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是救世之光▪P19

  ..續本文上一頁,適應當時當地的衆生機宜而成立的。對于這一觀念,必須先要認識清楚。大師說:中國佛教的特質在禅──不一定指禅宗,凡是修禅修觀的都是。天臺智者的教學,所引證的經教,有許多是屬于僞經的,但無礙于天臺的獨立成宗。這因爲:智者並非是專門研究經教的,他每日要隨著大家做許多出家人的事務,白日看經,聽講,或爲 [P170] 衆宣講,夜晚修禅。他能依禅觀的體驗去印證經教,貫攝經教;將自己所體悟的經驗說出來,契應衆生的根機,故成立宗派。賢首宗的初祖杜順,也是著重修持的;其後的華嚴的五教,便是從他的五種止觀中開展出來。達磨與慧能他們,以禅成宗,是更不消說了。所以大師說,中國佛教的特質在禅觀。其實,不僅中國佛教如此,即印度的宗派也是如此的。如小乘論師的「阿毗達磨」(有部偏重此而成宗),義譯爲現法,對法,也是一種內心的修習體驗。現法的「現」字,便是面對面的直觀。龍樹的「中觀」,就是中道的觀察。彌勒無著的瑜伽行地,是瑜伽行──禅觀的所依。這說明了一切佛法,是本源于釋尊的證覺而有。印度、中國等大小乘各宗的祖師,都是依此方法去修學體驗,再將自己證悟的經驗說出來,而成爲各宗各派的。修學佛法,應先了解佛法,不是從假設、推論、想象中來,而是有自覺的體驗爲依據的。不過佛所悟證的境界,爲最極圓滿的,而曆代菩薩祖師們所體悟的境界,就不免有淺深偏圓的不同。大家不管研究何宗何派,對于經律論及古德祖師的著作,皆應本此觀念去理解,才能以良好正確的態度, [P171] 尊重一切聖典,而去比較,分別,抉擇,了解它。

  再就證法說:證法即修證,對佛法作實際的參究與體證。如專在文教研究方面著力,是不能深切了知的。先從修學者成就的功德說:一、信成就:學佛修行,最要緊的便是成就信心。信心非一加一等于二的信,而是深信不疑,奮力以求之的。如發心皈依叁寶,或發心趨向無上菩提,于叁寶功德,大乘佛菩薩清淨功德,起深信心時,內心即有一信心清淨的境界。如無此淨信,雖然說信,但實未得到真正的信心生活。佛經說信:「如水清珠,能清濁水」,所以淨信生起時,內心立即清淨,能斷一切疑惑。真正得到此種淨信的,不但內心的一切煩惱憂郁立時開脫,且能引發精進,成就一切佛法的功德,所以『華嚴經』說;「信爲道源功德母」。學佛,是行一分得一分功德,不要說了生脫死,祗要真能得到真實的信心,即已了不起。沒有得到信心的,雖然覺得佛法好,或精勤修習,但始終得不到佛法的真利益。真正有信心的人,與未學佛前,內心充滿一切恐怖、憂慮、煩惱,有很大的改變,內心會充滿喜悅的。二、戒成就:佛教的受戒,不是學 [P172] 叁、五十天的規矩儀式即算了事的,而是要對戒體有所得的。每當有人發心去受戒,大家總是恭喜他「得上品戒」,其意即在此。戒是無形相的,又非青黃赤白。得戒,到底是得什麼?受戒的人,先經一番忏悔,信心清淨。比丘、比丘尼經過叁白羯磨,內心一下引起重大的變化,內心能發生抗拒罪惡的強大力量。如殺生時,當要殺時,心裏會現起一種警誡力量,製止不殺,所以說戒如堡壘,能夠防非止惡。受戒得戒,便是要從容易爲非作惡的舊人,轉而變成止惡行善的新人。戒力強的,不特平時如此,即在夢中也能製止犯戒的。叁、定成就:通常所謂坐禅,祗是修習定的一種前方便,並未真的成就正定。真正得到定境的,在自己身心上,有一番新的經驗,有種種深細的定境,種種的禅定功德。不說最高的殊勝定境,即是得到共世間的四禅,也有明、淨、喜樂的定德。對欲界的一切惡不善法,因離欲而不起。出定以後,由于定力的資熏,飲食睡眠,都會減少;身心輕安,非常人可及。四、慧成就:慧即智慧,有明了抉擇的功能。勝義慧(或稱勝義禅)爲悟證真理的妙行。解脫自在的出世功德,依此而成就。淺些說,一切 [P173] 善法的增長與惡法的不起,也依慧力的簡別通達,才能以智化情,精進不已。所以慧又是強化信心,清淨戒律,禅定的根本。總之,學佛法,不管是念佛、禮佛、持戒、布施、修定、修慧,問題要從真實的學習中才有所得。如果學而無所得,不管修習什麼,仍然在佛法門外,沒有進入佛法的領域。所以學佛雖有深淺及種種修習成就的不同,只要真實去行,都會有所得的,有所受用的。得到佛法利益的人,一切言行舉措,會與平日兩樣,表達了內心的真實功德。

