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識心也。
十者,觀罪性空。罪從心生,心若可得,罪不可無;我心自空,空雲何有?善心亦然。罪福無主,非內非外,亦無中間,不常自有。但有名字,名之爲心;但有名字,名爲罪福。如是名字,名字即空,還源反本,畢竟清淨。是爲觀罪性空,翻破無明顛倒執著心也。[25]
六、安住當下以法爲心,成就團隊擔佛家業
樹立起正確的知見,正確處理一門與多門的關系,積極忏悔業障,這樣身心就能安住,學修也能穩步增上,就不會躁動亂跑。很多修行人在各種法門間學來學去,跑各種道場,其實都很莫名其妙。到最後自己人老了,體能沒了,心力也就沒了。
學習佛法其實沒有什麼困難的事情,就是要有信心並樹立正見,針對自己的煩惱按部就班地修行,一點一滴去發願,一點一滴去做,一點一滴去體會,一點一滴去改變,一點一滴去落實。通過自身的造作去利益別人,這樣我們對世界、對人生、對社會的看法和感受就會有所不同。就如蓋一個房子,准備好建築材料是必須的,但建築材料不可能一下子就變成房子,還需要很多其它的輔助材料以及很多人工,按照工序甚至日夜不停地幹,最後才能建成房子。沒有深入的思考,沒有缜密的規劃,沒有吃苦的毅力,沒有長遠的發心,沒有和合的團隊,沒有勇猛精進的實幹精神,光是空口說大話,是沒什麼大用的。要發展佛教,整個時空因緣的變化是衆生最大的共業。如果不了解時空因緣,連度衆生都是很不現實的問題。所以只能從自己開始,從團隊開始,然後慢慢地去努力付出,以影響周圍的環境。要靠自己一個人的力量做出一番廣大的佛法事業,這種想法純屬異想天開,事情並非那麼簡單。認識到這一點,就會珍惜當下的每一個因緣——出家的因緣、受戒的因緣、學戒的因緣,珍惜當下遇到的師友和團隊。
我們學佛法的目的是什麼?未來要成就什麼?對此我們要常常思考。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有過去、現在和未來。不能老是想著“我昨天做了什麼事情”、“去年做了什麼事情”、“過去有多麼了不起”、“過去我有什麼問題”……把過去的問題一直放在心裏就會出問題,把過去的成績一直放在心裏也會出問題。佛法告訴我們要活在當下,活在當下的目的是面向未來,面向未來就是要我們往前看。往前看是什麼意思呢?比如我們每天都要吃飯,做飯的時候一定要有米、菜、燃料。從現在開始准備,到了吃飯的時間才能有飯吃。學佛亦然,今天爲明天做准備,今年爲明年做准備,今生爲來生做准備,生生世世爲成佛做准備。明白了這個道理,人就不會沒事幹。
時時刻刻活在當下,就是清楚自己現在在做什麼。若連自己都不清楚自己在幹什麼,豈不成了行屍走肉?不是活在當下的人,只是個肉團,或者說心已經死了,因爲他的意識不明了、不清楚,第六意識心的力量很弱,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這樣的生命一直都處在輪回之中,白天、黑夜,青年、壯年、老年,生、老、病、死……周而複始,輪轉不息。
在晝夜交替、年複一年的過程中,若我們失去心願的主導,隨業而流轉,就是輪回。菩薩靠願力主導生命,故能成就無邊的功德,從而行願無盡、生死自在。藏傳佛教中有很多活佛不斷轉世再來,也是這一世做不完,下一世繼續做,一直往下延續,就是行願無盡。願就是最終成佛,行就是積聚無量的福德智慧資糧,一點一點地積聚,直到圓滿,最後就真的成佛了。
佛法是可以一點一點去落實和實踐的。一定要具有真正的信心,不要懷疑。疑也是煩惱,煩惱與法是沖突的。有煩惱,法就用不上;用不上法,心就隨煩惱轉;心隨煩惱轉,做事情就是造惡業、染汙業;造惡業、染汙業,就會順著輪回的軌道流轉。如果造善業,我們就容易跟菩提大願相應,心就可以主導現在的業,主導生命。雖然人身是過去異熟的感果,但我們能夠通過當下的努力來改變未來的生命。善業不斷地持續,等流不斷地造作,就可以改變明天、改變未來,從而使現實的世界慢慢從部分開始改變,乃至改變整體。這樣,人的生命品質也就越來越高。這就是增上生,一生比一生殊勝;落實到眼前,就是一天比一天好。如果我們不是一天比一天好,那麼非升即墮,就很麻煩了。
我們應該過得一天比一天好,煩惱一天比一天少,善業一天比一天多。怎樣體現善業呢?應通過落實于廣大事業來體現。如果什麼事都沒有,天天睡覺,那怎麼行?通過做善事才能廣度衆生,度衆生的心需要緣在具體的事情上。比如聽一堂經的時候,需要有人給大家搬柴、煮飯、洗碗。如果在做事的過程中學法、用法,修歡喜心、修隨喜心,參加師友的互動並用心地緣念回向,其意義就不僅僅是搬柴煮飯,所做的事情就能成爲真正的成佛資糧。
