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一门深入与广学多闻▪P4

  ..续本文上一页生、自他兼利的出发点上。《菩提道次第广论》说:

  当知此中,士夫安乐,士夫威德,士夫胜力,谓能担荷利他重担,惟缘自利共旁生故。故诸大士本性,谓专一趣注行他利乐。《弟子书》云:“易得少草畜亦食,渴逼获水亦欢饮;士夫此为勤利他,此圣威乐士夫力。日势乘马照世游,地不择担负世间,大士无私性亦然,一味利乐诸世间。”如是见诸众生众苦逼恼,为利他故而发匆忙,是名士夫,亦名聪睿。即前书云:“见世无明烟云覆,众生迷堕苦火中,如救头然意勤忙,是名士夫亦聪睿。”是故能生自他一切利乐本源,能除一切衰恼妙药,一切智士所行大路,见闻念触,悉能长益一切众生。由行利他兼成自利,无所缺少,具足广大善权方便。(卷第八)

  “乘”即车辆、运载之意。能度一个,还是二十个、五十个,就要看运输工具的运载能力。要想运载很多众生,就需要动力强劲的车辆。否则一旦人多了车子就跑不动了,甚至还可能出危险。车辆的动力就是我们的信心和愿力。信心就意味着不能有丝毫的怀疑,有疑就说明不确信。一般人平时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妄念中,真正有信心的时候很少,所以必须一直不断地串习,用佛法的名言来思维。

  佛法讲闻思修。《楞严经》讲:“从闻思修,入三摩地。”[21]学佛并非随便听听讲座、一场音声佛事那样简单。只有在听法之后认真思维,方能真实获益。如《俱舍论》说:“诸有发心将趣见谛,应先安住清净尸罗,然后勤修闻所成等,谓先摄受顺见谛闻,闻已勤求所闻法义,闻法义已无倒思惟,思已方能依定修习。行者如是住戒勤修,依闻所成慧起思所成慧,依思所成慧起修所成慧。”(卷第二十二)

  闻、思、修是一个从文字到义理、逐步将佛法领纳于心的过程,其中思维起到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如《俱舍论》云:“闻所成慧唯缘名境,未能舍文而观义故;思所成慧缘名义境,有时由文引义,有时由义引文,未全舍文而观义故;修所成慧唯缘义境,已能舍文唯观义故。譬若有人浮深驶水,曾未学者不舍所依,曾学未成或舍或执,曾善学者不待所依,自力浮渡;三慧亦尔。”(卷第二十二)

  从广义上说,修慧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闻思的法义,以产生行为的力量。思维越多,智慧越容易增长。如《菩提道次第广论》说:

  复如闻所成慧以闻为先,思所成慧以思为先,如是修所成慧亦应以修为先,以其修慧从修成故。若如是者,则修所成慧前行之修,即是修习思所成慧所决定义,故说修慧从思慧生。以是若有几许多闻,亦有尔多从此成慧。此慧几多,其思亦多。思惟多故,从思成慧亦当不鲜。如思慧多,则多修行。修行多故,则有众多灭除过失、引德道理。故诸经论,皆说于修闻思最要。……又如至尊慈氏云:“抉择分见道,及于修道中,数思惟称量,观察修习道。”此说大乘圣者修道,尚有数数思惟、称量观察。(卷第二)

  思维是修慧的基础和前提。现代人普遍缺乏思维能力,佛法听了不少,但往往不能依照法义去思维。不思维则佛法的道理不能转为自己的修慧,在日常生活中也不能激发行为的力量,最终只能算是掌握了一些知识而已。仅仅掌握很多佛学知识,并不能帮助我们树立正见。佛学知识越多,反而可能知见越有问题。就如一个人拥有许多珠宝,虽然珠宝本身是好东西,但珠宝能当饭吃、能当衣穿吗?只有拿珠宝去换米、油、面、衣服,才能对生命产生实际的作用。

  听闻佛法是为了让我们树立正知见,培养思维能力。有了思维能力,我们学的法就能在内心等流,从而使善法不断积聚、业障不断消除。《大悲经》云:“应正身律仪、口律仪、意律仪,当作是念:愿我敬信速得具足,愿我深心正直具足,愿我身心具善思惟。……善思惟者,当得五种功德利益。何者为五?一者不妄语,二者不两舌,三者不绮语,四者不贪欲,五者身坏命终,得生善道诸天人中。”[22]《大方等大集经》说:“喻如百千年垢腻,可于一日浣令鲜净。如是于百千劫中所集诸不善业,以佛法力故善顺思惟,于一日一时尽能消灭。”[23]如果思维能力不够,佛学名词就会在内心越积越多,这样再好的法非但起不了作用,反而会造成诸多障碍。

  五、执一废万障道丛生,消业除障忏悔法门

  恶法会障碍我们,善法有时也会障碍我们。这是因为如果执着于“一门深入”,认为只修一个法就可以了,就会给修习其它法造成障道因缘,最终导致修不上去。比如看了一本书或听了几盘录音带,就认为只有这个最好,其它的都不好、都可以不要。一旦产生这种执着后就很麻烦。认定只有自己学的法门才是最好的,别人的都不好、都不对,如果这样一直熏习下去,这种知见就越来越顽固,最后佛法也就学不进去了。一般凡夫往往学什么就执着什么,执着是最深层的我见的体现。

