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臨終一念”的經典依據及其思想探源(趙立研)

  “臨終一念”的經典依據及其思想探源

  趙立研

  【內容題要】佛教淨土宗有“臨終十念”乃至“一念”佛號往生淨土的理論。如果我們考察這種思想的源頭,就會發現臨終時少許心“勝終身行力”這種理論,在佛教史上並不局限于淨土宗,在《阿含經》、《大智度論》等佛教經典中,都有相關的討論。在早期經典裏關于臨終作意善心等一些方便法門中,可以找到這一理論的萌芽形態。同時在“臨終一念”思想背後,我們也可以看到心與業力在感果這一問題上的沖突與調和。

  【關鍵詞】淨土 臨終一念 往生

  【作 者】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專業博士生。

  

  在人生曆程中,佛教非常重視死亡這一環節,因爲死亡意味著在六道之中的又一次抉擇,天堂地獄判若雲泥。根據佛教尤其是淨土宗的說法,在轉生六道的抉擇中,臨終一刻的心念是最關鍵的決定因素,比如天臺灌頂大師所說:“皆由臨終一念善惡,而墮而升。”[1]淨土宗二祖善導大師說:“臨終正念即有金華來應”[2],被稱作淨土宗十二祖的徹悟禅師曾說:“夫一念慈嗔,天畜遂分,則此臨終之緣生一念,可不慎乎

  ”[3]至于近代淨土大德印光大師更是注重臨終一念的往生,《印光法師文鈔》中有多處關于臨終的開示,如法師在《臨終叁大要》中談到:“病人將終之時,正是凡、聖、人、鬼分判之際,一發千鈞,要緊之極”,“隨嗔心去,多墮毒類,可怖之至”,“隨情愛心去,以致生生世世,不得解脫”[4]等等。

  但是臨死時少許時心,雲何能勝終身行力呢?淨土宗臨終一念生西方極樂的經典依據何在?我們先來看一下淨土宗的“臨終十念”生西方極樂的經典依據及影響。

  一、“臨終一念”理論之經典依據

  (一)淨土宗的“臨終十念”乃至“一念”往生淨土之經典依據

  淨土宗臨終十念往生西方淨土的主要經典依據爲淨土叁經之《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以下簡稱《觀經》),經中在講到“下品下生”時明確地提到了臨終的“十念”:

  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爲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歸命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花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5]

  雖然有《觀經》爲依據,但因爲臨終十念太過簡易,而且淨土叁經的其余兩部《佛說阿彌陀經》與《無量壽經》(包括所有的五個漢譯本)均未提及臨終的念佛。據此,教界對于臨終十念往生西方淨土的理論曾經有一些爭議。有人認爲《觀經》的“臨終十念”是一種“成佛遠因”,如唐千福寺懷感說:“在此臨終一念、十念何必即得往生,亦須漸漸熏修具足諸波羅蜜方得往生淨土。”[6]

  然而幾乎所有曆代祖師都堅決地站在臨終十念的一方。智者大師在《阿彌陀經義記》中說到:“何以故?臨終一念用心懇切即當得去也。”[7]又如藕益智旭的《佛說阿彌陀經要解》中:“若信願堅固。縱使臨終十念、一念亦決得生”[8]等等。

  (二)有關臨終一念理論之其他佛教經典依據

  淨土諸位大德之所以力持“臨終一念”往生西方是因爲“臨終一念”不僅有《觀經》作爲依據,其他一些淨土宗之外的佛教經典也有可資印證的記載,比如《衆經撰雜譬喻》中的阿耆達王的故事,這個故事在淨土諸位大德的論述中多次被轉引來說明臨終一念的重要,經中記載的阿耆達王,雖然生前做了很多功德,“立佛塔寺供養功德巍巍,當生天上”[9],但僅僅因爲他臨終時旁邊的侍者將扇子不小心落到他的臉上,于是生起嗔恨的念頭,恰好他又這時候死掉了,這臨終一念嗔心使他轉生爲蛇,一生的功德最後卻落得畜生道。同樣《大智度論》也記載了愛酪沙彌的故事[10],故事中小沙彌因貪食乳酪,死後墮成食酪蟲,這兩個故事意趣相同,也都被很多淨土大德轉述。這些故事雖然不是死後往生淨土,但從反面證明了臨終一念對于轉生的重要。

  臨終的一刻爲什麼不同于一生中其他的時間而成爲決定性的一刻呢?臨終的那一念煩惱爲什麼會超出多年積攢的業力而成爲決定性因素呢?在龍樹菩薩著的《十住毗婆沙論》與《大智度論》中引的《佛分別業經》對此做了討論,我們或可以據此窺見“臨終一念”理論的來龍去脈:

  1、 《大智度論》

  複次如《分別業經》中。佛告阿難:“行惡人好處生,行善人惡處生。”阿難言:“是事雲何?”佛言:“惡人今世罪業未熟,宿世善業已熟,以是因緣故,今雖爲惡而生好處。或臨死時善心心數法生,是因緣故亦生好處。行善人生惡處者,今世善未熟,過世惡已熟,以是因緣故,今雖爲善而生惡處。或臨死時不善心心數法生,是因緣故亦生惡處。”問曰:“熟不熟義可爾。臨死時少許時心,雲何能勝終身行力。”答曰:“是心雖時頃少而心力猛利,如火如毒,雖少能成大事!是垂死時心決定猛健故,勝百歲行力,是後心名爲大心。以舍身及諸根事急故,如人入陣不惜身命名爲健,如阿羅漢,舍是身著故得阿羅漢道。”[11]

  2、 《十住毗婆沙論》

  《佛分別業經》中說,佛告阿難:“有人身行善業,口行善業,意行善業,是人命終而墮地獄;有人身行惡業,口行惡業,意行惡業,是人命終而生天上。”阿難白佛言:“何故如是?”