  在學佛過程中所得的殊勝心境,約有四種:一、夢境:夢是人人都有的,但如夢中見佛,見蓮花,見菩提樹等,這都是好的學佛有進益的現象。曾經有人告訴我,夢中逢到危險,趕快念佛,惡境即消滅了。這是信心好,念佛切的現象。如信心差些,有的縱然念佛,惡境仍不離去(但夢中能見佛念佛,總是好事)。二、幻境:凡是修行的,不管是誦持經典,或念佛、忏悔、靜坐等,如身心不調,或漸次深入,都有幻境現前。如由于身心不調,幻境見有恐怖等相。如坐禅等心淨不亂,或徹見虛空明淨,大海汪洋,日月蓮華等相,或見佛、菩薩、天人等 [P174] 相;聽到虛幻音聲,或佛菩薩爲之開示說法;嗅到異香等(不要以此等境界爲奇,基督徒中于祈禱時見上帝,耶稣、天使等,也類似此境)。這種見色聞聲的幻境,雖當前分明顯現,但不堅住,也不能隨自意而生起,自己作不得主的。這是幻境,有良好的,也有不好的境界。不好的應該依法除遣,良好的也切莫執著。叁、定境:真得定境的,有種種深細的定相。定境成就的,能隨定心現前,來去自如,自己可以作得主,如修彌勒觀成就,彌勒現前說法等。四、證境:勝義慧體現得法性寂,平等不生滅的自證,爲最高究竟的智境,更非言語所能擬議。

  佛法所說,及修證所體驗到的許多事實,我們應有景仰的信心。在修行過程中的種種境地,不是一般性的,而爲佛教(淺些的,通于一般宗教)修行過程中所特有的。一般人心識散亂,追逐外界的欲塵,沒有依佛法去行,當然見不到,不知道。如依法修持,則人人都能得到,而所得到的也是大同小異(最高的證境,完全一致)。須知修證所得的境事,是宗教領域內的事實,不能以一般世間庸俗的眼光去看。這些(宗教界的)事,對我們的身心,對人類,對衆生,能有多 [P175] 少好處。這一切,是錯誤,是正確,是虛幻,是究竟,那是應作嚴密論究。如不信此事,即是完全錯誤。如學佛而不信,即是從根本上失去學佛的應有態度。我在今年二月號海刊中寫的「美麗而險惡的歧途」一文,說到由靜坐而引起身體的震動(又如赤腳踏過烈火而不會灼傷),這些宗教所有的某些事實,尚爲世人所信,何況我們佛弟子?

  中國人的宗教信仰不切,特別是科學發達以後。曾見到一篇報導,有科學工作者,將自己親見的鬼,雖是真實見聞的事情,結果仍說它爲迷信。爲什麼?大家都叫做迷信呀!其實在宗教界,每一宗教都有它的特殊事情,不能以常人的眼光一概抹煞。佛法的經律論及古德的著作,都有自覺的體驗內容,並非假想推論,憑空構造。在修證中的種種特殊境地,不但是確實如此,而且大家有共同的一致性。佛法的來源,以及修證中的特殊體驗,學者必須加以尊重。又如南嶽思大師,在修禅未成時,得了癱瘓病,後來修習般若空觀,此病即好了。據說,虛雲老和尚在大陸被迫害時,氣息奄奄,忽夢見彌勒菩薩等,有人疑他說假話,其實 [P176] 可能有這些夢境。學佛法,首先要了解佛法的特殊內容,承認有這些事,不要以迷信神話視之。虛大師年青時代,曾多爲社會刊物寫稿,交遊許多文人,對宗教生活有些松懈,那原是一個危險期。後來他突然發心到普陀山閉關,將松懈了的宗教生活,改變過來。這實是大師得力于初年在西方寺看『般若經』有悟的心境,深生信心,始終不會忘卻,到底回到虔敬的宗教生活中來。

  學佛法,對佛法的自覺心源,修證中的特殊經驗,要能深信不疑,不要見世人不信而動搖。這些,應該是庸常人所不曾知道的。祗要自己切信不移,信而趣入,佛法的光明,才會真實的臨到,在你的身心中顯現。(幻生記) [P177]

  一六、大乘空義

  一、空爲大乘深義:佛,是由于覺證空性而得自在解脫的。所以從覺證來說,空是一切法的真實性,是般若──菩提所覺證的。從因覺證而得解脫來說,空是解粘釋縛的善巧方便;空,無所住,無著,無取等,是趣證的方便,是覺證的成果。一約真性說,一約行證說。現在要說的大乘空義,是約真實義說。

  在大乘法中,空是被稱爲:「甚深最甚深,難通達極難通達」的。如『般若經』說:「深奧者,空是其義,無相、無作是其義,不生不滅是其義」等。『十二門論』也說:「大分深義,所謂空也」。所以空、無生、寂滅等,是大乘的甚深義。爲什麼被看爲最甚深義?這是世俗知識──常識的、科學的、哲學的知識所不能通達,而唯是無漏無分別的智慧所體悟的。這是超越世間一般的,所以稱爲甚深。 [P178]

  二、空與滅之深義:這一最甚深處,佛常以空、無生、滅、寂滅等來表示。凡佛所說的一切名言,都可以說是世間共有的。如依世間名義去理解,那只是世間知識,而不是佛說的深義。所以這些詞語,都含有不共世間的意義,而不能「如文取義」的。例如空與無生滅的寂滅,一般每照世間的解說,認爲是虛無消極的,而不知恰好相反,這是充實而富有積極意義的。

  空,佛經每舉虛空爲譬喻,有時更直稱之爲虛空。從一般來說,虛空是空洞得一無所有。而佛法中說:虛空是「無礙爲性」,「色于中行」。物質──「色」的特性,是礙;而虛空的特性,是無礙。無礙,不但是在于物質的質礙以外,也與物質不相礙。由于虛空的無礙性,不但不障…

《佛法是救世之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