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年年如此並不是一結賬就完結。一年年下去,要求得永久的盈余,這就不是容易事了。 [P228]
怎樣處理這個問題呢?今年生意好,賺了很多錢,明年經濟有把握,萬事如意;今年虧本了,來年經濟拮據,東移西借,困苦不堪。人生也是這樣,一生一死,在生死當中,就要考慮得失。如果這一生沒有好好的做,下一次失了人身,就算是虧本。如能進步而勝過現在,那就好了。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年終結算,經濟狀況不佳,但如調度得宜,也可勉強過去。所以學佛人,臨終極要緊,平常固然要向上行善,臨終的時候,也得好好注意。
平常都說生死,有的誤以爲一死百了,所以現在就先從死說起,從死說到生。普通人對死都有一種懼怕的心理,其實死並沒有什麼可怕,例如平常生意做得好,年關又調度得宜,新年到來,一定有好日子過。所以沒有病的時候,固然歡喜,真的有病痛要死,也並不必怕,只要平時預備好就得了!
佛法說,死有叁種不同:一、壽盡而死:壽命真的完了,無論活到好大的歲數,從前生業報所感的壽命,一定會死的。如燈盡油幹,現在每人可活到一百歲左右,到這個時期就得死,無法挽救。二、福盡而死:日常生活需要衣食住行, [P229] 有的還沒有到老的年齡,不應該死,但是福報完了,沒飯吃,沒衣穿,就餓死凍死。叁、不應該死而死:遇到戰爭、水災、火災、失手打死,病無醫藥,不知調養,營養不足,操勞過度等而斷送了生命,這與壽盡福報盡是不同的。
學佛的人對于死,要記著兩個道理:一、什麼時候都可以死,從少到老都有死的可能。人類的壽命,雖大致相近,然由于福盡或枉死,所以從初生就死起,一直到壽盡而死的,都是無定期。所以信佛學佛,要立刻前進,切勿等待他年明年。二、不要以爲壽命全是前生業報,實在多數是現生的惡果。不應做的去做,不好好自己保養,或者懶惰放逸,弄得衣食不足,少年、青年、壯年的死亡,勿以爲這一定是屬于壽盡而死的。
沒有了脫生死以前,死了還有生,輪回生死,究竟是什麼一回事,上升,墮落,以什麼做標准?佛法說,由于業力。業力,就是所作所爲所引起的力量。今生的受報人間,是前生的業力,前生(沒有得報的)與今生的善惡業,又決定來生的前途。佛教徒每指業力爲壞的,其實不然,起心行事所留下的力量,好壞都 [P230] 是業。依自己的業力,來決定自己的果報,所以佛法說:「自作自受」。但是,前生剩下的,今生造作的,或善或惡,業力無邊,來生到底是由那一種業力去促成呢?這有叁類分別:一、隨重──無論怎樣,一到病重將死時業力就現起來,平時所做好事壞事都很多,當這個時候,有一項強大的──不管是好或壞會現起來,人就依這個力量去得報。一個弒父的人,心裏常常記在心中,忘記不了,即使忘記,也還是強有力的存在。臨死的時候,這些罪行就會現前。同樣,一個非常孝順父母的臨命終時,孝順的善業,也自然會呈現眼前。這與負債的人到了年終,債主都來,其中一個強而有力的,追討舊債特別厲害,不得不先還他一樣。二、隨習──有的人,沒有頂好與頂壞的業,但平生的作事,習以爲常,也可産生偉大的力量,雖小惡終可得惡報,小善也可得善報。所以說:「水滴雖微,漸盈大器」。佛舉例說:猶如大樹,生長時略向東斜,如以斧頭砍斷,勢必向東倒無疑。中國人常說冤鬼要命,宰豬羊的見豬羊,殺蛇的看到蛇,都叫苦連天,驚慌失措。豬羊畜牲等被殺後,它們早是依業而受報了,但動手屠殺的,都無形中 [P231] 不斷的留下殺業,愈積愈重。所以業相現前(見牛蛇豬羊等索命),隨業去受報。有一故事是這樣說:一個人要謀財害命,夜裏把有錢的人殺害,拿了錢回家。他感覺到被害的人,時常跟在背後要錢要命,恐懼而死。不久,被害的人來了。其實他只受傷,並沒有死。所以說這是冤鬼索命,便不可通,因爲此人並沒有死。佛法稱爲業相現前,才合乎事理。爲惡的臨終現苦惱相,爲善做功德的,臨終時必定會安閑愉快,這都是由于所作業力,隨重或隨習而顯現出來。叁、隨憶:也有人平生沒有重大的善惡事情,也沒有積習的事情,最後忽然想到什麼,就以此善念或惡念而受報。佛法平常指示對待病重的人,必須叫他念佛、念法、念僧,稱贊他平時布施持戒功德等,使其憶起了功德,心生善念,依這個力量,就會走上好的前途。有人善業很多,可是臨終時受了刺激,心中難過,惡念現前,以致墮落。如一年之中,生意不錯,可惜年終調度不宜,使整年努力付之東流。所以當人臨終,無論年紀老少,均不宜啼啼哭哭,打擾心神,使生起煩惱。應該勸他把一切都撇開,專心念佛、念法、念僧、念施等。如生意不佳,年終處理得法 [P232] ,還可過年一樣。不過,到底平時重于臨終時,如平時造成重惡,每每要他起一善念而不可得。平時能有重大善業,或習善成性,那末加以命終時的助其憶念,就決定可靠了。
