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一门深入与广学多闻▪P5

  ..续本文上一页识心也。

  十者,观罪性空。罪从心生,心若可得,罪不可无;我心自空,空云何有?善心亦然。罪福无主,非内非外,亦无中间,不常自有。但有名字,名之为心;但有名字,名为罪福。如是名字,名字即空,还源反本,毕竟清净。是为观罪性空,翻破无明颠倒执著心也。[25]

  六、安住当下以法为心,成就团队担佛家业

   树立起正确的知见,正确处理一门与多门的关系,积极忏悔业障,这样身心就能安住,学修也能稳步增上,就不会躁动乱跑。很多修行人在各种法门间学来学去,跑各种道场,其实都很莫名其妙。到最后自己人老了,体能没了,心力也就没了。

  学习佛法其实没有什么困难的事情,就是要有信心并树立正见,针对自己的烦恼按部就班地修行,一点一滴去发愿,一点一滴去做,一点一滴去体会,一点一滴去改变,一点一滴去落实。通过自身的造作去利益别人,这样我们对世界、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和感受就会有所不同。就如盖一个房子,准备好建筑材料是必须的,但建筑材料不可能一下子就变成房子,还需要很多其它的辅助材料以及很多人工,按照工序甚至日夜不停地干,最后才能建成房子。没有深入的思考,没有缜密的规划,没有吃苦的毅力,没有长远的发心,没有和合的团队,没有勇猛精进的实干精神,光是空口说大话,是没什么大用的。要发展佛教,整个时空因缘的变化是众生最大的共业。如果不了解时空因缘,连度众生都是很不现实的问题。所以只能从自己开始,从团队开始,然后慢慢地去努力付出,以影响周围的环境。要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做出一番广大的佛法事业,这种想法纯属异想天开,事情并非那么简单。认识到这一点,就会珍惜当下的每一个因缘——出家的因缘、受戒的因缘、学戒的因缘,珍惜当下遇到的师友和团队。

  我们学佛法的目的是什么?未来要成就什么?对此我们要常常思考。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过去、现在和未来。不能老是想着“我昨天做了什么事情”、“去年做了什么事情”、“过去有多么了不起”、“过去我有什么问题”……把过去的问题一直放在心里就会出问题,把过去的成绩一直放在心里也会出问题。佛法告诉我们要活在当下,活在当下的目的是面向未来,面向未来就是要我们往前看。往前看是什么意思呢?比如我们每天都要吃饭,做饭的时候一定要有米、菜、燃料。从现在开始准备,到了吃饭的时间才能有饭吃。学佛亦然,今天为明天做准备,今年为明年做准备,今生为来生做准备,生生世世为成佛做准备。明白了这个道理,人就不会没事干。

  时时刻刻活在当下,就是清楚自己现在在做什么。若连自己都不清楚自己在干什么,岂不成了行尸走肉?不是活在当下的人,只是个肉团,或者说心已经死了,因为他的意识不明了、不清楚,第六意识心的力量很弱,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这样的生命一直都处在轮回之中,白天、黑夜,青年、壮年、老年,生、老、病、死……周而复始,轮转不息。

  在昼夜交替、年复一年的过程中,若我们失去心愿的主导,随业而流转,就是轮回。菩萨靠愿力主导生命,故能成就无边的功德,从而行愿无尽、生死自在。藏传佛教中有很多活佛不断转世再来,也是这一世做不完,下一世继续做,一直往下延续,就是行愿无尽。愿就是最终成佛,行就是积聚无量的福德智慧资粮,一点一点地积聚,直到圆满,最后就真的成佛了。

  佛法是可以一点一点去落实和实践的。一定要具有真正的信心,不要怀疑。疑也是烦恼,烦恼与法是冲突的。有烦恼,法就用不上;用不上法,心就随烦恼转;心随烦恼转,做事情就是造恶业、染污业;造恶业、染污业,就会顺着轮回的轨道流转。如果造善业,我们就容易跟菩提大愿相应,心就可以主导现在的业,主导生命。虽然人身是过去异熟的感果,但我们能够通过当下的努力来改变未来的生命。善业不断地持续,等流不断地造作,就可以改变明天、改变未来,从而使现实的世界慢慢从部分开始改变,乃至改变整体。这样,人的生命品质也就越来越高。这就是增上生,一生比一生殊胜;落实到眼前,就是一天比一天好。如果我们不是一天比一天好,那么非升即堕,就很麻烦了。

  我们应该过得一天比一天好,烦恼一天比一天少,善业一天比一天多。怎样体现善业呢?应通过落实于广大事业来体现。如果什么事都没有,天天睡觉,那怎么行?通过做善事才能广度众生,度众生的心需要缘在具体的事情上。比如听一堂经的时候,需要有人给大家搬柴、煮饭、洗碗。如果在做事的过程中学法、用法,修欢喜心、修随喜心,参加师友的互动并用心地缘念回向,其意义就不仅仅是搬柴煮饭,所做的事情就能成为真正的成佛资粮。

