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生、自他兼利的出發點上。《菩提道次第廣論》說:
當知此中,士夫安樂,士夫威德,士夫勝力,謂能擔荷利他重擔,惟緣自利共旁生故。故諸大士本性,謂專一趣注行他利樂。《弟子書》雲:“易得少草畜亦食,渴逼獲水亦歡飲;士夫此爲勤利他,此聖威樂士夫力。日勢乘馬照世遊,地不擇擔負世間,大士無私性亦然,一味利樂諸世間。”如是見諸衆生衆苦逼惱,爲利他故而發匆忙,是名士夫,亦名聰睿。即前書雲:“見世無明煙雲覆,衆生迷墮苦火中,如救頭然意勤忙,是名士夫亦聰睿。”是故能生自他一切利樂本源,能除一切衰惱妙藥,一切智士所行大路,見聞念觸,悉能長益一切衆生。由行利他兼成自利,無所缺少,具足廣大善權方便。(卷第八)
“乘”即車輛、運載之意。能度一個,還是二十個、五十個,就要看運輸工具的運載能力。要想運載很多衆生,就需要動力強勁的車輛。否則一旦人多了車子就跑不動了,甚至還可能出危險。車輛的動力就是我們的信心和願力。信心就意味著不能有絲毫的懷疑,有疑就說明不確信。一般人平時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妄念中,真正有信心的時候很少,所以必須一直不斷地串習,用佛法的名言來思維。
佛法講聞思修。《楞嚴經》講:“從聞思修,入叁摩地。”[21]學佛並非隨便聽聽講座、一場音聲佛事那樣簡單。只有在聽法之後認真思維,方能真實獲益。如《俱舍論》說:“諸有發心將趣見谛,應先安住清淨屍羅,然後勤修聞所成等,謂先攝受順見谛聞,聞已勤求所聞法義,聞法義已無倒思惟,思已方能依定修習。行者如是住戒勤修,依聞所成慧起思所成慧,依思所成慧起修所成慧。”(卷第二十二)
聞、思、修是一個從文字到義理、逐步將佛法領納于心的過程,其中思維起到承前啓後的重要作用。如《俱舍論》雲:“聞所成慧唯緣名境,未能舍文而觀義故;思所成慧緣名義境,有時由文引義,有時由義引文,未全舍文而觀義故;修所成慧唯緣義境,已能舍文唯觀義故。譬若有人浮深駛水,曾未學者不舍所依,曾學未成或舍或執,曾善學者不待所依,自力浮渡;叁慧亦爾。”(卷第二十二)
從廣義上說,修慧就是在日常生活中運用所聞思的法義,以産生行爲的力量。思維越多,智慧越容易增長。如《菩提道次第廣論》說:
複如聞所成慧以聞爲先,思所成慧以思爲先,如是修所成慧亦應以修爲先,以其修慧從修成故。若如是者,則修所成慧前行之修,即是修習思所成慧所決定義,故說修慧從思慧生。以是若有幾許多聞,亦有爾多從此成慧。此慧幾多,其思亦多。思惟多故,從思成慧亦當不鮮。如思慧多,則多修行。修行多故,則有衆多滅除過失、引德道理。故諸經論,皆說于修聞思最要。……又如至尊慈氏雲:“抉擇分見道,及于修道中,數思惟稱量,觀察修習道。”此說大乘聖者修道,尚有數數思惟、稱量觀察。(卷第二)
思維是修慧的基礎和前提。現代人普遍缺乏思維能力,佛法聽了不少,但往往不能依照法義去思維。不思維則佛法的道理不能轉爲自己的修慧,在日常生活中也不能激發行爲的力量,最終只能算是掌握了一些知識而已。僅僅掌握很多佛學知識,並不能幫助我們樹立正見。佛學知識越多,反而可能知見越有問題。就如一個人擁有許多珠寶,雖然珠寶本身是好東西,但珠寶能當飯吃、能當衣穿嗎?只有拿珠寶去換米、油、面、衣服,才能對生命産生實際的作用。
聽聞佛法是爲了讓我們樹立正知見,培養思維能力。有了思維能力,我們學的法就能在內心等流,從而使善法不斷積聚、業障不斷消除。《大悲經》雲:“應正身律儀、口律儀、意律儀,當作是念:願我敬信速得具足,願我深心正直具足,願我身心具善思惟。……善思惟者,當得五種功德利益。何者爲五?一者不妄語,二者不兩舌,叁者不绮語,四者不貪欲,五者身壞命終,得生善道諸天人中。”[22]《大方等大集經》說:“喻如百千年垢膩,可于一日浣令鮮淨。如是于百千劫中所集諸不善業,以佛法力故善順思惟,于一日一時盡能消滅。”[23]如果思維能力不夠,佛學名詞就會在內心越積越多,這樣再好的法非但起不了作用,反而會造成諸多障礙。
五、執一廢萬障道叢生,消業除障忏悔法門
惡法會障礙我們,善法有時也會障礙我們。這是因爲如果執著于“一門深入”,認爲只修一個法就可以了,就會給修習其它法造成障道因緣,最終導致修不上去。比如看了一本書或聽了幾盤錄音帶,就認爲只有這個最好,其它的都不好、都可以不要。一旦産生這種執著後就很麻煩。認定只有自己學的法門才是最好的,別人的都不好、都不對,如果這樣一直熏習下去,這種知見就越來越頑固,最後佛法也就學不進去了。一般凡夫往往學什麼就執著什麼,執著是最深層的我見的體現。
