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是救世之光▪P7

  ..續本文上一頁趣向佛境的極要法門,有大悲行,才能積集自利利他的無邊功德,趣證佛果,否則即沒有成佛的可能。大乘佛法的實踐者,即在乎具有深重的悲心。悲心雖然人皆有之,但沒有菩薩的廣大,若能不斷地修學,悲心即能漸漸地發揮出來,成爲無窮的深廣。觀音菩薩開示善財修大悲行,他自己也如實的廣行大 [P58] 悲,他真是一位以身作則的大師。我們以觀音菩薩爲模範,漸漸地修學,大悲行總有圓滿成就的一天。但在修學的過程中,不要以爲菩薩的悲智如此深廣,不能一天學成,生起畏難的念頭;如怕難,即要失望而停頓了。要知道菩薩的深廣悲智,是他在無量劫中修成的。學菩薩不要心急,但確定目漂,不斷的學去,必能漸入聖境。心急確爲常人的第一病,但世間那有一蹴即成的易事?心急對于學習是無益的,反而有礙學習的進步。如能不畏艱苦,耐心的學習,自會越學越快。這如初讀書的童子,開始念一兩句都背不出來。但書讀多了,增長了理解力,就是數千字的長文,也容易熟背了。修學佛法,起初總覺不易,但能耐心修學,大悲力自一天天增長,等到悲力強大,救度衆生的艱巨工作,就容易負擔了。

  真正大乘佛法的實踐者,對大悲的修學極爲重視。因爲大乘的發菩提心,廣度衆生,就是「菩提所緣,緣苦衆生」的悲心發動。若離去了悲心,即不成菩提心,想成佛是不可能的。沒有悲心的菩薩行──布施、持戒等,乃至廣修禮佛、誦經、供養,這都是人天的果報,或者是小乘功德。若具有悲心,他的一切修行 [P59] ,都是將來成佛的因緣。所以經中說到修學,總是說「大悲爲上首」。一切成佛的清淨功德,都要以大悲爲領導;無大悲領導所修的一切功德,至多也不過是人天或二乘小果吧了。

  擴大同情而成爲菩薩的平等悲心,在凡夫位上似乎不易做到。但我們若常觀察人與人間的關系,則不難發現到我與人類的關切。當徹底透視了人我間的相關性,則不管什麼人的苦難,都容易引起同情心。其次,我們要看他人的好處,別看他人的壞處。人總有多少好處,也不能完全沒有錯誤的。若過去某人罵過我,現在他遭遇了不幸,我就歡喜,這是幸災樂禍心,與悲心相障礙。若我們忘記他的錯失,見到他人的功德,從好處想,別人有難,我們自能生起深重的同情心。能透視人我間的相關性,能注重他人的好處,自會逐漸引發同情,這即是向觀音菩薩的悲心去學習。我們紀念菩薩,要發揚菩薩的大悲精神。我們要向菩薩看齊,相互策勵勸進,這無論對己對人,都有無量利益。最後,我希望諸位都從學修大悲行中,做成大悲救苦的觀音菩薩。(唯慈記) [P61]

  八、地藏菩薩之聖德及其法門

  ──民國五十二年中元節講于慧日講堂──

  每年農曆七月間,中國佛教界,盛行超度救濟的法會。一是盂蘭盆法會:釋迦佛住世的時候,目犍連尊者爲救度母親脫離餓鬼之苦,于七月十五日供佛供僧的一種法門。另一種即地藏法會:農曆七月叁十日,是地藏菩薩應化中國的涅槃日。因地藏菩薩救濟地獄衆生,故七月有地藏法會。還有,就是佛爲阿難開示的,救濟地獄餓鬼的瑜伽焰口法門。此叁種法會,在中國的七月中,有著糅合爲一的趨勢。在這次法會中,我想略說地藏菩薩法門。

  

  一 中國僧俗的崇敬

  1.民間信仰:地藏菩薩在中國,受到出家及在家衆普遍的尊重敬仰。地藏菩 [P62] 薩是提倡孝道的,重視超度救濟父母。中國人特重孝道,其慎終追遠的精神,與地藏法門相合,故地藏菩薩在中國,受到特殊的尊敬。

  經中提到的大菩薩雖很多,而爲中國民間所熟悉的,是觀世音菩薩與地藏菩薩。在我的故鄉,七月叁十日,家家都燒地藏香,紀念地藏菩薩。一般學佛的人,每念誦『地藏菩薩本願經』,或發心書寫流通,可謂家喻戶曉,實由孝父母超薦父母而來。所以在七月中,除了盂蘭盆法會外,還有地藏法會,一般寺院也就特別忙碌了。這可見地藏菩薩已成爲廣大的民間信仰。我們信佛的,應怎樣了解地藏菩薩的功德!

  2.大德推重:地藏菩薩不但在民間爲民衆所崇仰,在出家的大德中,也有特別推重地藏菩薩的,現在舉兩位大德來說。明末清初,佛教史上有名的四大師,即紫柏、蓮池、憨山、蕅益。蕅益大師是一位大通家,禅、律、天臺、淨土,無一不弘揚。他特別推重地藏菩薩,曾于地藏菩薩前發願。他年輕時已受比丘戒,卻又在地藏菩薩前舍比丘戒而成爲菩薩沙彌。近代的弘一大師,是人人所熟知的 [P63] ,他本是一位藝術家,後來出家,專研戒律,爲近代唯一精研律藏的大師。他也特別推重地藏菩薩。某年至廈門,遇盧世侯居士,刺血繪地藏菩薩聖像,因勸他畫地藏菩薩應化事迹圖。弘一大師每幅爲之題贊,後即贈此圖,以爲大師六十壽。由此可見,兩位大師是如何的推重地藏菩薩。一般人信仰地藏菩薩,只知地藏發過「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的大願,要到地獄去救度衆生,而對地藏菩薩的利生法門,卻還不大清楚。然由古今大德的贊歎推重中,可想見地藏菩薩之不可思議功德。希望由此而進一步了解菩薩的偉大,是這次講說的意趣所在。

