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光大師講故事▪P11

  ..續本文上一頁撞擊,一毫無損。足見大水乃衆生惡業所感,而佛像值此極大之沖激,仍舊巍然。殆以普示一切衆生,令其歸命投誠,冀得往生西方,了生脫死,超凡入聖也。

  水退之後,智定先蓋一茅篷,俾佛像不被日曬雨淋,而修殿一事,徒歎奈何!幸江都縣長楊君,財政局長葉君,公安局長陳君,建設局長李君,及江都紳耆,各見如此奇異,同爲出資贊助,令其恢複古道場,爲地方人祈福之所。由是智定求予疏其源委,以便懇祈十方檀越。(續編下·揚州江都揚善壩蓮修精舍募建大殿疏民國 二十叁年)

  

  悔而學佛 叁寶護之

  人皆可以爲堯舜,人皆可以作佛,所貴者自勉耳。明末,蕅益大師,木渎鍾氏子,天姿聰敏,少即隨母吃素禮誦。七歲讀書,以聖學自任,誓滅釋老,開葷酒,作論數十篇辟佛。十七歲,閱蓮池大師《自知錄序》,及《竹窗隨筆》,乃不謗佛。後遂極力研究,二十四歲出家,徹悟自心,深入經藏。一生著述數十種,均爲古今不多見者。現有四川鄧奠坤,乃法政學堂畢業生,狂悖特甚。民國初,專門毀壞佛教,無論神廟佛寺,悉率其徒黨拆毀。後忽知非,力行改悔,來普陀求皈依。住上海居士林八年,精進修持。前年滬戰,彼住林中,不驚不動。林前後左右,均成一片焦土,林中所落大小炸彈,無一開炸。足見人能改過遷善,佛菩薩即爲嘉獎而保護之。吾人縱不如蕅益,亦豈不如奠坤乎?奠坤以罪大惡極之人,尚有如是感應,吾人何可因循度日,不加勉力,如登寶山,空手而歸乎?(續編下·江蘇吳縣佛教會通告各寺院僧衆巽言民國 二十叁年)

  

  看相不得 誠禮遂通

  

  清鹹同間,一人學看相而不得,請達摩相亦莫明其妙。後遂竭誠禮拜,久則放光。遂並家中人之前生事,均可知之。一日早遇數兵,持符往*局取藥,因問取幾桶。曰六桶。曰六桶不夠,當取七桶。彼雲軍令何敢違。但說我教汝取,明日當知,否則我受罰。遂取七桶。其夜適賊偷營,六桶藥用完,尚不去。及開七桶,則賊退矣。此看相者,乃一心求叁寶加被之化,故能知前生後世之事也。(續編下·複溫光熹居士書二)

  

  畫僧顯靈 病得全愈

  

  唐宰相陸象先蘇州人之弟,病于京師,國醫無效。一僧求見,雲能治,令取淨水一盞,向之念咒幾句,含水噀之,立即全愈。謝以諸物皆不受。曰:「我名智積,汝後回蘇,當往靈岩山會我。」後其人至山問之,無有名智積者,心甚惆怅。遍觀各殿堂,見壁間畫像,乃爲己治病之僧也,因特建智積殿,而寺複中興。(續編下·靈岩開示法語序民二十五年)

  

  叁寶冥加 遇難呈祥

  此女人,命不該死,故坐于汽車之外。及車墮下河正下時,揚于其岸,故衣絕未濕。蓋佛天鬼神,于坐車時,已爲救之之法于前矣。想必如是。

  又民十幾年,潘對凫重修濟南淨居寺。開光唱戲,來客甚多。一人領一小孩,在井邊看。小孩墮下井,立使人下井撈,水面無一物。用竿子遍井底攪,亦無一物。其人回家,則小孩在家裏睡。如癡如呆,衣服盡濕。問:「何以到家?」雲:「不知。」因刻一碑,蓋一亭,名其井爲聖井,拓之寄光。光送真師,真師裱而挂于太平寺大殿下客廳。