佛法歸根到底是心,障道因緣都是我們自己的原因而産生的。認識這一點很重要。法是一種境界,我們內心的境界有問題時就需要另外一種境界、另外一種力量來對治,然後慢慢培養一種更高的境界,這樣才能步步上升。就如開車遇到路上有大石頭擋住去路時必須清除後才能繼續前進一樣,我們在修行道路上的業障、煩惱障等也必須清除。我們要借助很多法門,才能不斷克服各種障礙。如《菩提道次第廣論》說:
謂于引導修道知識敬心微劣,則斷一切善法根本,故當勤修依師之法;如是若心不樂修行,當修暇滿;若著現法,當修無常、惡趣過患以爲主要;若覺慢緩所受佛製,當自思惟是于業果定解劣弱,則以修習業果爲主;若于生死缺少厭患,求解脫心則成虛言,故當思惟生死過患;若凡所作,皆爲利益有情之心不猛利者,是則斷絕大乘根本,故當多修願心及因;若受佛子所有律儀,學習諸行,而覺執相系縛猛利,當以理智破執相心一切所緣,而于如空如幻空性,淨修其心;若于善緣,心不安住,爲散亂奴,則當正修安住一趣。是諸先覺已宣說者,以彼爲例;其未說者,亦當了知。總之,莫令偏于一分,令心堪修一切善品。(卷第二十四)
煩惱業障猶如毒素。今天中了毒,當天就要趕緊消毒、吃藥,這樣毒素才不會蔓延。起煩惱造了業,當天就要忏悔。忏悔之後,當天就清淨了,這樣煩惱業習的力量就不會一直在內心中相續等流下去。若不忏悔,煩惱業習的力量就會一直持續,並且會越來越厲害,這樣就會逐漸障礙我們修行、修道,甚至最後使我們在學佛的道路上難以爲繼。
所有修行的障礙都必須淨除。忏悔是清除障礙的重要法門。比丘受戒時也要忏悔,忏悔無始以來的種種惡業,受戒的地方就叫忏悔壇。那麼應如何忏悔呢?首先要知道忏悔的內涵。忏悔有取白舍黑、修來改往、陳罪斷心等多種含義,如智者大師《金光明經文句》雲:
忏者,首也;悔者,伏也。如世人得罪于王,伏款順從,不敢違逆。不逆爲伏,順從爲首。行人亦爾,伏叁寶足下,正順道理,不敢作非,故名忏悔。又忏名白法,悔名黑法。黑法須悔而勿作,白法須企而尚之,取舍合論,故言忏悔。又忏名修來,悔名改往。往日所作惡不善法,鄙而惡之,故名爲悔;往日所棄一切善法,今日已去誓願勤修,故名爲忏。棄往求來,故名忏悔。又忏名披陳衆失、發露過咎、不敢隱諱,悔名斷相續心、厭悔舍離。能作、所作合棄,故言忏悔。又忏者名慚,悔者名愧;慚則慚天,愧則愧人;人見其顯,天見其冥,冥細顯粗,粗細皆惡,故言忏悔。[24]
忏悔是普賢菩薩十大行願之一,是從凡夫乃至等覺菩薩的必修法門,無人有可不修之理。如智者大師《金光明經文句》雲:
人中八苦,一苦尚不可忍,況八苦交橫?應當忏悔,滅除業障。……若出家人雖欲修道,爲五煩惱所障,心不得停心,爲四顛倒所惑,不得入四念處,亦須忏悔,除滅業障。……雖入有余涅槃,猶有果身在,身子(舍利弗)風熱,畢陵伽眼痛,欲棄有余(有余涅槃)入無余,亦須忏悔。雖斷叁界正使(煩惱)盡,習氣尚存,亦須忏悔。……辟支佛地,但作神通,不能達文字;菩薩地,未窮至極;如是等位,皆須忏悔,滅除業障。……十住已去,乃至等覺已來,秖如十四日月,非十五日月,匡郭未圓,光未頓足,暗未頓盡,應須忏悔,滅除業障。(卷第叁)
忏悔的方法包括作法忏、取相忏和無生忏,其用途也不盡相同,首要的是要建立正確的認識和心態。《法苑珠林》中例舉了正信因果、慚愧、觀命無常、發露向他、要期斷惡、發菩提心、修功立德、守護正法、念佛功德、觀罪性空等十種心態:
一者,正信因果,不迷不謬。爲善獲福,爲惡得罪。雖無作者,果報不失;雖念念滅,業不敗亡。信爲道源,智爲能入;既智且信,衆善根本。用此正信,翻破不信一闡提心。由備此心,方能起忏。
二者,悔罪要方,慚愧爲本。我慚此罪,不複人流;愧我此罪,不蒙天護。是爲白法,亦是叁乘行人、第一義天出世白法。是爲慚愧,翻破無愧之黑法也。要具此心,方能行忏,後條例耳。
叁者,怖畏無常,命如水沫,一息不還,隨業流轉。覺無常已,食息無閑。是爲無常,翻破保常不畏惡道心也。
四者,發露向他,說罪輕重。以露罪故,罪即焦枯,如露樹根,枝葉凋落。是爲發露,翻破覆藏現淨心也。
五者,斷相續心,畢竟舍惡,克決雄猛,猶若剛刀。是爲決定,要期斷惡,翻破惡念相續心也。
六者,發菩提心,普拔一切苦,普與一切樂。此心弘廣,無所不遍,是爲大乘菩提之心,翻破遍惡心也。
七者,修功補過,勤策叁業,精進不休。是爲修功立德,翻破不修叁業、無辜起惡心也。
八者,守護正法,不念外道邪師破壞佛法,誓欲光顯,令久住也。是爲守護,翻破滅一切善事心也。
九者,念十方佛無量功德、神通、智慧,欲加護我,慈哀我苦,賜我除罪清淨良藥。是爲翻破念惡知…
《一門深入與廣學多聞》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