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一门深入与广学多闻▪P6

  ..续本文上一页房间,让罗睺罗睡觉,佛自己则一夜坐着没睡。第二天早晨,佛召集比丘,呵责他们无有慈心,并更改戒条。如《四分律》记载说:

  尔时佛在拘睒毗国,诸比丘如是言:“佛不听我曹与未受大戒人共宿,当遣罗云出去。”时罗云无屋住,往厕上宿。时佛知之,往诣厕所,作謦欬声。时罗云亦复謦欬,世尊知而故问:“此中有谁?”罗云答言:“我是罗云。”复问:“汝在此中作何等耶?”答言:“诸比丘言:不得与未受具戒人共宿,驱我出。”世尊即便言:“云何愚痴比丘无有慈心,乃驱小儿出?!是佛子,不护我意耶?!”即便授指与之令捉,将来自入住房,共止一宿。明日清旦集诸比丘,告言:“汝等无慈心,乃驱出小儿!是佛子,不护我意耶?!”(卷第十一)

  要修习慈悲心,应懂得大家之间都是有关联的,这样才会明白自己应该怎么做,才会明白谁去做都是一样的,这才是菩萨发心。越是苦的、累的,乃至越有危险的事情,越是应该带头去做。过去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像炸碉堡、炸桥梁这种危险的任务都有很多人愿意去做,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知道个人的幸福离不开国家的安宁。在僧团中,如果时时刻刻只想着自己不下地狱,别人下地狱就不去管了,这样的起心动念根本不符合佛法!这样处理问题,肯定会造成处处与他人对立。现实中这类现象非常多,尤其是学戒律学得比较偏执的人更是如此,他们没有从内心认识到人与人、业与业都是有关联的。一些寺庙里人与人之间不相和睦,其实也是由于这个原因。

  无论善业还是恶业,都是在与别人相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作用和力量。有些业种在我们心里,被外缘引发而产生行为。因此,自己的业与别人是有关联的。同样,别人的业与自己也是有关系的。别人做得好,我们起欢喜心,随喜他的功德,我们也造善业了;别人做不好,我们心里起烦恼,也造了恶业。所以我们要培养大局观,要考虑到问题的整体性、长远性和连续性,这样我们的看法就会不一样。假如天天想的都是个体,怎么会有好的成就呢?而如果时时刻刻考虑的都是团队整体,那么自己的很多问题也就自然不成问题了,最终我们才能有所成就。菩萨考虑的是所有众生的事情,所以才能广度众生。

  在一个僧团中,我们要把整个僧团的清净、和合、增上作为考虑问题的着眼点和出发点,并不断去熏习这些基本观念。这样慢慢地学,有进步了,有能力了,才有办法承担教法、住持佛法。否则,无论学法、受戒、持戒都会遇到诸多障碍,学一法而障碍一切法,得一法而失无量法。如果真正有所发心并踏踏实实地行持,不好高骛远,不分别拣择,就一定能够有所成就,从而真实荷担如来家业!

  (责任校对:源正)

  --------------------------------------------------------------------------------

  [1] 姚秦僧肇《注维摩诘经》,《大正藏》第38冊,第396页下。

  [2]《大正藏》第3冊,第545页上。

  [3] 明朝蕅益《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嘉兴藏》第36冊,第278页中。

  [4] 印度无著菩萨《大乘阿毘达磨集论》,《大正藏》第31冊,第687页上。

  [5] 优波底沙尊者《解脱道论》,《大正藏》第32冊,第412页上。

  [6] 东晋天竺三藏佛驮跋陀罗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正藏》第09冊,第435页上。

  [7] 唐朝惠能《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大正藏》第48冊,第35页上。

  [8] 《太虚大师全书·佛法总学》,台湾善导寺佛经流通处,1980年11月,第1冊,第138页。

  [9] 唐朝于阗国三藏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正藏》第10冊,第444页上。

  [10] 印度龙树菩萨《大智度论》,《大正藏》第25册,第707页上。

  [11] 元朝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广论》,福建莆田广化寺流通处,2005年,第1卷,第14页。

  [12] 《太虚大师全书·佛法总学》,台湾善导寺佛经流通处,1980年11月,第1冊,第304页。

  [13] 唐朝智周《大乘入道次第》,《大正藏》第45冊,第455页上。

  [14]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大正藏》第17冊,第920页中。

  [15] 印度马鸣菩萨著,梁朝真谛《大乘起信论》,《大正藏》第32冊,第578页下。

  [16] 印度世亲菩萨造,唐朝玄奘译《大乘五蕴论》,《大正藏》第31冊,第848页中。

  [17] 印度世亲菩萨造,唐朝玄奘译《阿毘达磨俱舍论》,《大正藏》第29冊,第4页上。

  [18] 《杂阿含经》,《大正藏》第02冊,第69页上。

  [19] 宋朝元照《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大正藏》第40冊,第418页中。

  [20]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大正藏》第17冊,第582页中。

  [21]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大正藏》第19冊。第128页中。

  [22] 《大悲经》,《大正藏》第12册,第972页中。

  [23] 《大方等大集经》,《大正藏》第13册,第123页下。

  [24] 隋朝智者《金光明经文句》,《大正藏》第39册,第59页上。

  [25] 唐朝道世《法苑珠林》,《大正藏》第53册,第915页下。

  [26]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大正藏》第3册,第324页下。

  [27] 《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大正藏》第23册,第507页下。

  [28] 五百大阿罗汉著,唐朝玄奘译《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大正藏》第27册,第624页下。

  [29] 《大乘修行菩萨行门诸经要集》,《大正藏》第17册,第957页下。

  [30] 《四分律》,《大正藏》第22册,第1013页中。

  [31] 印度迦旃延子造,北凉天竺沙门浮陀跋摩译,《阿毗昙毗婆沙论》,《大正藏》第28册,第2页上。

  

《一门深入与广学多闻》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感悟人生 前言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