  做同样一件事情,若是佛法的心在主导,那就是佛法;若不是佛法的心在主导,那就是世间法。在世间买菜,一把菜十块钱就是十块钱的价值;用佛法的心买一把菜,就是无边的资粮,意义就完全不同。世间的价值观都是无常的,会随着人的知见而发生变化;佛法的价值观则不然,佛法是永恒不变的,是颠簸不破的真理。一切世间法都是由人的分别心虚妄分别出来的,因而有种种的差别;佛法就不同,万法回归自心,万法都是从我们内心中开显出来的,都能在我们的内心中得到体现和成就。一切恶法来源于染污的烦恼心,一切善法来源于自性清净心,所以说修行就是修心。《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曰:“汝善男子,当修学者但有一德,是人应住阿兰若处,求无上道。云何为一?谓观一切烦恼根源,即是自心。了达此法,堪能住止阿兰若处。所以者何?譬如狂犬被人驱打,但逐瓦石,不逐于人。未来世中,住阿兰若新发心者,亦复如是。若见色、声、香、味、触、法,其心染著,是人不知烦恼根本,不知五境从自心生,即此名为未能善住阿兰若处。”(卷第九)[26]《坛经》云:“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善知识!大家岂不道“众生无边誓愿度”恁么道?且不是惠能度。善知识!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见烦恼愚痴众生,将正见度。既有正见,使般若智打破愚痴迷妄众生,各各自度。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如是度者,名为真度。又烦恼无边誓愿断,将自性般若智,除却虚妄思想心是也。又法门无尽誓愿学,须自见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学。又无上佛道誓愿成,既常能下心,行于真正,离迷离觉,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见佛性,即言下佛道成。”

  我们学佛也好,持戒也好,都离不开团队。出家人受戒以后称为比丘,四位比丘以上才能称作僧,所以僧本身就有团队、和合之意。出家人如果不具备和合团队的观念,“僧”就会有问题。如果时时刻刻仅想着自己一个人,就会给团队造成麻烦。因为只要有一个人意见不一致,很多僧法就做不了。佛陀制定比丘戒律的根本目的,是让正法久住,让僧团延续壮大。僧团里每个人的善业都能影响别人,别人的善业也会影响自己,因此整个僧团中所有人的生命和业力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明白这一点,我们持戒时就不会只缘着自己,就会以成就团队的心来持戒。

  但是,现在很多人都未能认识到这一点。受戒后,因害怕犯戒、造业,团体的很多事情都不想去做。比如让他去洗菜,他会说:“哎呀!洗菜会把虫子弄死。我不去,你去洗吧!”这其实是很有问题的想法!既然如此,那么你吃饭的时候有没有想:“洗菜弄死了虫子,这菜有关的业不清净,我到底是吃还是不吃呢?”其实我们的心应该转过来,应该去想怎么洗才能够尽量少伤害虫子。如果因不可避免的原因违犯小戒,以惭愧心如法作忏悔,仍然能恢复清净,这样也就自他两全了。如果总是担心犯戒,就不会去做事情。僧团里的很多事情没人做,往往是这样造成的。每个人都说:“这个事情会造恶业,你不要找我,你们去做吧!”只着于一点,没有整体的考量和担当,乃至只考虑自己一个人持戒不堕地狱,毫不慈念他人,这种心行与戒律的根本精神是相违的。

  大小乘戒律的根本都在于慈悲。如《萨婆多毗尼毗婆沙》说:“于一切众生上慈心,得波罗提木叉戒。”[27]《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说:“问:别解脱律仪由何等心得?答:由普于一切有情起善意乐、无损害心得。若起此心于某处受、某处不受,不得律仪,由此律仪遍于一切所应受处得防护故。”[28]《大乘修行菩萨行门诸经要集》说:

  有十种菩提心戒:所谓一者为求一切众生利故,非独利己;二者所修道业回施众生,愿速成佛,非专为己;三者以坚牢行利他世业,亦非为己;四者戒行清净,增长菩提,历劫忍辱无有疲倦;五者布施为戒,乃至能舍头目髓脑利众生故;六者持戒为戒,菩萨不舍无戒众生;七者忍辱为戒,菩萨不惧一切魔军;八者精进为戒,为众生故,积集佛道无有疲倦;九者禅定为戒,菩萨为声闹乱定心不动;十者智慧为戒,菩萨见诸世法想同菩提;空相为戒,菩萨不染世间;慈悲为戒,不入涅槃。[29]

  佛制戒也是本着慈悲心。如《四分律》中说:“世尊慈念众生故,而为说法。”[30]《阿毗昙毗婆沙论》说:“修多罗依力故说,毗尼依大慈故说,阿毗昙依无畏故说。”[31]因此,我们也应顺应佛心而本着慈悲心来持戒,否则即使持戒滴水不漏,也是有所偏差的,乃至佛所不喜。例如佛世时曾有比丘与居士同睡一个房间,被居士观过讥笑。后来佛就制戒不许比丘与未受比丘戒的人同睡一个房间。比丘们严守这条戒,晚上在僧坊睡觉时,将年幼的沙弥罗睺罗赶出房间。罗睺罗没地方过夜,只好跑到厕所里呆着。佛知道后就将罗睺罗带到自己的…

《一门深入与广学多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感悟人生 前言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