  民廿七年,避地瓯江度歲。臘底有青田至金華公路汽車一輛。晚開出,隔麗水數十裏之荒野江邊。司機不慎,車墮江中。乘客四十余人,均遭滅頂。翌日黎明,前往營救時,有一婦人,年約叁十左右,坐江岸道旁,如癡如醉,詢以何來?答言:「昨暮乘車至此。」問以全車遇險,爾何無恙?對曰:「不知。」質以當時情況,亦不了了。連日兩處新聞披露,莫不咄咄歎奇!(叁編下·免難轶聞)

  

  自行化他 不遺余力

  

  安徽婺源江易園居士,品學兼優,志行高尚。久膺教職,悉心講授。以過勞故,民國十年遂成笃疾。上海諸醫,皆莫能治。其于佛法,概無信向。一友憫其病苦,勸其吃素念佛,並念《金剛經》。略述念佛念經利益。易園信受奉行,則不藥而愈。感激之極,息心研究。方知佛爲大聖人,其教有不可思議之事。從茲方知儒教聖人之心法,多被先儒門庭知見之文字所埋沒。遂取下手易而成功高之淨土法門,極力提倡于其鄉。以此法普被叁根,令一切人各敦倫常,各盡己分,諸惡莫作,衆善奉行,故爲一切人所信向。叁四年來,生信念佛者甚衆。有瞽目重明者,有笃疾即愈者。有預知時至,念佛坐脫者。前年婺源亢旱,祈禱無靈。率衆念佛,甘霖即降。因茲起佛光社,喧傳遠近。

  邑人程筱鵬者,明敏笃實之士也。身膺教職,景仰易園之學行。頗疑其近所修持,不知其爲墮入迷信耶?爲真見至道耶?因造其門,以決所疑。蒙易園近取諸身,遠取諸物。證之以經,印之以心。不遺余力,委曲訓誨。彼遂如沐時雨,如坐春風。隨即悉心研究,極力勸化。由婺源而休甯,而歙縣黟縣,而祁門,遍訪各處高明特達信望所歸之士,令其展轉化導。閱時大半年,共介紹四百余人入社。凡所過之地,所遇之人,所經曆兵戈有無之境,所發起真信修持之事。並彼此之問答,主賓之倡和,擇其要者,約略記之,名曰《宏化日記》。此不過隨地隨緣,錄其見聞宣說信向之事,以期報告于易園。以示其心悅誠服,力宏此道。及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一經提倡,悉生正信而修持之一番情景而已。初非有意傳布,以期遐迩鹹知也。易園見之,喜其初聞佛法,即具此熱心毅力。而安徽各地,風氣未開,筱鵬半年倡導,便能令多數人生正信心,修持淨業。若非各具佛性,宿受佛恩,其能如是也耶?因爲作序,令付手民,刊布四方。冀于世道人心,作一挽救之據。(叁編下·宏化日記序)

  

  凡夫發心 即是菩薩

  竊維佛法有五乘:㈠人天乘:人乘持五戒,得生人道。天乘行十善,得生欲界天。加四禅四定,則生色無色界天。㈡聲聞乘:修四谛,得四沙門果。㈢緣覺乘:觀十二因緣,得辟支佛果。㈣菩薩乘:修六度萬行,證菩薩果。㈤佛乘:行大慈大悲,成正等覺。人天乘、而兼菩薩乘、佛乘者,其唯淨土法門乎!蓋人天乘,只修五戒十善,俱是有漏功德。唯此淨土法門,乃能出叁界,了生死。修淨土者,必須敦笃倫常,恪盡己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婦順。加以四弘誓願,廣大其心,自行化他。普令內而父母妻子,外而鄰裏鄉黨,皆修五戒十善,並修淨土法門。以深信願,念佛求生西方。是人雖系凡夫,實即菩薩。何以故?以心廣大故。昔有一沙彌隨一尊者行路,沙彌忽發自利利他上求菩提,下化衆生之願,尊者即令其前行。沙彌後忽轉念衆生若是之多,如何度脫得盡,不如自利爲得,時尊者即令其隨後。沙彌忽又轉念,仍當度脫衆生,尊者複令其前行。沙彌異而問之,尊者曰:「爾初發大菩提心,即是菩薩,我雖羅漢,乃系小乘,故請爾前行。繼爾退菩提心,則我乃聖人,爾乃凡夫,理應在後。後爾又發菩提心,故仍請爾前行。」由此觀之,發菩提心,功德無量無邊。我等欲增長善根,非發菩提心不可。(叁編下·南京素食同緣社開示法語丙寅七月)

