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佛教和道教
朱越利
藏傳佛教和道教都是中國的宗教。不過前者主要由印度密教和西藏本教融合而成,形成地爲藏區。後者主要繼承了內地的古代宗教與文化,形成地主要爲漢族地區。表面看,二者根源不同,流行的地域有別,似乎風馬牛不相及。實際情況恰恰相反,二者的曆史淵源很深。
一些印度學者發現,《度母秘義經》、《風神咒坦多羅》、《摩诃支那道修法》、《彌曼山坦多羅》、《梵天坦多羅》等幾部婆羅門教梵文獻,都提到印度密教中與救度母崇拜或獨結母崇拜有關的"女人道"(Vamacara)來自中國,印度密教中奉行的"五真性"供養也與中國有關。《度母經》和《風神咒坦多羅》還提到在公元4世紀時,伐濕斯塔(殊勝,Vesistha)曾親赴中國向道教徒學習"摩诃支那功"。印度學者雷易(P·C·Ray)教授在他的《古代中世紀印度化學史》一書中說,印度泰米爾文文獻記載,南印度密教的18位"成就者"中有兩位是中國人,泰米爾名字叫博迦爾(Bogar)和普裏巴尼(Pulipani),他們于公元3世紀時去印度傳播道教禁咒、醫術和煉丹術等,博迦爾曾帶弟子回中國學習,學成又回到印度[1]。
道經《太上洞淵神咒經》有一段經文與印度文獻相呼應。該經凡20卷,各卷非撰于一時。撰于東晉時期的第20卷曰:"道言:自今至辛巳年,當有赤人。赤人長叁尺七寸,叁億萬人,居東海水中,亦有學仙道士。南海有八十萬人,人身長九尺。亦來中國受道,時人或不識之矣。水人在海中曲山上,亦有男女,居在水中。時出九曲山上。有學道人,多端正,天下無有此比矣。水中人王叁百夫人,夫人悉受道法,天人、玄女之仙化之。叁洞大經布流于西海。亦有人,長一丈七尺。亦有夫婦之道,行道異于中國之人矣。王方平、麻姑日日往彼化人。此國亦有水人,身長一丈六尺。多有女人,少有男子。王身長二丈九尺,及叁千夫人,各有叁十六王子。不食五谷。天人亦往來水下,作金玉七寶之室。人身亦衣金玉七寶之衣,中國人得亦不能別之。行則乘風而駕雨,亦有自然之道qì炁矣。此之水人等,居在水下,水在上流耳。海中大蟲,非世人所知。亦有大馬大牛,如大馬人頭。百億萬種,不以一物,也無可比之者矣,世無所此也。"[2]這些神話,光怪陸離不如《山海經》,記實成分的比例則過之。
中國古籍中所說的四海,不同的古籍、不同的時代所指不同。《爾雅·釋地》將中原周邊地區泛稱爲四海,曰:"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太上洞淵神咒經》將四海移到境外,用它泛稱中國周邊地區。
東海和北海與本文關系不大,本文只對南海和西海感興趣。《太上洞淵神咒經》將中國的疆域大致確定在漢代強盛時期的範圍。其卷20曰:"中國,長安是也。東至海隅,南至吳楚之外郊,西至jì罽賓,北至沙漠,悉是中國之名也。"
據此我們很容易知道它說的南海和西海的範圍。南疆外,從東南到西南橫著看過去,南海當包括西南端今天的孟加拉灣、孟加拉國、尼泊爾和印度西部等。唐代僧人義淨赴印度取經,寫了一部書就命名爲《南海寄歸內法傳》。西疆外,從西北到西南豎著看下來,西海當包括西南端今天的阿拉伯海和印度東部等。總之,南海和西海的範圍將古印度包括了進去。
所謂"水人"或"水中人",當指漁民、船民以及水下采珠工人等。他們生活在島上、船上或水邊,善于遊泳,以水爲生,故《太上洞淵神咒經》稱之爲水人或水中人,並加上了"居在水下"、"往來水下"之類的神話描寫。印度東面爲孟加拉灣,西面爲阿拉伯灣,大陸上流淌著印度河、恒河、布拉馬普特拉河等,不乏"水人"。
《太上洞淵神咒經》說西海也有夫婦之道,行道異于中國之人。印度婆羅門教主張滿足愛的情感或性欲,方法與道教房中術不同。
總之,《太上洞淵神咒經》說南海人來中國受道,叁洞大經布流于西海,神仙去南海、西海化人等等,大概描寫了晉代印度有人來中原學習道教,道教經典傳入印度,道士赴印度傳道等事實。天人和玄女是道經中常見的夫妻神。尤其是玄女,作爲房中女神可謂大名鼎鼎。王方平是著名的男性神仙,女神仙麻姑在古代也家喻戶曉。《太上洞淵神咒經》讓他們出雙入對,顯然也賦予他們共同教授房中術的使命。這兩個神話是將道士的行爲神化的結果。
有學者苦心尋覓道教功法于曆史上傳入印度的交通路線。荷蘭漢學家高羅佩(R·H·Van Gulik)博士推測,金剛乘所吸收的道教的東西,當是經阿薩姆邦從中國傳入印度的[3]。中國學者張毅研究員說道教是經由滇緬線傳入東印度的[4]。