  

  二 九華山之地藏菩薩

  中國有四大名山,即四位大菩薩的應化道場。五臺山文殊菩薩,峨眉山普賢菩薩,南海普陀山觀世音菩薩,九華山地藏菩薩。此四大名山,有許多寺院,幾乎全以本山的菩薩爲中心,如五臺山寺院,皆供文殊菩薩;普陀山寺院,皆供觀音菩薩爲本尊等。這樣,四大名山即爲四大菩薩的應化道場,也就成爲全國佛教 [P64] 徒朝拜的聖地。

  九華山在安徽的青陽縣,本名九子山,唐李白至九子山時,見九峰如華,後來因之又名九華山。唐代的中國佛教,正如日麗中天,東傳至日本、韓國,日、韓等國有不少僧人來中國求法,或學儒學、政治等。那時韓國分爲叁個國家,即新羅、高句麗、百濟。有新羅王子發心出家,名地藏比丘,于唐太宗貞觀四年,來中國參學。最初隨處參訪,遊化數年,後至南中國的安徽省九華山,見深山中有盆地,即于此山結廬苦修。不知過了若幹年,爲地方士紳諸葛節遊山時所發現。見此一和尚,住的是石洞茅蓬,破鍋殘粒中滲有一些白土,生活異常清苦。詢知是新羅王子,遠來中國求法,諸葛長者深感未盡地主之誼,于是發心提倡,爲地藏比丘修建寺院。九華山主姓闵;家財甚富。建寺必得請闵公布施山地,闵公對地藏比丘也非常敬仰,問他要多少地,地藏答道:「一袈裟所覆蓋地足矣」。時地藏以神通力,袈裟一披,蓋盡九華,于是闵公將整個九華山地,全部布施供養。闵公爲地藏護法,其子也隨地藏比丘出家,法名道明,爲地藏的侍者。現在 [P65] 所見的地藏菩薩像,兩旁有一老者及少年比丘,即闵公父子。寺院建成後,各方來參學者甚衆,新羅國也有不少人來親近供養。九華山高且深,寺衆增多,生活即發生問題,煮飯還要滲拌白土(此土色白而細膩,俗稱觀音土),其清苦可想而知,故當時稱之爲「枯槁衆」。寺中大衆只是一心爲求佛法,而完全放棄了物質享受的要求。地藏比丘及大衆在九華山的影響甚大,後來新羅國王得悉,即派人送糧食供養。地藏比丘一直領導此精進苦行的道場,至唐開元廿六年七月叁十日涅槃,世壽九十九歲。大家都直覺到:地藏比丘實爲地藏菩薩的化身,是地藏菩薩來中國的應化,所以大家稱之爲地藏菩薩,而九華山即成爲地藏菩薩應化的道場,成爲中國四大名山之一了。特別是每年七月叁十日,九華山香火尤其鼎盛。地藏菩薩自有他特殊的因緣感應,才能得到民間一致的信仰。

  

  叁 地藏菩薩之名德

  1.釋名義:在佛法中,菩薩是依德立名,不像一般人的名字,與自身的心行 [P66] 無關。中國熟知的四大菩薩,于名號上皆加一贊詞,如大智文殊、大行普賢、大悲觀音、大願地藏,可見地藏菩薩的願力是特別深廣的。大乘經中有『大集經』,以佛說法時,十方大衆雲集的大法會而得名。在大集法會中,菩薩多有以藏爲名的,如日藏、月藏、虛空藏、金剛藏、須彌藏、地藏。何謂地藏?地是大地,也是「地大」;藏是含藏、伏藏義,如金礦、銀礦、煤礦、鐵礦等。于佛法中名爲藏,是庫藏之意。地藏之含義,一方面是從地而說;地是四大之一,能擔當一切,一切崇山峻嶺,萬事萬物都在地上。此喻菩薩的功德,能爲衆生而荷擔一切難行苦行。地也有依止義,一切草木皆依地而成,依地而生。喻世間一切自利利他功德,依此菩薩而存在而引起。地藏菩薩能含藏種種功德,能引生一切功德,難行苦行,救度衆生,故名地藏。世俗稱爲地藏王,依經但名地藏,也許因地藏比丘爲新羅國王子,而加「王」字以尊稱之。

  2.贊功德:九華山的地藏,是菩薩的應化,現在要來說地藏菩薩的真實功德。如『占察經』說:「發心以來,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久已能度薩婆 [P67] 若海,功德滿足,但依本願自在力故,權巧現化,影應十方」。據經文的記載,地藏菩薩發心修行以來,已經很久──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了。功德智慧,與佛一樣。薩婆若即一切智──佛智。薩婆若海,形容佛之大覺悟大智慧,如海一樣的深廣。地藏菩薩于無量無邊劫修行,早已達到了佛的智慧海,功德圓滿具足,早應成佛了。但菩薩發願度盡一切衆生,故隱其真實功德,以本願力,自在神通,到處現身說法,救度人天。故『楞伽經』中說到,有大悲菩薩,永不成佛。這不是因爲程度差,或者懈怠修行,而由于大悲願力,發願度盡一切衆生,所以功德與佛齊等,而不現佛身,始終以菩薩身,于十方世界度脫衆生。

  地藏菩薩的功德,與佛平等,所以敬信菩薩的功德,也不可思議了。如『十輪經』(卷一)說:「諸大菩薩所,于百劫中至心皈依,稱名念誦,禮拜供養,求諸所願,不如有人…

《佛法是救世之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