怎麼又從死而生呢?一息不來,精神作用停頓,身體的溫度消失叫死。通常說,從母親胎裏出來叫生,在佛法說並不如此。以前生業識爲因,配合父精母血的結合(約人類說),從結胎時就開始了新生命,這就是生。所以爲了子女衆多的牽累而打胎者,也犯了殺生的戒。爲什麼死後要再生呢?這可不一定,有的死後再生,有的就不會再生。所以死後再生,是因爲業力的驅使。但依善業得善報,惡業得惡報,一個人總有善業與惡業,那就不是永久解決不了生死嗎?真實的說,單是業力,還不一定能使我們再生;除了業力,還要煩惱作助緣。煩惱中最重要的,是生命之「愛」。貪戀世間,希望生存,這一念存在,就種下生死死生的根源。修行佛法的人,要了生死,就是要斷除生命之貪愛。例如雖有種子,如不澆水加肥,就不會發出芽來。這樣,業種雖多,如無煩惱──愛等水潤,也就 [P233] 不會再感來生的苦芽。如只圖榮華富貴,愛戀生命,那就死死生生,永無了期。要了生死,須徹底看破,沒有生之愛戀,那麼舊的生死結束,新生死就不會發生了。
在沒有了生死之前,希望大家記住:不要作惡,要多作善業,種善因以得善報。不要把生死看作好事情,才會厭離生死,出離苦海。(明道記) [P235]
二一、廣大的易行道
念佛與淨土,本爲佛法的通遍法門,不論什麼宗,什麼乘,都有此方便。不過最普遍的,要算念阿彌陀佛與往生極樂淨土;弘揚最力的,要算淨土宗吧了。
這一法門,敘述得最完備的,沒有比得上『普賢行願品』。『普賢行願品』的「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十願,實是十項願行),對于易行道的念佛,敘述得最爲完備。念佛,是系念于佛的法身、功德、相好、名號而攝心不亂。念佛,不但是口頭稱念,而包含了:一、禮拜佛;二、贊歎佛的一切功德(德依名立,所以口稱阿彌陀佛,即等于贊歎一切佛功德);叁、于佛前廣修供養;四、于佛前真誠的忏悔;五、對于佛(因中菩薩等)的功德,生隨喜心;六、請佛轉*輪;七、請佛久住世間,濟度衆生;八、隨佛修學;九、學佛那樣的隨順衆生;十、一切功德,與一切衆生共同回向佛道。這一切,都是念佛;都是內心的觀想( [P236] 勝解),不待外緣,所以最爲易行。觀想于一切佛(即無量佛)前如此願行,即是常念遍念無量佛。以十方無量佛(即西方無量佛)爲系念境,所以修行成就,能普入法界,生極樂國。
然而,敘述得淺淺深深最有層次的,又沒有比得上『大乘起信論』了。約修行次第,略有四級。一、「初學」大乘而「其心怯弱」的:怕不能見佛,怕不免墮落。這是還沒有資格修學信心的鈍根。對于這,有特殊方便,要他「專意念佛」──阿彌陀佛;勸他回向極樂世界。以佛力的攝受護持,使他不失信心,漸次成就(如能實相念佛,又當別論)。二、一般初心菩薩,還在修習信心階段(十信位):禮佛、忏悔、隨喜、回向等念佛易行道,即是消惡障的方便。以易行道消除惡障,即能助成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等難行方便,達到成就信心。叁、信心成就的菩薩(初住以上),修忏悔的能止方便;修供養、禮拜、贊歎、隨喜、勸請的發起善根增長方便。必須如此,才能助成大願平等,悲慧相應;才能信心增長,志求無上菩提。四、到了現證法界的大地菩薩,還是修念佛行。但這是 [P237] 爲了利益衆生,所以常在十方佛前,供養,請轉*輪等。文殊、普賢等去極樂國,應屬于此類,決非怕不見佛,怕退失信心,像初學的那樣。
這可見,念佛易行道,爲菩薩道中徹始徹終的法門。法門循序漸深,只看根性如何。我所以依『智論』說:易行道與難行道,因初學者根性不同,可以有所偏重;而在完整的菩提道中,從來不曾矛盾,不可妄生取舍!不讀『普賢行願品』,不知念佛易行道的內含廣大。不讀『大乘起信論』,不知念佛法門的淺深層次(與龍樹的『智論』、『十住毗婆沙論』相合)。所以我要向現代的念佛易行道者,推薦這經論的廣大義;免得斷章取義,自毀高深廣大的法門! [P239]
二二、爲居士說居士法
──在馬尼剌居士林講──
居士林要我來這裏作叁天演講,因爲覺得佛法難聞,能夠集合在這裏講和聽,實在很不容易,所以我也很歡喜來此講說。俗說:「見公說公法,見婆說婆法」。佛法是應機的,這個地方是居士林,諸位又都是居士,所以就以居士爲題說居士法。
現在先從居士林說起,什麼叫居士?什麼叫林?居士,印度話是迦羅越。印度民族有階級的分別,即貴族叫剎帝利,宗教階級叫婆羅門,低級的叫奴隸,另外一種是從事農工商業自由經營生活的自由民。自由民在印度慢慢有了地位,與現代的資産階級相類似,就是當時的居士…
《佛法是救世之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