做同樣一件事情,若是佛法的心在主導,那就是佛法;若不是佛法的心在主導,那就是世間法。在世間買菜,一把菜十塊錢就是十塊錢的價值;用佛法的心買一把菜,就是無邊的資糧,意義就完全不同。世間的價值觀都是無常的,會隨著人的知見而發生變化;佛法的價值觀則不然,佛法是永恒不變的,是顛簸不破的真理。一切世間法都是由人的分別心虛妄分別出來的,因而有種種的差別;佛法就不同,萬法回歸自心,萬法都是從我們內心中開顯出來的,都能在我們的內心中得到體現和成就。一切惡法來源于染汙的煩惱心,一切善法來源于自性清淨心,所以說修行就是修心。《大乘本生心地觀經》曰:“汝善男子,當修學者但有一德,是人應住阿蘭若處,求無上道。雲何爲一?謂觀一切煩惱根源,即是自心。了達此法,堪能住止阿蘭若處。所以者何?譬如狂犬被人驅打,但逐瓦石,不逐于人。未來世中,住阿蘭若新發心者,亦複如是。若見色、聲、香、味、觸、法,其心染著,是人不知煩惱根本,不知五境從自心生,即此名爲未能善住阿蘭若處。”(卷第九)[26]《壇經》雲:“自心衆生無邊誓願度,自心煩惱無邊誓願斷,自性法門無盡誓願學,自性無上佛道誓願成。善知識!大家豈不道“衆生無邊誓願度”恁麼道?且不是惠能度。善知識!心中衆生,所謂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惡毒心,如是等心盡是衆生。各須自性自度,是名真度。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見煩惱愚癡衆生,將正見度。既有正見,使般若智打破愚癡迷妄衆生,各各自度。邪來正度,迷來悟度,愚來智度,惡來善度;如是度者,名爲真度。又煩惱無邊誓願斷,將自性般若智,除卻虛妄思想心是也。又法門無盡誓願學,須自見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學。又無上佛道誓願成,既常能下心,行于真正,離迷離覺,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見佛性,即言下佛道成。”
我們學佛也好,持戒也好,都離不開團隊。出家人受戒以後稱爲比丘,四位比丘以上才能稱作僧,所以僧本身就有團隊、和合之意。出家人如果不具備和合團隊的觀念,“僧”就會有問題。如果時時刻刻僅想著自己一個人,就會給團隊造成麻煩。因爲只要有一個人意見不一致,很多僧法就做不了。佛陀製定比丘戒律的根本目的,是讓正法久住,讓僧團延續壯大。僧團裏每個人的善業都能影響別人,別人的善業也會影響自己,因此整個僧團中所有人的生命和業力都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明白這一點,我們持戒時就不會只緣著自己,就會以成就團隊的心來持戒。
但是,現在很多人都未能認識到這一點。受戒後,因害怕犯戒、造業,團體的很多事情都不想去做。比如讓他去洗菜,他會說:“哎呀!洗菜會把蟲子弄死。我不去,你去洗吧!”這其實是很有問題的想法!既然如此,那麼你吃飯的時候有沒有想:“洗菜弄死了蟲子,這菜有關的業不清淨,我到底是吃還是不吃呢?”其實我們的心應該轉過來,應該去想怎麼洗才能夠盡量少傷害蟲子。如果因不可避免的原因違犯小戒,以慚愧心如法作忏悔,仍然能恢複清淨,這樣也就自他兩全了。如果總是擔心犯戒,就不會去做事情。僧團裏的很多事情沒人做,往往是這樣造成的。每個人都說:“這個事情會造惡業,你不要找我,你們去做吧!”只著于一點,沒有整體的考量和擔當,乃至只考慮自己一個人持戒不墮地獄,毫不慈念他人,這種心行與戒律的根本精神是相違的。
大小乘戒律的根本都在于慈悲。如《薩婆多毗尼毗婆沙》說:“于一切衆生上慈心,得波羅提木叉戒。”[27]《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說:“問:別解脫律儀由何等心得?答:由普于一切有情起善意樂、無損害心得。若起此心于某處受、某處不受,不得律儀,由此律儀遍于一切所應受處得防護故。”[28]《大乘修行菩薩行門諸經要集》說:
有十種菩提心戒:所謂一者爲求一切衆生利故,非獨利己;二者所修道業回施衆生,願速成佛,非專爲己;叁者以堅牢行利他世業,亦非爲己;四者戒行清淨,增長菩提,曆劫忍辱無有疲倦;五者布施爲戒,乃至能舍頭目髓腦利衆生故;六者持戒爲戒,菩薩不舍無戒衆生;七者忍辱爲戒,菩薩不懼一切魔軍;八者精進爲戒,爲衆生故,積集佛道無有疲倦;九者禅定爲戒,菩薩爲聲鬧亂定心不動;十者智慧爲戒,菩薩見諸世法想同菩提;空相爲戒,菩薩不染世間;慈悲爲戒,不入涅槃。[29]
佛製戒也是本著慈悲心。如《四分律》中說:“世尊慈念衆生故,而爲說法。”[30]《阿毗昙毗婆沙論》說:“修多羅依力故說,毗尼依大慈故說,阿毗昙依無畏故說。”[31]因此,我們也應順應佛心而本著慈悲心來持戒,否則即使持戒滴水不漏,也是有所偏差的,乃至佛所不喜。例如佛世時曾有比丘與居士同睡一個房間,被居士觀過譏笑。後來佛就製戒不許比丘與未受比丘戒的人同睡一個房間。比丘們嚴守這條戒,晚上在僧坊睡覺時,將年幼的沙彌羅睺羅趕出房間。羅睺羅沒地方過夜,只好跑到廁所裏呆著。佛知道後就將羅睺羅帶到自己的…
《一門深入與廣學多聞》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