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見佛也是不實的。
四、慧遠念佛法門的主要特點
慧遠的念佛法門是觀想念佛,觀想念佛爲禅法的一種。「禅」與「定」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早期佛教之禅觀有四禅八定之說。禅的意思是「思惟修」,即靜慮,定爲「叁昧地」,又譯作「叁摩提」或「叁摩地」,即排除一切雜念,使心獲得平靜。由于禅與定有相近之處,因此一般往往以「禅定」合稱。禅與定,是佛教宗教實踐修行的重要組成部分。佛教的基本內容可歸納爲戒、定、慧叁個部分,稱爲「叁學」。在此叁學中,「戒」和「定」是修行實踐,「慧」則是修行者的智慧和理論修養。「叁學」中「定」是一個重要環節,由「戒」入「定」,自「定」發「慧」。佛教傳來漢地,禅定之學同時傳入。中國漢末至南北朝時期佛教最重要的兩個系統即般若學和禅學,有關習禅的經典也很早就有傳譯,如安世高就曾譯有《安般守意經》等講解如何習禅的經典。安般守意,這是安世高著重介紹的一種禅法。所謂安般,即出息入息;所謂守意,即專注一心。這種禅法要求修禅者有意識地控製呼吸,同時又專注一心,思想集中,由此漸漸進入禅的境界。這種禅法早期中國佛教流行的主要禅法之一。慧遠非常重視禅法的修行,早年在親近道安的時候,曾經修習過《安般守意經》和《陰持入經》等小乘禅觀,在廬山又組織佛陀跋陀羅譯出《修行方便禅經》,可以說慧遠以禅定爲主要途徑的念佛法門,深受當時中國所流行禅學的影響。
此外,他在早期出家時曾跟隨道安學過《般若經》慧遠追隨道安,並潛心鑽研,多次爲大衆講說《般若經》,所以在慧遠以禅觀爲特點的念佛法門中,還透露出般若智慧學的痕迹,這在他的對禅法敘述的文章中都涉及到禅觀和般若智慧相結合的語句,如他在《念佛叁昧詩集序》中說到“思專則志一不分,想寂則氣虛神明。氣虛則智恬其照,神明則無幽不徹。”就是通過專注一心的行持,使心志不被分散而擯除妄想,最後達到清明徹見一切的智慧産生;又如他在晚年所作的《廬山出修行方便禅經統序》[24]中還強調說:“禅非智不能窮其寂,智非禅不能窮其照。”提倡禅智雙運,方能達到窮究寂照的境地。
綜觀慧遠的佛學思想是很豐富的,就其念佛法門而言,主要是以禅觀爲主要實踐行門,以般若智慧爲指導思想,以西方彌陀國土爲信仰目標的法門。可以說慧遠的念佛思想,不是單一的,他綜合了當時在中國流行的禅觀思想、般若思想和彌陀信仰相結合的念佛觀。
五、慧遠念佛法門對後世的影響
雖然慧遠以西方阿彌陀佛國土爲追求目標,以禅觀爲實踐途徑的觀想念佛,與後期中國淨土宗提倡持名念佛所強調的“一心不亂”,在方法上是有根本的區別。但他倡導了西方阿彌陀佛國土的信仰,在廬山率弟子等修念佛叁昧,在阿彌陀佛像前立誓往生西方淨土,專心觀念阿彌陀佛。中國佛教後來的淨土宗以阿彌陀佛爲主要信仰對象,以極樂淨土爲往生的主要目標。因此慧遠法師提倡念阿彌陀佛,希望往生西方淨土,所有這些,對中國佛教淨土宗的影響是深遠的,他也因此被後人推爲中國佛教淨土宗的初祖。
其次,慧遠法師在廬山首開結社念佛之風。據記載,他在廬山般若臺建念佛道場,同道者一百多人,其中十八人還被譽爲「十八高賢」。這一結社念佛之舉爲後世所仰慕。相傳其道場前有蓮池,內植白蓮花,因而被稱爲「蓮社」。此後中國佛教史上結社念佛之風延續不斷,中國淨土宗後來紛紛建立的 “念佛到場”,集衆共修的念佛會,直至現在中國還有不少道場專門設有“念佛堂”,舉行各種“佛七”的共修活動,凡此種種,可以說都是受了廬山蓮社之遺風的影響,曆史以來有很多彌陀淨土的信仰者因欽慕廬山遺風,而建立道俗共修之淨土道場。由此也可見廬山慧遠法師對中國佛教尤其是淨土宗佛教發展之影響。
慧遠以念佛叁昧爲修行實踐,以往生西方彌陀國土爲目標,提倡禅定與淨土信仰相結合爲特點的佛學思想,在當時江南佛教界産生了很大影響。當時南方佛教受崇尚清談的玄風影響,偏重于佛教義理、般若義詣的探索和研究。當時的名僧結交名士,談玄論空,出入于《老》、《莊》、《易》等。在這種氛圍下,廬山的慧遠大力提倡強調修行實踐的念佛與往生信仰相結合,給當時佛教帶來了新氣象,注入了學修並重的催醒劑。倡導禅修與往生西方相結合的念佛禅,在中國佛教發展史也産生了一定的影響,後來中國佛教經過禅宗和淨土宗之爭以後,所出現的“禅淨雙修”的新局面,可以說與慧遠的念佛觀有一定的淵源。
--------------------------------------------------------------------------------
[1]《廣弘明集》卷23,大正藏52冊,267頁上。
[2]《世說新語·文學篇》劉孝標注引,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第240頁。
[3]《大正藏》50冊,357頁下。
[4] 同上。
[5] 同上。
[6]《大正藏》50冊,358頁上。
[7] 同上。
[8] 同上。
[9] 同上。
[10] 同上。
[11]《大正藏》50冊,361上。
[12]《大正藏》50冊,358下。
[13]《大正藏》50冊,358下至359上。
[14]《大正藏》52冊,75頁上。
[15]《大正藏》52冊,351中。
[16] 同上。
[17] 同上。
[18] 《大正藏》55冊,109下。
[19] 《大正藏》45冊,134中。
[20]《大正藏》13冊,905上。
[21]《大正藏》13冊,905中。
[22]《大正藏》45冊,134頁中。
[23] 有關鸠摩羅什解答慧遠的疑難,見《大正藏》45冊,134頁中至135頁上。
[24]《廬山出修行方便禅經統序》收在《大正藏》55冊。
《廬山慧遠的念佛法門(向學法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