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意識的節製與指導。這種明了意識的製導作用,使我們的身心活動,形成慣習性。無論是有意識的,無意識的(下意識的),活動都受到限製。從心理方面來說,一般是:率爾心、尋求心、決定心、染淨心、等流心──五心次第生起。如是慣習了的,每從率爾心(突然的觸境生識)而直接引起染淨心,或者直接引起等流心(同樣的心境,一直延續下 [P321] 去)。我們對于事理的考察,法義的決了,經過相當時期,大都造成思想的一定方式。等到思想定了型,總是在這樣的心境下去了解,去思考,去行動,很難超出這個圈子。又如專心想念什麼久了,就是談話、吃飯、走路、做工,什麼時候,內心都離不了那種境界。連自己要丟開他,也不容易做到,(如這是貪瞋癡慢等雜染心,心理就會失常,或者顛狂)。從生理方面來說,一般是:審慮思、決定思、發動(身)思──叁思次第的生起。但如是慣習了的,就不必經審慮與決定的過程,直接發爲身體的動作。說到我們的身──生理活動,一向分爲兩類:一是見于外的,受身識(與意識同時的身識)的製導。除(如上所說的叁思過程)適應當前環境,決定身體的動作而外,還有行住坐臥的姿態,飲食談話等姿態,在久久慣習下,每成爲個人的(自然的)特別姿勢,非下一番大力量,不容易糾正過來。二是存于內的,如呼吸的出入,血液的流行,筋肉的活動等,這些身內的活動,受著阿陀那(執持)識的執取。這種內身的攝受作用,唯識家說爲阿陀那識。在一意識師看來,這只是微細意識(與一般所說的潛意識相近)的內取 [P322] 作用。這種身內的活動,與身體動作有關,如眠時與走路時,呼吸與血液的運行就不同。我們的明了意識也能影響他,如心情激動時,呼吸、血液、甚至筋肉的活動,都會起著變化。身體外表動作的習慣性,對于身內的動作,也有著相應的限製。對于身心所造成的慣習性,我們應該了解兩點:一、不良(有害于心身)的慣習性,當然不好;好的慣習性,由于世間法的不能有利無弊,常會引起副作用。二、有了慣習性,慣習的容易動作,被抑製而不容易發現的,也就不少了。當然,只要一有機會,就會動起來。
關于內心不由自主的活動,且說兩類:一、由醒而睡眠,在未到熟睡以前(真正的熟睡是無夢的);二、由散亂而凝定,在未得真正禅定以前。當我們從清醒而漸入夢境時,明了的意識,漸失去製導力,昏昧而松弛了。那時,明了意識所製導的,一向被抑製遺落的種種心象,就會伴著「夢中意識」而活動起來。不由自主的夢境,糊胡塗塗,顛顛倒倒,就由此出現。當我們由散亂心而漸得凝定時,也有類似的情形。無論是由熱烈的虔信神力而來,或由心意甯靜的凝定而達 [P323] 到,等到心意凝定到某一程度,也就是明了意識的製導權衰落。或者陷于恍惚狀態,重的陷于昏迷,或者到達明了而不亂的心態,就會從內心深處,湧出種種不同的心境。或見幻相──虛空相、光明相等,神靈相、魔鬼相、蟲魚鳥獸相等;或聽到幻聲──神聖的語言,微妙的天樂,可怖的聲音等;或嗅到特殊的香氣等。與此同時,內心會發現種種的心情:或歡喜,或憤怒,或憂愁悲哀,或欲念勃發,或起慈悲心。這些,佛法稱之爲「善惡熏發」。這與過去生及現生的熏習,個性深藏的善念與惡念,個人所作的善業與惡業有關。平時深藏在內,由于心意凝定而引發出來。譬如水中有種種雜物,在水色渾濁時,什麼也不見,等到水清下去,一切就現出來了。這種由于心意凝定而引發的心境,對我們的身心,有強大的影響力。這是善惡熏發,所以結果非常不同。有的從此變一新人,善良的德性,大大的發達,身體也有良好影響。有的變得忽喜忽怒,時歌時笑,僻執狂妄,睡眠飲食都不正常。不過也有精神略帶病態,而德性卻很好。神教徒以爲,這是神力或是魔力的關系;不知這只是深藏于內心的「善惡熏發」罷了。依佛法說 [P324] ,這大體可依身心所引起的影響,以判斷他的是善是惡,是正常還是變態。惡的,當然要放下,除遣他;就是良善的,也不可以執著。如執著了,會成爲一種慣習性,又引起不良的副作用。由凝定而起的,不由自主的內心動態,與夢境有一顯著的不同:夢境,由明了意識的無力松弛而現起,而這是有意識的,用種種方法促成心意凝定而引起的。所以夢境雖形形色色,但一旦警覺,明了意識現起時,夢境就立刻消失,很少能在夢後的明了意識內占有勢力(占有,如心有余怖,也是極短暫的)。但從心意凝定而引發的心境,對于此後的身心,有著強大的影響力。這可以舉譬喻來說:夢境,如遇到特殊節日,政府放寬控製力,引起民間種種的自由活動。平時不許可的,也暫時由他去。節期一過,又平複如常了。由凝定而引發的心境,如政府因匪亂或敵人侵入,特地准許,號召民間的力量來共纾國難。等到恢複平靜時,那已經起來的,或良或不良的種種力量,就要或淺或深的影響政局了。
