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喇嘛教經文的念誦禮儀

  喇嘛教經文的念誦禮儀

  宗教活動的整個禮儀中,誦經是最主要的環節之一,同時也是人們了解宗教禮儀的一個直接渠道所在。經文的念誦禮儀是形式多樣的,其中會念是主要形式。如一年四季的定期廟會,臨時預訂的經會等。還有單獨誦經,其形式是通讀某一乘經、獨自念佛珠、念咒等。也有經文的看讀和默讀、大聲念誦

  和輕聲念誦等多種形式。

  宗教經文的內容精深而廣泛,品種繁多,就《甘珠爾》、《丹珠爾》而言,載人原文達上千篇之多,這些原文充分展示了佛教的完整性和基本思想內容。在蒙古地區流傳的諸多經文幾乎都來源于此。其傳統形式有如下兩種,一是大乘經《甘珠爾》的全篇通讀;二是念誦大乘經概述和小乘經的念誦或分支部分及其創作經文的念誦等。

  (l)甘珠爾

  所謂《甘珠爾》指佛陀教祖師釋迦牟尼傳授的諸多命令經文中節選並翻譯成藏文的部分內容。在印度曾無有過“甘珠爾”的名稱,“甘珠爾”是蒙古人把它譯成蒙文時所啓用的名稱。“甘珠爾”爲藏語意即命令的翻譯形式。“命令的翻譯”就指佛陀教祖師釋迦牟尼命令經文的譯文。《甘珠爾》又稱《賽音吉日拉嘎》(賽音吉日拉嘎,蒙語,漢意爲好的命令)。《甘珠爾》的版本較多,其中主要的有藏文的銅版《甘珠爾》、清聖祖年間的《珠砂甘珠爾》、《禮堂甘珠爾》、《那爾堂甘珠爾》、《昭諾甘珠爾》、《拉薩甘珠爾》、蒙古國的《大和林甘珠爾》等。蒙文版《甘珠爾》中載入的經文有108卷,共1161篇原文。《甘珠爾》的傳經或經會禮儀是形式多樣的,各寺廟傳經的時間上也有所區別,即有些寺院在四月份,有些在六、九、十月份,但是,多數寺院都趁機于班禅大師駕崩紀念日分別把108卷經文進行會念。除了會念令聽經文以外還有讓叩拜者將《甘珠爾》按卷背著環繞寺廟或寺院外圍行走的形式禮儀。

  (2)丹珠爾

  所謂《丹珠爾》是指佛陀教祖師釋迦牟尼诏示的命令心願的詳細解釋經文,是印度人的傑作,其基礎文章爲《沙斯切爾》(史籍)。《丹珠爾》就是從《沙斯切爾》中節選並用藏文翻譯過來的部分內容。“丹珠爾”爲藏語,意即“史譯”。在印度從未有過“丹珠爾”、“沙斯切爾”的名稱,《丹珠爾》是蒙古人把它譯成蒙文時所啓用的名稱。“心願”指祖師釋迦牟尼的心願。

  蒙古人從14世紀初就開始對《丹珠爾》進行通篇翻譯、解釋、研究,但未能結束。到了後期18世紀初中葉的時候,在章紮如拉畢道爾吉葛根的領導下,從蒙古各旗,努圖克召集二百余名翻譯家,利用1742年至1749年間很短的時間內翻譯結束並印刷出版。該蒙文版《丹珠爾》中載人的原文多達225卷、3427篇經文。由于《丹珠爾》篇幅過長,所以,幾乎不能全卷傳經,只能對部分內容或選段進行念誦。

  (3)伊特格勒

  伊特格勒,蒙語,漢意爲信任、信念或信條。伊特格勒是佛道修行、背誦經文、經會等事務中最先念誦的經文名稱,藏語稱“紮博安右”。

  堅持以“信任喇嘛、信佛、信念經、信僧侶、信伊德莫曼茶羅佛會之全部”的中心內容是佛經的基本思想所在。因此,在廟會、經會上首先必須念誦《伊特格勒》,然後才念其它經文,這意味著向諸佛、菩薩表達崇拜、信任、決心的具體體現。《伊特格勒》由《邀請》、《米克斯莫》、《祈禱》、《行四信》、《祈請》、《向喇嘛的叁大法寶祈禱》、《力圖四個無量》、《叩拜》、《力求成佛之道》、《賜福人間》等部分組成。其中《米克斯莫》爲黃教奠基人宗喀巴頌歌的概要部分。《伊特格勒》又稱《伊特格勒綱要》。

