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44] 《論語·先進篇》第十二章。
[145] 《論語·雍也篇》第二十二章。
[146] 《論語·衛靈公篇》第二十章。
[147] 《論語·泰伯篇》第十叁章。
[148] 《論語·學而篇》第十五章。
[149] 《論語·泰伯篇》第七章。
[150] 《論語·憲問篇》第十七章。
[151] 《論語·雍也篇》第叁十章。
[152] 《大學》總論。
[153] 《論語·衛靈公篇》第叁十二章。
[154] 《論語·雍也篇》第十叁章。
[155] 《佛法與孔子之道》、黃夏年主編《太虛集》316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12月版。
[156] 《論語·子罕篇》第十一章。
[157] 《指月錄》卷一,《續藏經》143卷、19上。
[158] 《如來藏經》,T36,623b。
[159] 《如來藏經》, T36,623c。
[160] 印順法師《印度佛教思想史》12頁,臺灣正聞出版社民國79年4月版。
[161] T2,694a。
[162] T2,705c。
[163] T10,719a。
[164] 那爛陀長老著、學愚譯《覺悟之路》181~182頁,山東人民出版社1996年7月版。
[165] T16,487c。
[166] T33,229a。
[167] T1,71c。
[168] T10,125a。
[169] T10,126b。
[170] T10,97b。
[171] T13,971c。
[172] 《梵罔經菩薩戒》第十六條“惜法規利戒”就是這樣規定的。
[173] T1,71a。
[174] 南本《法句經》第112、115條,淨海譯、臺灣正聞出版社民國78年1月版,下引南本《法句經》同此。
[175] T10,810c。
[176] T13,310a
[177] T12,1111c。
[178] T4,160c。
[179] T4,616b。
[180] 南本《法句經》第208條。
[181] T10,97b。
[182] T2,597a。
[183] T3,914c。
[184] T24,1041c。
[185] T38,392b。
[186] 陳柏達著《佛陀的人格與教育》179頁,臺灣天華出版公司民國71年7月版。
[187] T10,97a。
[188] 《雜阿含經》389條,T2、P105a、b。
[189] 引唐蔚鴻《佛教與教育之關系》,文見《海潮音文庫》第一編之十。
[190] 引《佛光教科書》第八冊、48頁,星雲主編、臺灣、佛光山1999年10月版。
[191] T2,221c。
[192] 南本《法句經》第151條。
[193] 南本《法句經》第155條。
[194] 南本《法句經》第173條。
[195] T17,723c。
[196] T17,723a。
[197] T17,723a。
[198] T12,1111c。
[199] T9,19a。
[200] T3,312c。
[201] T22,229b。
[202] T22,290b。
[203] T8,748c。
[204]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十四,T24,266b。
[205] 《五分律、》T22,60a。
[206] T2,245b。
[207] T1,425a。
[208] 《胡適學術論文集·中國佛學》607頁,中華書局1997年版。
[209] T32,399c。
[210] 《涅槃經》、T12,553a。
[211] 《五分律》、T22,3b。
[212] T1,26a。
[213] T24,673c。
[214] T12,1110c。
[215] T12,1111c。
[216] 《涅槃經》卷十五、T12,451c。
[217] T2,204c。
[218] T27,497b。
[219] T12,450a,451a。
[220] T12,492a。
[221] T9,20a。
[222] T12,537c。
[223] T8,411a。
[224] 《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429頁,東方出版社1986年12月版。
[225] 《論語·陽貨篇》第叁章。
[226] 《論語·衛靈公篇》第十六章。
[227] 《論語·陽貨篇》第二十五章。
[228] 《覺悟之路》25頁。
[229] 《論語·八佾》第十四章。
[230] 梁隱盦《儒佛兩家思想的異同》,見《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90冊,22頁。
[231] 《憨山大師夢遊全集》卷39,《續藏經》127卷、777頁。
[232] 《顔氏家訓》歸心第十六。
[233] 轉引勞政武《佛教戒律學》263頁,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9月版。
[234] 《佛祖統記》卷44,T49,402a。
[235] 《居士學佛之程序》,見《太虛全書》第35冊、204~205頁。
[236] 《竹窗二筆·儒佛交非》,見石峻等主編《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第叁卷第二冊,256頁,中華書局1989年版。
[237] 王恩洋《人生學》、見《王恩洋先生論著集》第五卷146頁,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238] 劉谧《叁教平心論》,見石峻等主編《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第叁卷第叁冊,503、505頁。
[239] 朱維煥《儒佛教義的生活領導》,見《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90冊、182頁。
[240]轉引自楊曾文等主編《佛教與曆史文化》561頁,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1月版。
[241] 《學佛淺要》、見《楊仁山集》27頁,黃夏年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1月版。
[242] 石峻等主編《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第一卷,8頁。
[243] 荷蘭許裏和著、李四光、裴勇譯《佛教征服中國》446頁,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44] 《弘明集》卷叁,見石峻等主編《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第一卷,27頁。
[245] 《弘明集》卷八,見石峻等主編《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第一卷,326~327頁。
[246] T45,708。
[247] 石峻等主編《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第叁卷第一冊,125頁。
[248] 石峻等主編《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第叁卷第一冊,259頁。
[249] 石峻等主編《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第叁卷第叁冊,501頁。
[250] 《送璞原師還越中序》見石峻等主編《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第叁卷第叁冊,187頁。
[251] 石峻等主編《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第叁卷第叁冊,231頁。
[252] 《等不等觀雜錄》卷五。
[253] 《印光法師文鈔》中冊、1215頁,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3月版。
[254] 轉引自李遠傑《近現代以佛攝儒研究》238頁,巴蜀書社2002年9月版。
[255] 《靈峰宗論》卷二,莆田廣化寺印行。
[256] 《太虛大師全書》第24冊第(一)、457頁。
[257] 《我怎樣判攝一切佛法》、《太虛集》42頁,黃夏年主編,宗教文化出版社1996年1月版。
[258] 《佛法與孔子之道》,《太虛集》314、317頁,黃夏年主編,宗教文化出版社1996年1月版。
[259] 轉引《佛教與曆史文化》563頁。
[260] 《從曆史文化背景看佛教戒律在華消沈的原因》曹仕邦撰,臺灣《中華佛學學報》第6期62頁。
[261] 《梁高僧傳》220頁,中華書局1992年12月版。
[262] 《梁高僧傳》234頁,中華書局1992年12月版。
[263] 《圓瑛集》156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64] 《佛法與孔子之道》,《太虛集》313頁。
[265] 《梁高僧傳》180、181頁,中華書局1992年12月版。
[266] 《梁高僧傳》211頁,中華書局1992年12月版。
[267] 《印光法師文鈔》下冊,1390頁。
[268] 《二十世紀中國佛教》第7頁,陳兵、鄧子美著,民族出版社2000年11月版。
[269] 《法音》2001年第4期,第10頁。
[270] 《二十世紀中國佛教》第15頁,陳兵、鄧子美著,民族出版社2000年11月版。
[271] 《聖輝副院長在中國佛學院的講話》,見《法音》2003年第1期。
《孔子與佛陀教育思想的比較(體恒)》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