說到身體上的自動,理由也還是一樣。由于有意識的修習,進入心漸凝定階 [P325] 段,就自然的引發身體的震動等。這是不由自主的,但大抵是能自己意識到的。這種身體的自動,不但與心有關,也與「風」有關。佛法說,身體的一切動作,都有關于風力,而呼吸是風力中最主要又最特殊的。呼吸──息與心,有著相互影響的相應關系。如心躁動,息也就躁動;息平靜,心也就容易平靜。心能製導身心,呼吸也影響于身心的活動。由于敬虔誠信的緊約,或由于放舍雜念的甯靜,一到心意漸凝集時,息──呼吸也就微長而集中。那時,明了意識的製導力漸弱,而風力卻增強起來。這因爲,由于呼吸平靜而能到處流通,由于氣息集中而能強力推動。在這樣的情形下,身體不由自主的震動,就開始了。如有意無意的,一次又一次的發動,就會造成新的慣習性,流變爲拳術一樣的動作。這種不由自主的震動,大都是近于自然的活動,所以能對身體引起良好的影響。不過,如身心與呼吸的調理不得當,那伴這自動而來的,將是身心病態的發展了。
身體不由自主的震動,到底是佛法,還是外道?應該這樣說:這是基于生理的可能性,得因緣和合而引發。在震動現象本身,既不是佛法,也不是外道,只 [P326] 是世間的常法。不過,如把他看作神力,就流爲低級宗教所憑借的神秘現象了。如作爲健身運動,在限度內,與太極拳等一樣,當然沒有什麼不可以。不過,如由此而誇大,幻想熏煉血肉之軀爲永劫不變,修精煉氣,那末長生成仙的邪見,就由此引出──這就成爲外道法了。
一般外道,老是這樣說,佛法──也許指一般顯教,修性不修命,修心不修身,修靜不修動。而自以爲是性命雙修,身心雙修,動靜雙修。其實,他們不知道佛法,不能忘情于必朽的血肉,幻想在呼吸,任督脈,唾液精血中,不落因果,出現奇迹。不知佛法的修學宗要,不外叁學。戒學是德行的;慧學是智證的;定學是安定身心,強化身心,而爲到達自在解脫,利濟衆生的依據。什麼身心雙修之類,大抵不出定學。然而,如缺乏德行的戒足,智證的慧目,即禅定不過是生死業,味定、邪定,還會引人墮落呢?佛法的修習禅定,起初是身心動亂── 身息還沒有調柔,心中雜念紛飛。久之,漸離動亂而身心安定。漸凝定時,由于宿習熏發,心中的善念或惡念,善境界或惡境界,又紛紛現前。由于風力增強, [P327] 身體也不由自主的震動起來。在修定過程中,這種身心的震動(或先或後),還在門外呢!如執著這虛幻形相,虛幻音聲,身體震動,便停滯不前,或轉而退失,不再能進入定境,開發無邊功德寶藏了。如去公園遊觀,在公園門外,見到一些野草閑花,便覺得真好,留連忘返,那他也就無緣入門,再不見園中的名貴花木,珍異禽獸,精巧建築了。所以必須透此一關。對于染惡心境,除遣他;良善的心境,也不要執他。這樣的進修,心境轉而更爲空靈明淨,由此發生正定。身體的震動等,也不著相而透脫了,內身也就進爲更靈妙、更平和、更微密的活動。呼吸是微細綿密,似有似無(最高的出入息滅);血脈是舒暢平流,無著無滯(最高的脈似中斷)。如真的成就了定,經說「身輕安」,「心輕安」;「身精進」,「心精進」。由于身心安定所引發的輕安樂,周遍浃洽,不是世間的一切安樂所能及的。由此而湧出的身心的力量,也勇銳莫當,能「堪任」一切。這不是身心雙修,動靜雙修嗎?
佛法的修習禅定,不論是小乘、大乘,不論是重在依定發通,或依定發慧, [P328] 都是要超過這些身心的幻境。因爲非超過這些,不能進入身心更安甯,更平和的定境,不能得到體悟真理,解脫生死,神通自在。而外道呢?卻是死心塌地的,迷醉這身心的幻境,戀著這必朽的身體。不是因此而迷信神權,便是夢想在這呼吸、血脈,甚至男女和合中去成仙得道。這種身心幻境,可說是看來美妙無比,其實是險惡無比的途程。這裏風景幽美,使人迷戀。當你經過這裏時,如不迅速通過,前進到安樂之鄉,迷戀逗留,那可險惡極了。因爲這裏有定時的瘴氣來侵,你如走向兩旁去觀賞,毒蛇猛獸正在等著你呢!
如身體引發得不由自主的震動,或心中熏發得行相幻音,第一不要著相,坦然直進的過去吧!如貪染這必朽的血肉之軀,那就可能會落入外道圈套,自外道去討消息了!定時的瘴氣要來,左右的毒蟲要來!迷戀逗留,等到喪身失命,可就後悔莫及了! [P329]
叁一、舍利子釋疑
佛教界重視舍利子,非常的尊敬他。但起初,只是舍利,後來才著重到舍利子。舍利是印度語,或譯作室利羅、設利羅;譯義爲「骨身」,「體」,「遺身」,印死後身體的總稱。我國對于祖先的遺體,都安葬全屍于墳墓,墳墓便成爲我們民族…
《佛法是救世之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