  (4)畢力格巴日米德

  《畢力格巴日米德》是從事一切善事時,以惕防惡魔破壞爲目的而誦的專用經文,又稱《惡魔答案經》。以行善積德是一切傳經廟會的前提,因此,在行善過程中要嚴格遵循先念誦《伊特格勒》,接著必須念誦((畢力格巴日米德》,爾後才念其它經文的禮儀。

  (5)惡魔答案經

  見在《畢力格巴日米德》。

  (6)喇嘛的供物

  指班禅大師所創並進行祝福宿命、祭祀祈請的誦經會專用的十五部經文。這個經文是在經會上利用幾個小時念誦,同時還擁有鑼、鼓、斯爾楞、喇叭、箫等樂器組成的“古印度音樂”的伴奏。還有《喇嘛供物的聚會》,這是寺廟大雄寶殿牆壁上畫的大型壁畫。畫中描繪的是祖師宗喀巴說法時,衆菩薩、神仙、天神、各路豪傑、經聖、龍王、八個部落、世界君主等聚在一起用心聽講的情景。

  (7)經茶經膳的供物

  向喇嘛敬的茶用藏語叫“芒紮”,膳爲“馇巴”。《經茶的供物》就是喇嘛們喝茶的時候誦的專用經文名稱,《經膳的供物》爲用膳的時候誦的專用經文名稱。衆喇嘛在經會上先誦《伊特格勒》、《畢力格巴日米德》後,到喝茶時間便誦《薩恰寶蘇》或《阿木古楞》的經茶供物經文。這意味著對全天的茶通過佛經的恩賜注人阿爾山之力並爲自己或他人解除病魔痛苦的一種信念和禮儀。

  與會的喇嘛、憎侶到了用膳時間,盛膳過半時便以“舒適的百味齊全的食物”句開始念誦《經膳的供物》。其目的也是爲經膳賜予靈丹妙藥之力。

  (8)格博貴禀報

  格博貴又稱“格斯貴”是寺院的掌堂師,喇嘛教寺院的執法喇嘛,俗稱鐵棒喇嘛,寺院的藝如樂(藝如樂,蒙語,漢意爲祝詞)、念珠會、佛燈會、甘珠爾的藝如樂、間息會等一切大型經會的開場敬茶的時候,格博貴喇嘛公布施主們奉獻物品的數量種類時念誦的專用經文。這個程序一般在班弟們給衆喇嘛盛完經茶、誦完《經茶的供物》之後進行。格博貴喇嘛宣布奉獻物時的站位爲中心日阿倉偏上的空間處。

  (9)釋迦牟尼頌

  指藝如樂會開頭段念誦的頌經。本經文著重歌頌了照亮和惠賜衆生的佛陀教奠基人釋迦牟尼的無量功德。附釋迦牟尼頌歌曲⑩

  (10)宗喀巴頌

  這裏把黃教奠基人宗喀巴頌揚爲“經帝第二世傑出的宗喀巴”。本頌歌屬藝如樂會上排在第二位,《釋迦牟尼頌歌》後必須念誦的經文。在一年一度的農曆十月二十五日《佛燈會》上也把《宗喀巴頌歌》作爲主要經文並敬點千只佛燈祈禱以示紀念。蒙古人把這個日子視爲“宗喀巴的二十五”、“佛燈的二十五”而格外崇拜。

  (11)滿祝習禮頌

  爲衆生賜予智慧和幸福的菩薩滿祝習禮的頌歌經。經文主要是歌頌了滿祝習禮教如何助救生靈、解除衆生之愚昧和痛苦,賜予光明和智慧的好處。這個經文是藝如樂會第叁天或者《釋迦牟尼頌》、《宗喀巴頌》之後必須要念誦的重要經文。

