了婚。1 052年的秋天,怀胎十月的白庄严分娩了,当时,米拉慧橦正在外地经商,白庄严托人带信给他说:现在家里有了喜事,我们得到了一个儿子,要给他起名字,还要举行命名宴会,请你赶紧回来。米拉慧橦听到这个消息,高兴得不得了,他说:“我一听到这个消息,内心就充满欢喜,我的儿子就叫闻喜吧。”

  这个叫闻喜的孩子,就是这位后来成为藏传佛教噶举派第二代祖师、西藏历史上著名高僧、诗人米拉日巴。

  米拉日巴诞生的地方是今天日喀则吉隆县宗嘎乡的哲隆村,村边的公路旁,有一座由片石垒成的古塔,叫申久格西东杰塔,据说这座塔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是后来的人为了纪念米拉日巴而修建的。在哲隆村的西北角有一块呈三角形的青稞地,当地人说这就是著名的“倭尔马三角田”。

  米拉日巴7岁时,父亲米拉慧檀得了重病,他自知危在旦夕,便当着众位亲友的面,立下了子承父业的遗嘱,并将全部家产托付给米拉日巴的叔父和姑母。谁知,叔父和姑母的心肠歹毒,不仅强行霸占了本来属于米拉日巴、他的母亲、年仅3岁的妹妹一家三口的全部财产,还把他们像牲口一样的役使,夏天给叔父家耕田,冬天到姑母家理羊毛,吃狗吃的东西,穿破烂不堪的衣服,拿茅草绳作腰带,到后来,母子三人干脆被赶出了家门。

  米拉日巴一家受到了极大的伤害。怀着刻骨的仇恨,米拉日巴的母亲四处筹钱,亲自送米拉日巴出门拜师去学习咒术,米拉日巴发誓要报仇雪恨,他刻苦学习,很快掌握了施咒的本领,在叔父为他的儿子举行婚礼时,米拉日巴施放咒术,使叔父家的房屋倒塌,30多个参加婚礼的人都被压死了。米拉日巴还答应受尽村人凌辱的母亲的请求,在村里施咒降雹,使那些村人的庄稼都颗粒无收。

  血海深仇报了,但米拉日巴并不感觉到快乐,看见房屋坍塌后的惨状和面临饥荒的村人,米拉日巴追悔莫及,他不敢再回家乡,从而走上了一条自我放逐、弃恶从菩的艰辛之路。他四处寻访,38岁那年终于投奔到了噶举派的创始人玛尔巴大师门下。

  但是,玛尔巴大师开始并不教米拉日巴修法,只是命令他在周围的山坡上修建碉楼和做许多苦不堪言的差事。米拉日巴经受了种种难以忍受的考验而求法之心不变,终于感动了玛尔巴。玛尔巴对米拉日巴说:并不是我不传授教法给你,我知道你是一个有缘弟子,只是你的罪孽过于深重只有这种苦行才能得以洁净。从那以后,玛尔巴将平生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米拉日巴。

  米拉日巴在玛尔巴大师那里修行了7年,在45岁那年回到了故乡吉隆。这个时候,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衰败的景象:他原来的家,外面已经杂草丛生曾经金碧辉煌的房舍早已腐败,满地粪便,成了鸟雀和老鼠的巢穴,厨房里,一团破布和灰土掺杂在一起,上面生着许多青草,拉起来一看,一根根白骨从上面落下。这时米拉日巴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多年,妹妹乞讨不知去向,这一切都让米拉日巴体会到了什么是人生无常。他遵照玛尔巴大师的教命,在深山中潜心修行。

  在一个潮湿的岩洞里,坐在一个又小又薄的垫子上,米拉日巴发出了不再进村的誓愿:“我如果没有证到无上殊胜,在此期间,就是在山上饿死,也不会为了找吃的进村子里。哪怕是冻死,也不会为了寻找穿的进村子里。或者就是愁死,也不会让思想散乱动摇。又或者是病死,也不去寻医问药。为了让这一生能够有所成就,身体不动摇,思想不散乱,一心一意修习成就,一定要达到目的。”

  米拉日巴苦苦修行,留下来许多故事。有一次,预定一年一斗的糌粑,已经吃完了,维持生命的东西,一点也没有了,这个生命眼见着就要走向尽头…-一是进村里找吃的呢,还是继续修行

  这两样如何选择呢

  想过来、想过去,米拉日巴既不想违背誓言,到村子里去求食,又不愿饿死在修行的地方,怎么办呢,最后,米拉日巴想到应该去求苦行之食,就是那些在大自然中生长的野菜之类。他来到洞口的自岩前面,在那个地方,日光温暖,水色清冽,有许多荨麻,茂密繁盛,一见即生愉悦之感。于是米拉日巴迁移到那里,只吃荨麻,继续修行。由于外面没有衣服,身体又缺乏营养,米拉日巴的身体消瘦,骨瘦如柴,颜色就像荨麻一般,毛发也变成了一丝丝绿色。

