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房間,讓羅睺羅睡覺,佛自己則一夜坐著沒睡。第二天早晨,佛召集比丘,呵責他們無有慈心,並更改戒條。如《四分律》記載說:
爾時佛在拘睒毗國,諸比丘如是言:“佛不聽我曹與未受大戒人共宿,當遣羅雲出去。”時羅雲無屋住,往廁上宿。時佛知之,往詣廁所,作謦欬聲。時羅雲亦複謦欬,世尊知而故問:“此中有誰?”羅雲答言:“我是羅雲。”複問:“汝在此中作何等耶?”答言:“諸比丘言:不得與未受具戒人共宿,驅我出。”世尊即便言:“雲何愚癡比丘無有慈心,乃驅小兒出?!是佛子,不護我意耶?!”即便授指與之令捉,將來自入住房,共止一宿。明日清旦集諸比丘,告言:“汝等無慈心,乃驅出小兒!是佛子,不護我意耶?!”(卷第十一)
要修習慈悲心,應懂得大家之間都是有關聯的,這樣才會明白自己應該怎麼做,才會明白誰去做都是一樣的,這才是菩薩發心。越是苦的、累的,乃至越有危險的事情,越是應該帶頭去做。過去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期間,像炸碉堡、炸橋梁這種危險的任務都有很多人願意去做,這是爲什麼呢?因爲他知道個人的幸福離不開國家的安甯。在僧團中,如果時時刻刻只想著自己不下地獄,別人下地獄就不去管了,這樣的起心動念根本不符合佛法!這樣處理問題,肯定會造成處處與他人對立。現實中這類現象非常多,尤其是學戒律學得比較偏執的人更是如此,他們沒有從內心認識到人與人、業與業都是有關聯的。一些寺廟裏人與人之間不相和睦,其實也是由于這個原因。
無論善業還是惡業,都是在與別人相處過程中産生的一種作用和力量。有些業種在我們心裏,被外緣引發而産生行爲。因此,自己的業與別人是有關聯的。同樣,別人的業與自己也是有關系的。別人做得好,我們起歡喜心,隨喜他的功德,我們也造善業了;別人做不好,我們心裏起煩惱,也造了惡業。所以我們要培養大局觀,要考慮到問題的整體性、長遠性和連續性,這樣我們的看法就會不一樣。假如天天想的都是個體,怎麼會有好的成就呢?而如果時時刻刻考慮的都是團隊整體,那麼自己的很多問題也就自然不成問題了,最終我們才能有所成就。菩薩考慮的是所有衆生的事情,所以才能廣度衆生。
在一個僧團中,我們要把整個僧團的清淨、和合、增上作爲考慮問題的著眼點和出發點,並不斷去熏習這些基本觀念。這樣慢慢地學,有進步了,有能力了,才有辦法承擔教法、住持佛法。否則,無論學法、受戒、持戒都會遇到諸多障礙,學一法而障礙一切法,得一法而失無量法。如果真正有所發心並踏踏實實地行持,不好高骛遠,不分別揀擇,就一定能夠有所成就,從而真實荷擔如來家業!
(責任校對:源正)
--------------------------------------------------------------------------------
[1] 姚秦僧肇《注維摩诘經》,《大正藏》第38冊,第396頁下。
[2]《大正藏》第3冊,第545頁上。
[3] 明朝蕅益《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嘉興藏》第36冊,第278頁中。
[4] 印度無著菩薩《大乘阿毘達磨集論》,《大正藏》第31冊,第687頁上。
[5] 優波底沙尊者《解脫道論》,《大正藏》第32冊,第412頁上。
[6] 東晉天竺叁藏佛馱跋陀羅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正藏》第09冊,第435頁上。
[7] 唐朝惠能《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大正藏》第48冊,第35頁上。
[8] 《太虛大師全書·佛法總學》,臺灣善導寺佛經流通處,1980年11月,第1冊,第138頁。
[9] 唐朝于阗國叁藏實叉難陀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正藏》第10冊,第444頁上。
[10] 印度龍樹菩薩《大智度論》,《大正藏》第25冊,第707頁上。
[11] 元朝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廣論》,福建莆田廣化寺流通處,2005年,第1卷,第14頁。
[12] 《太虛大師全書·佛法總學》,臺灣善導寺佛經流通處,1980年11月,第1冊,第304頁。
[13] 唐朝智周《大乘入道次第》,《大正藏》第45冊,第455頁上。
[14]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大正藏》第17冊,第920頁中。
[15] 印度馬鳴菩薩著,梁朝真谛《大乘起信論》,《大正藏》第32冊,第578頁下。
[16] 印度世親菩薩造,唐朝玄奘譯《大乘五蘊論》,《大正藏》第31冊,第848頁中。
[17] 印度世親菩薩造,唐朝玄奘譯《阿毘達磨俱舍論》,《大正藏》第29冊,第4頁上。
[18] 《雜阿含經》,《大正藏》第02冊,第69頁上。
[19] 宋朝元照《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大正藏》第40冊,第418頁中。
[20] 《佛說未曾有因緣經》,《大正藏》第17冊,第582頁中。
[21]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大正藏》第19冊。第128頁中。
[22] 《大悲經》,《大正藏》第12冊,第972頁中。
[23] 《大方等大集經》,《大正藏》第13冊,第123頁下。
[24] 隋朝智者《金光明經文句》,《大正藏》第39冊,第59頁上。
[25] 唐朝道世《法苑珠林》,《大正藏》第53冊,第915頁下。
[26]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大正藏》第3冊,第324頁下。
[27] 《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大正藏》第23冊,第507頁下。
[28] 五百大阿羅漢著,唐朝玄奘譯《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大正藏》第27冊,第624頁下。
[29] 《大乘修行菩薩行門諸經要集》,《大正藏》第17冊,第957頁下。
[30] 《四分律》,《大正藏》第22冊,第1013頁中。
[31] 印度迦旃延子造,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譯,《阿毗昙毗婆沙論》,《大正藏》第28冊,第2頁上。
《一門深入與廣學多聞》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