  (12)阿尤喜頌歌

  指長壽佛的頌歌經。其中主要是對阿尤喜佛能使衆生長壽、健康、幸福等的頌揚內容。本經文系一切藝如樂會所念經文中的第四個經文。

  (13)觀音菩薩頌

  指俗稱大倉相面佛的頌歌經。這裏主要是頌揚了阿日亞寶魯佛(觀音菩薩的蒙古名字)的叁十二個協調的化身均化爲四只手並伸向須彌山的四洲四方,用仁慈善心之手拯救生靈的事迹。本經文是藝如樂會必念的第五個頌歌經文,同時又是念珠會第一天《瑪尼礎克》(《念珠的禮儀》)前必須念誦的經文之一。

  (14)烏斯尼卡頌歌

  全稱爲《烏斯尼卡畢雜雅頌歌》。本經文系烏斯尼卡佛爲使衆生長壽將自己化爲叁面八只手的形象,手拿八種利器,鎮邪平魔的頌揚內容。藝如樂會必誦的第七個頌歌經。第六個經文是《查幹書古臺頌歌》。附曲一首15

  (15)彌勒頌歌

  按佛教教義講,現在佛釋迦牟尼的時代結束後,下一個時代就是彌勒菩薩(蒙語稱麥達勒佛)的天下了。《彌勒頌歌》展示的就是彌勒菩薩落坐于凶天地區專修當好未來佛前期准備的一些內容。附曲一首16

  (16)藝如樂

  藝如樂是佛經的重要種類。在喇嘛心目中藝如樂是佛教經文中的心髒,其中心內容包括諸菩薩、喇嘛伊達瑪心系生靈之母的六種衆生,普度他們脫離人間四大苦海,托生到極樂世界的含義。《藝如樂》主要在藝如樂會上傳經,也有其他趁機上傳經形式。附麥達勒佛的藝如樂曲、莫日根葛根火神的祝詞曲17 18

  (17)祈禱禱告叩拜鞏固權勢口供

  系佛教凶煞守護神經文和熏香祭祀時的專用經文。凶煞的祈禱有《瑪紮卡拉祈禱》、《閻羅王的祈禱》、《完備威嚴女兒天的祈禱》、《紮木舍楞的祈禱》、《畢薩滿的祈禱》等。念誦這些祈禱經文的目的就是表達對各凶煞的崇拜。附祈禱曲一首19

  (18)熏香祭祀經

  指敬放熏香和祭祀時念誦的專用經文。在蒙古地區流行的熏香祭祀經文有《九大蘇力特天的熏香經》、《運氣熏香經》、《聖潔的熏香》等。

  (19)聖仙的熏香

  指聖仙白胡子老人的祭祀經文。所謂聖仙白胡子老人,指滿懷白須、禿頂的,右手柱著拐杖,左手拿經卷的仙人形象,簡稱“白胡子老人”或“老人佛”蒙語稱“額布根寶爾罕”。傳說中這位白胡子老人是與釋迦牟尼同一年代的仙人。白胡子老人將畢生都獻給了救助衆生的行善事業,且功德無量受到衆生愛戴和崇拜。其內容概要爲先向喇嘛的叁大法寶祈請,然後祈禱人畜平安、保佑牲畜、保佑肥膘等。按習俗《聖仙白胡子老人的熏香》在每月的初二、十六日念誦。誦經時要敬香、佛燈、室外焚香、黃油點心酹,供放糖、果等的白色供物。附曲叁首。20 21 22

  (20)九大蘇力特天的熏香

  佛陀教禮儀中“九大蘇力特天”是騎著白駿馬,全身穿恺盔甲的九大天的英雄豪傑在藍天白雲間自由翺翔的形象。關于記載九大蘇力特天的祭祀禮儀較爲詳細的經文屬《九大蘇力特的昌盛經》及其它的概要《九大蘇力特天的熏香》。念誦昌盛經的時候,要協同鑼鼓、箫、喇叭等完整音樂的伴奏。《九大蘇力特天的熏香經》共有十二段經文構成,念誦時只用鑼鼓或鈴擋、小手搖鼓…

《喇嘛教經文的念誦禮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