  又有一次,米拉日巴所有的衣服都穿坏了,他就想把亲戚给的一件如同尸骸一样的破衣服,和空的糌粑口袋、一些破布片缝合起来,做一个坐垫,但是又想,假如今天晚上就死去,缝了坐垫也没用还不如继续观修的好,于是就放到了一边。把那件尸骸一样的破衣服铺开像垫子的形状,遮盖住身体的下部,用另外一片空口袋缠在身体的上部,再把那些破布片盖到其他该盖住的地方。到那件衣服到了不堪一用的时候,米拉吧心里又很踌躇,想缝一缝,但找不到针线,于是拿了茅草捆上三条布袋,褡在身上腰部和下部,把茅草绳接长了拴在腰上,勉强将就着过日子。

  上面两段故事是米拉日巴给他的修行派弟子日琼巴亲口讲述的,从这两段故事我们可以看到杰出的人物在成长的过程中怎样不断地战胜自我,最后取得成功。米拉日巴反对空谈,主张实修苦行,形成了噶举派的修行派。米拉日巴在苦修9年之后,终于成为德行高深的一代大师,并开始了他以诗歌传道的辉煌历程。

  米拉日巴从小喜欢唱歌,又生就一副好嗓子,大家都喜欢听他唱歌,到后来成为一代高僧之后,他便用诗歌的形式,向众弟子和信徒们宣传佛法,从而创作了许多证道性质的诗歌,后人将它们集结成集,称为《米拉日巴诗歌集》,也翻译成《米拉曰巴道歌集》,是西藏文学史上较早的一部作家诗集。

  《米拉日巴诗歌集》共58节,将近400首。但是,《诗歌集》中也不完全是诗歌,而是在记录诗歌的同时,还把唱这首歌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 也一起加以讲述,与其中的诗歌交织在一起,成为有故事情节的叙事文体。比如《诗歌集》第35节讲到,米拉日巴的弟子日琼巴第二次从印度留学回来,产生了自得傲慢之心,米拉日巴知道后,便去迎接他。师徒相见时,日琼巴心想:我去印度学习了这么多新知识回来,老师定然十分重视,再说,老师除了慈悲和加持力比我大之外,在经文和知识方面,我现在更为精通啊,因此,在接我的时候或者会还我的礼吧!但是,当日琼巴见到老师并施礼时,米拉日巴却连回礼的意思都没有。日琼巴因此心里很不高兴,脸色都变了。师徒二人走在回去的路上,看见一只牦牛角,米拉日巴让日琼巴捡起来拿着,日琼巴心想:我的老师说世间的东西什么都可以不要,但这时贪欲却又这么大,连一只牦牛角都不放过,有什么用呢

  于是他说:“这个又不能吃,又不能喝,还是扔了吧。”米拉日巴说:“有需要它的时候。”说完自己捡起来拿着走。走到一个平坝时,突然下起雹子来了,日琼巴赶紧双手抱着头蹲在那里,过了一会,冰雹稍停,日琼巴起来找老师,却看不见人影。正在这时,日琼巴听见地上那只牦牛角里老师在说话,便想捡起来看,不料牦牛角像粘在地上一样。日琼巴趴在地上往牦牛角里看时,只见牦牛角并没有变大,老师也没有变小,就像镜子里面的影像一样,米拉曰巴安坐在牛角中,并叫日琼巴也进去。日琼巴要进去时,不要说人,就是拳头也放不进去……后来,又经过“向牧民老奶奶化缘”、“日琼巴看百匹野母马生马驹”等事件,对日琼巴进行了引导教育,使日琼巴消除了骄傲情绪。在散文的叙述中,加入诗歌,从某种意义上,《米拉日巴诗歌集》,实际上也是米拉日巴故事集,这跟我国古代其他民族的诗歌相比,是一个鲜明的特色。

  米拉日巴幼年时遭受豪强的叔父、姑母的欺辱与奴役,备尝人间辛酸,他又是一个彻底的出世主义者,对世间光怪陆离的人和事洞若观火,入木三分。所以在他的笔下,所谓的权贵和高僧大德常常受到讥讽。比如一次外出化缘,看见一个盛大的宗教集会,立主持人的邀请,米拉日巴对参加大会拘信众们唱到:

  这个人世间是大海吗

  

  不管怎么舀也舀不干!

  佛法僧三宝是须弥山吗

  

  无论谁也不肯负担!

  说的誓言是风中的鸟毛吗

  

  无论谁也不能坚卒!

  坐垫之下有针刺吗

  

  高僧大德不肯安坐!

  山林静处有盗贼吗

  

  修行者们常游村镇!

  ……

  上方极乐世界有痛苦吗

  

  前往之人多么稀少!

  下界十八地狱有幸福吗

  

  权贵争相拥挤奔跑!

  按照佛教的规矩,既然是高僧大德自当稳坐在法座之上,宣讲佛教圣法,为众生指出解脱之道,但是,他们却抛却了自己应尽的责任而混迹于市井,跻身于官场,追名逐利,蝇营狗苟。这就充分揭露了一些上层喇嘛假借佛家之名而实际上不安心奉佛的欺世盗名的虚伪面目。

  米…

《藏族古典诗人米拉日巴(吉米平阶)》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