  佛言:“是人或先世罪福因緣已熟,今世罪福因緣未熟。或臨命終生正見邪見善惡心,垂終之心其力大故。”[12]

  經中認爲正是由于臨終時衆生“心力猛利”、“垂死時心決定猛健故”、“垂終之心其力大故”,所以臨終時候的“少許時心”可以“勝百歲行力”,才可能成爲輪回中的決定性因素。由此可見“臨終一念”于輪回的決定論從源頭上可以上溯到《佛分別業經》,該理論確符合佛教傳統,非淨土獨家發明。

  二、臨終念佛法門探源

  “臨終一念”不僅在教理上有久遠的淵源,它同時也作爲一個具有很強操作性的佛教方便法門在佛教史上不絕如縷。主動地去利用“臨終一念”達到轉生善趣爲目的的宗教活動最早可以上溯至《雜阿含經》的臨終“攀緣善法”與《大毗婆沙論》中的臨終“作意善心”。隨著“臨終一念”與念佛法門的結合,這一法門便隨著淨土宗的繁盛而達到其頂峰,時至今日仍舊有極大的影響力。那麼淨土宗是如何在宗教活動中貫徹“臨終一念”理論的呢 ?

  (一)淨土宗的臨終念佛與助念法門

  由于“臨終一念”使往生淨土變得更加簡潔方便,淨土宗的臨終法門在佛教界逐漸地流行起來,在臨終時系念阿彌陀佛是這一法門的基本內容,而由于臨終衆生往往心力不夠,不能念佛,臨終助念則成爲臨終念佛的一個方便,信徒在臨終人耳邊唱念佛號,及時提醒臨終之人使其提起念佛最終達到念佛而終的目的。助念隨著淨土宗的發展,逐步演變成一種固定的臨終方便法門,在淨土宗的宗教實踐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比如印光大師認爲:“臨終助念,譬如怯夫上山,自力不足。幸有前牽後推,左右扶掖之力,便可登峰造極。”[13]由于這些大德的大力提倡,臨終助念在當代淨土宗也仍然占有重要地位。

  考察淨土宗臨終念阿彌陀佛在教義上的源流,可以找到兩條線索:一是原始佛教的臨終念佛,雖然這種念佛並不限于阿彌陀佛,其指向也並非淨土;二是臨終的作意善心。

  (二)早期的“臨終念佛”升天的記載

  “念佛”在佛教中的傳統可以回溯到佛陀時代,在《阿含經》即有“念佛”這一方法,與佛陀同時代的人念佛而終,在《阿含經》中有一例記載,如《長阿含經》卷五:

  阇尼沙言:非余處也,我本爲人王,于如來法中爲優婆塞,一心念佛而取命終。故得生爲毘沙門天王太子,自從是來,常照明諸法,得須陀洹,不墮惡道,于七生中常名阇尼沙。[14]

  由于佛陀時代還沒有十方淨土的思想,所以淨土與臨終念佛並沒有聯系起來,但這種臨終念佛可以達到升天的果報。又在《雜阿含經》中有佛陀百余年後的阿育王臨終的系念叁寶的記載:

  阿育大王有智之人,覺世無常,身命難保,五家財物亦如幻化。覺了彼法,勤行精進,作諸功德,乃至臨終,系心叁寶,念念不絕,無所悋惜,唯願盡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15]

  由這些記述可知臨終念佛在佛教是有傳統的,當初雖有臨終念佛,但卻並不是一種特別流行的法門,《阿含經》僅有一例,不似後期念佛爲臨終之方便捷徑。

  (叁)臨終作意善心

  早期的“臨終一念”並不局限于念佛,而是更加寬泛的臨終作意善心,念佛固然屬于“善心”,而善心卻不局限于念佛。利用臨終一念達到往生之所,也不僅限于淨土,而是更廣泛的善趣,如《雜阿含經》中的記載:

  雲何不燒燃?若男子、女人受持淨戒,修真實法,身善業成就,口、意善業成就,臨壽終時,身遭苦患,沈頓床褥,衆苦觸身。彼心憶念先修善法,身善行、口、意善行成就。當于爾時,攀緣善法。我作如是身、口、意善,不爲衆惡,當生善趣,不墮惡趣,心不變悔。不變悔故。善心命終,後世續善,是名不燒燃法。[16]

  由此可知在原始佛教中即有通過“攀緣善法”來使臨終保持善心,從而轉生善趣。這裏的“攀緣善法”顯然不局限于念佛。同樣在部派佛教中,也有臨終通過“加行令善心起”從而達到往生善趣的記載。如在說一切有部的論典《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中關于臨終的作意善心的記載:

  謂余有情將命終時爲當生故極作意力,令善心起。勿我當墮諸非愛趣。……謂余有情求趣當來異熟器故將命終時以極加行令善心起。[17]

  演培法師在《異部宗輪論語體釋》中對此認爲:“異生所以有住善心死者,因他在命終的時候,爲了希求當來的新生命不要墮在不可愛樂的惡趣之中,就以積極的加行作意兒,使自己的善心生起。”…

《“臨終一念”的經典依據及其思想探源(趙立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