  佛法归根到底是心,障道因缘都是我们自己的原因而产生的。认识这一点很重要。法是一种境界,我们内心的境界有问题时就需要另外一种境界、另外一种力量来对治,然后慢慢培养一种更高的境界,这样才能步步上升。就如开车遇到路上有大石头挡住去路时必须清除后才能继续前进一样,我们在修行道路上的业障、烦恼障等也必须清除。我们要借助很多法门,才能不断克服各种障碍。如《菩提道次第广论》说:

  谓于引导修道知识敬心微劣,则断一切善法根本,故当勤修依师之法;如是若心不乐修行,当修暇满;若著现法,当修无常、恶趣过患以为主要;若觉慢缓所受佛制,当自思惟是于业果定解劣弱,则以修习业果为主;若于生死缺少厌患,求解脱心则成虚言,故当思惟生死过患;若凡所作,皆为利益有情之心不猛利者,是则断绝大乘根本,故当多修愿心及因;若受佛子所有律仪,学习诸行,而觉执相系缚猛利,当以理智破执相心一切所缘,而于如空如幻空性,净修其心;若于善缘,心不安住,为散乱奴,则当正修安住一趣。是诸先觉已宣说者,以彼为例;其未说者,亦当了知。总之,莫令偏于一分,令心堪修一切善品。(卷第二十四)

  烦恼业障犹如毒素。今天中了毒,当天就要赶紧消毒、吃药,这样毒素才不会蔓延。起烦恼造了业,当天就要忏悔。忏悔之后,当天就清净了,这样烦恼业习的力量就不会一直在内心中相续等流下去。若不忏悔,烦恼业习的力量就会一直持续,并且会越来越厉害,这样就会逐渐障碍我们修行、修道,甚至最后使我们在学佛的道路上难以为继。

  所有修行的障碍都必须净除。忏悔是清除障碍的重要法门。比丘受戒时也要忏悔,忏悔无始以来的种种恶业,受戒的地方就叫忏悔坛。那么应如何忏悔呢?首先要知道忏悔的内涵。忏悔有取白舍黑、修来改往、陈罪断心等多种含义,如智者大师《金光明经文句》云:

  忏者,首也;悔者,伏也。如世人得罪于王,伏款顺从,不敢违逆。不逆为伏,顺从为首。行人亦尔,伏三宝足下,正顺道理,不敢作非,故名忏悔。又忏名白法,悔名黑法。黑法须悔而勿作,白法须企而尚之,取舍合论,故言忏悔。又忏名修来,悔名改往。往日所作恶不善法,鄙而恶之,故名为悔;往日所弃一切善法,今日已去誓愿勤修,故名为忏。弃往求来,故名忏悔。又忏名披陈众失、发露过咎、不敢隐讳,悔名断相续心、厌悔舍离。能作、所作合弃,故言忏悔。又忏者名惭,悔者名愧;惭则惭天,愧则愧人;人见其显,天见其冥,冥细显粗,粗细皆恶,故言忏悔。[24]

  忏悔是普贤菩萨十大行愿之一,是从凡夫乃至等觉菩萨的必修法门,无人有可不修之理。如智者大师《金光明经文句》云:

  人中八苦,一苦尚不可忍,况八苦交横?应当忏悔,灭除业障。……若出家人虽欲修道,为五烦恼所障,心不得停心,为四颠倒所惑,不得入四念处,亦须忏悔,除灭业障。……虽入有余涅槃,犹有果身在,身子(舍利弗)风热,毕陵伽眼痛,欲弃有余(有余涅槃)入无余,亦须忏悔。虽断三界正使(烦恼)尽,习气尚存,亦须忏悔。……辟支佛地,但作神通,不能达文字;菩萨地,未穷至极;如是等位,皆须忏悔,灭除业障。……十住已去,乃至等觉已来,秖如十四日月,非十五日月,匡郭未圆,光未顿足,暗未顿尽,应须忏悔,灭除业障。(卷第三)

  忏悔的方法包括作法忏、取相忏和无生忏,其用途也不尽相同,首要的是要建立正确的认识和心态。《法苑珠林》中例举了正信因果、惭愧、观命无常、发露向他、要期断恶、发菩提心、修功立德、守护正法、念佛功德、观罪性空等十种心态:

  一者,正信因果,不迷不谬。为善获福,为恶得罪。虽无作者,果报不失;虽念念灭,业不败亡。信为道源,智为能入;既智且信,众善根本。用此正信,翻破不信一阐提心。由备此心,方能起忏。

  二者,悔罪要方,惭愧为本。我惭此罪,不复人流;愧我此罪,不蒙天护。是为白法,亦是三乘行人、第一义天出世白法。是为惭愧,翻破无愧之黑法也。要具此心,方能行忏,后条例耳。

  三者,怖畏无常,命如水沫,一息不还,随业流转。觉无常已,食息无闲。是为无常,翻破保常不畏恶道心也。

  四者,发露向他,说罪轻重。以露罪故,罪即焦枯,如露树根,枝叶凋落。是为发露,翻破覆藏现净心也。

  五者,断相续心,毕竟舍恶,克决雄猛,犹若刚刀。是为决定,要期断恶,翻破恶念相续心也。

  六者,发菩提心,普拔一切苦,普与一切乐。此心弘广,无所不遍,是为大乘菩提之心,翻破遍恶心也。

  七者,修功补过,勤策三业,精进不休。是为修功立德,翻破不修三业、无辜起恶心也。

  八者,守护正法,不念外道邪师破坏佛法,誓欲光显,令久住也。是为守护,翻破灭一切善事心也。

  九者,念十方佛无量功德、神通、智慧,欲加护我,慈哀我苦,赐我除罪清净良药。是为翻破念恶知…

《一门深入与广学多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感悟人生 前言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