  

  曆仕四朝 念佛往生

  

  潞公文彥博者,曆仕仁、英、神、哲四朝,出入將相五十余年,官至太師,封潞國公。平生笃信佛法,晚年向道益力。專心念佛,未嘗少懈。與淨嚴法師于京師結十萬人求生淨土會,一時士大夫多從其化。壽至九十二,念佛而逝。有頌之者曰:

  知君膽氣大如天,願結西方十萬緣,

  不爲自身求活計,大家齊上渡頭船。

  (叁編下·丹陽金臺寺募結同生西方萬人緣序)

  

  大悟之後 歸心淨土

  宋楊傑,字次公,號無爲子,參天衣懷禅師大悟。後丁母憂,閱大藏,深知淨土法門之殊勝,而自力行化他焉。臨終說偈曰:「生亦無可戀,死亦無可舍。太虛空中,之乎者也。將錯就錯,西方極樂。」

  楊公大悟後,歸心淨土,極力提倡。至其臨終,謂生死于真性中,猶如空花,以未證真性,不得不以求生西方爲事也。將錯就錯者,若撤證真性,則用不著求生西方,求生仍是一錯。未證而必須要求生西方,故曰:「將錯就錯,西方極樂。」

  蓮池大師《往生集》,于楊公傳後,贊曰:「吾願天下聰明才士,鹹就此一錯也。」此可謂真大聰明,不被聰明所誤者。若宋之蘇東坡,雖爲五祖戒禅師後身,常攜阿彌陀佛像一軸以自隨,曰:「此吾生西方之公據也。」及其臨終,徑山惟琳長老,勸以勿忘西方。坡曰:「西方即不無,但此處著不得力耳。」門人錢世雄曰:「此先生平生踐履,固宜著力。」坡曰:「著力即差。」語絕而逝。此即以聰明自誤之鐵證,望諸位各注意焉。(叁編下·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

  

  現宰官身 潛修淨業

  林文忠公則徐,其學問、智識、志節、忠義,爲前清一代所僅見。雖政事冗繁,而修持淨業,不稍間斷。以學佛,乃學問、志節、忠義之根本。此本既得,則泛應曲當,舉措鹹宜,此古大人高出流輩之所由來也。一日文忠公曾孫翔,字璧予者,以公親書之《彌陀》、《金剛》、《心經》、大悲、往生各經咒之梵冊課本見示。其卷面題曰:淨土資糧。其匣面題曰:行輿日課。足知公潛修淨土法門,雖出入往還,猶不肯廢。爲備行輿持誦,故其經本只四寸多長,叁寸多寬。其字恭楷,一筆不苟。足見其恭敬至誠,不敢稍涉疏忽也。其經每面六行,每行十二字。璧予以先人手澤,恐久而湮沒,作書冊本而石印之。以期散布于各界人士,俾同知文忠公一生之修持,庶可當仁不讓,見賢思齊,因茲同冀超五濁而登九品焉。命光略敘原委。光幼即聞公之名而向往之,今知其修持如此之嚴密,誠所謂乘願再來,現宰官身而說法者。願見聞者,一致進行,同步後塵,則國家幸甚,人民幸甚!(續編下·林文忠公行輿日課發隱民國二十叁年)

  

  一心專注 念極情忘

  

  智者誦經,豁然大悟,寂爾入定。豈有分別心之所能得哉!一古…

《印光大師講故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