二
除了專門來華學道和專門赴印傳道者外,來華印度僧人融會佛道、促進中印文化交流,亦功不可沒。黃心川教授從史傳中統計,自公元2世紀上葉至8世紀中葉,即純密形成之前,印度次大陸和中亞地區來漢地的僧侶中谙熟雜密法術的共計39人[5]。可以想象,名不見經傳者更不在少數。39人中叁分之二以上是印度人。這些人不僅身懷妙術,而且個個通達權變。爲了傳播印度佛教,他們盡可能采用中國人熟悉的表達方式,甚至學習與吸收中國宗教的一些思想和方術。黃心川教授指出,在這些人身上,"集中表現了印度婆羅門教、中亞薩滿教、西藏的本教和中國先秦兩漢道教的巫術、魔術、占星術、方術、谶緯、神咒等等之大成"。這種現象是釋道融合與鬥爭的具體表現。
僅舉北魏時來華的中印度僧人昙無谶爲例。《魏書·沮渠蒙遜傳》曰:"始jì罽賓沙門曰昙無谶,東入鄯善,自雲“能使鬼治病,令婦人多子“,與鄯善王妹曼頭陀林私通。發覺,亡奔涼州。蒙遜寵之,號曰“聖人“。昙無谶以男女交接之術教授婦人,蒙遜諸女、子婦皆往受法。世祖聞諸行人,言昙無谶之術,乃召昙無谶。蒙遜不遣,遂發露其事,拷訓殺之。"[6]
《北史》綜合北四史而成,其卷93《僭僞附庸傳》由《魏書》全錄此事,自不待言。僧傳的記載與《魏書·沮渠蒙遜傳》不同。梁代僧yòu祐著《出叁藏記集》卷14有《昙無谶傳》,說是蒙遜擔心足智多謀的昙無谶爲北魏重用,于己不利,遂將昙無谶秘密殺害。《法苑珠林》卷79《冤魂志》爲昙無谶鳴不平,說蒙遜的左右常白日見昙無谶持劍擊蒙遜,蒙遜因此病死。《出叁藏記集》卷36《李順傳》又說魏世祖的使者李順受蒙遜賄賂,遂聽任蒙遜殺死昙無谶。《魏書·李順傳》也如此記載。蘇晉仁教授根據僧傳的記載,斷定昙無谶絕無教授男女交接術之類的穢迹,是李順受賄賂而將蒙遜的誣陷之辭謊報世祖,《魏書·沮渠蒙遜傳》遂誤記[7]。
究竟是僧傳爲尊者諱,還是《魏書·沮渠蒙遜傳》誤記,今已無法對質。筆者以爲,即使昙無谶並無其事,也是來自印度次大陸和中亞地區的其他僧人有其事。因爲,欲加昙無谶之罪,何患無辭!若皆無其事,蒙遜何苦要敗壞自己的女兒們和兒媳們的名聲呢?
道經也提到印度次大陸和中亞地區來華僧侶的房中密術。《天皇至道太清玉冊》卷4記載,梁天監十四年(515年),範雲向梁武帝解釋什麼叫舍利時曰:"西胡房中秘密之法以合氣而采陰者得之。其色紅紫而體重也。胡言舍利。"梁武帝時有吏部尚書範雲,天監十四年時已逝世十余年,此解釋舍利之範雲當是誤記姓名或有意僞托。
所謂"能令婦人多子",頗似道教的房中廣嗣術。廣嗣術是漢代太平道之所長,《太平經》多有闡述。所謂"合氣",當時人們多用于描述天師道的黃赤之道。所謂"采陰",是玄素之道,容成之術等中國房中術的重要內容。印度人研究房中術開始得很早。公元2世紀上葉至8世紀中葉來華印度僧人中如果有人以印度房中術授人,那是不奇怪的。上述記錄有可能是用道教術語去描述印度房中術,但更有可能是反映了印度僧人把道教房中術融入密法的事實。
黃心川教授對《大正藏》卷18-21密教部收錄的受到道教影響的70部經軌進行分析,總結出雜密時期密教在漢地和道教的交融可分爲叁種情況。
(一)密教吸收了道教以前先行的思想和信仰,如陰陽五行說、五髒六腑說、谶緯、神仙方術、六甲、巫祝、鬼神等等。
(二)道、密在傳播過程中攝取、融合了對方的教義內容、儀禮、符咒、印法等,采用了對方的術語、文句、咒聲等。
(叁)道、密全盤吸收了對方思想和內容,甚至名稱也很雷同。
谙熟雜密法術的來華印度僧人們回到印度後,免不了傳授融合了道教的巫術、魔術、占星術、方術、谶緯、神咒等等內容的密術。這種密術大概爲日後的純密所攝取。
叁
荷蘭高羅佩博士說:"中國古代道教的房中秘術,曾刺激了金剛乘在印度的出現。"
張毅研究員比較了密教和道教的相似之處。我將他的比較,大致歸納爲九點:
(一)追求肉體不朽。
(二)認爲人身爲宇宙的一小天地,因此非常重視身體的修持。
(叁)根本修行中,雙身功尤爲重要。
(四)非常強調陰性的重要,有佛性存于女根的說法,和道家的"玄牝之門,是天地根"的說法完全一致。
(五)采用還精術。
(六)較真言宗晚出的天性宗的教義與儀軌中所帶的道教色彩更爲濃厚而顯著,在他們的祈禱歌中可以發現許多和《道德經》中"知其雄,守其雌"之類的…
《藏傳佛教和道教(朱越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