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觀無量壽經疏》論吉藏的淨土思想
戒光
【內容提要】吉藏,叁論宗的集大成者。對于佛教典籍的研究與論著,在當時的社會而言是無人可以匹對的。他的思想不僅影響了同時代的人,對于後來人研究佛教思想也作了突出的貢獻。其中的《觀無量壽經疏》,論說自己對當時盛行淨土的看法,如淨土佛爲化身,淨土叁界內,衆生分段生死等。這些看法對後來的淨土宗學人圓融淨土思想作了非常好的鋪墊,影響了後世淨土的發展。
【關鍵詞】淨土 阿彌陀佛 叁界 衆生
【作 者】中國佛學院法師。
一、緒 言
《觀無量壽經》,也名《觀無量壽佛經》,是淨土宗立宗的叁大經典之一。以韋提希的因緣,闡述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佛的依正莊嚴。以觀念西方淨土作爲接引衆生的法門之一。對《觀無量壽經》弘傳與注疏的祖師,從其被翻譯出來的那一時間直到現在,不下百千萬人,著名的有魏晉時期的廬山慧遠,集衆修學淨土《十六觀》;隋朝淨影慧遠的《觀無量壽經義疏》[①],嘉祥吉藏的《觀無量壽經義疏》[②],天臺智者的《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③];唐朝善導的《觀無量壽佛經疏》[④];唐朝法聰的《釋觀無量壽佛經記》[⑤];宋朝元照的《觀無量壽佛經義疏》[⑥],四明知禮的《觀無量壽佛經融心解》[⑦]等。如果以宗派而論,則有淨土本宗的祖師,叁論宗的祖師與天臺宗的祖師等。大略的閱讀了這些祖師的注疏,發現嘉祥吉藏的經疏最富有深意。
吉藏,叁論宗的集大成者,以龍樹中觀學——破邪顯正的方式,論述佛教的教法、教義。對于《觀無量壽經》,他采取同樣的方式闡述與辨析。對後來的人理解淨土叁經的《觀無量壽經》,作了最好的辨析。
本人試著從淨土佛、國土、衆生等這幾個淨土宗爭議最多的問題進行認真解讀,以此論述一下吉藏對淨土的一些看法。
二、吉藏的生平簡介
吉藏,俗姓安,安息國(現今伊朗)人。先祖爲了躲避世俗的仇恨,移居到南海,立家于交廣(現今越南與廣西)之間,後來又遷居到了金陵(現今江蘇南京)生下了吉藏,時爲梁武帝太清叁年(549)。
據唐道宣律師《續高僧傳》的記載:年少時期的吉藏,由于家族父親的信佛,而見到了當時的叁藏法師——真谛。當真谛見到吉藏時,“問其所懷”,而爲之取名“吉藏”[⑧]。這次面會,在年少的吉藏心中埋下了出家的種子。
這時,父親出家,取法名道諒。史料上記載了道諒法師出家後學佛的相狀:
父後出家,名爲道諒。精勤自拔,苦節少倫。乞食、聽法,以爲常業。每日持缽將還,跣足入塔,遍獻佛像,然後分施,方始進之。乃至涕唾便利,皆先以手承取,施應食衆生,然後遠棄。其笃謹之行,初無中失。[⑨]
道諒法師出家後,精勤修學佛法,以苦行作爲日常的行儀,經常乞食、聽法。每日乞食持缽回來,總是赤腳入塔中,以食供養其中所有的佛像,然後分施給其他人,之後方才進食。甚至是涕唾、便利,也要起相應的利益。這種虔誠的學佛方式,同樣影響了吉藏。不僅如此,道諒法師還經常帶吉藏到興皇寺聽道朗講經,吉藏是“隨聞領解,悟若天真”,對于所聽聞的佛法,當下就領悟與理解,猶若天真一般。種種的行爲,奠定了吉藏的出家因緣。
七歲時,吉藏投于道朗法師門下出家,直到十九歲。十叁年中,吉藏是“采涉玄猷,日新幽致。凡所谘禀,妙達指歸;論難所標,獨高倫次;詞吐贍逸,弘裕多奇。”[⑩]十九歲時,就已經處衆講法,在當時的金陵,就小有名聲。受具足戒後,成了一位真正的大僧,聲望與學問就更高的。當時的陳桂陽王就因欽慕吉藏的風采,對于吉藏所說的言辭,是“欽味奉之”。
隋朝平定百越(現今浙江),吉藏東遊來到的秦望山(現今浙江紹興),止住在秦望山的嘉祥寺,講經說法,著書立說。據史料的記載,吉藏所住的嘉祥寺,“禹穴成市,問道千余。”[11]成爲當時的一大光景。
在此期間發生的一件事,成就了後來著書之多與論辯之精的吉藏。據記載:“陳隋廢興,江陰淩亂,道俗波迸,各棄城邑。”于是吉藏率其所屬,往當時的各各寺中,“但是文疏並皆收聚”,置于叁間堂內。到了平定後,“方洮簡之”。所以唐朝道宣稱贊吉藏說:“目學之長,勿過于藏。注引宏廣,鹹由此焉。”[12]
隋朝的皇帝是大興佛事的皇帝。隋文帝楊堅于開皇元年(518),敕令于五嶽各建佛寺一所。又于開皇四年(522),敕令在襄陽、隨州、江陵、晉陽四地建造佛寺,並于每年國忌日設齋行道。如此等等。炀帝楊廣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在他還是晉王的時候,就在當時自己所管轄的地方楊州建立四道場,聘請當時佛道兩家有名聲的大德入住弘法。所謂的四道場是指慧日寺與法雲寺,玉清觀與金洞觀。據唐道宣的記載:“道場慧日、法雲,廣陳釋侶;玉清、金洞,備引李宗。一藝有稱,叁征別館。*輪常轉,慧炬恒明。”[13]在兩佛寺中,聚集了當時江南佛教界的著名人物,如慧越、法安、智炬等。
開皇末年,吉藏以“名解著功”,而被召入到慧日寺,給予特殊的禮遇。晉王楊廣到京師長安時,建日嚴寺,又別請吉藏等入住于中。本身在江南一帶就盛有名氣的吉藏,到了長安之後,又與當時的名流相交,更是名聲內外。據道安記載吉藏初到長安時的情景:“既初登京辇,道俗雲奔,見其狀,則傲岸出群;聽其言,則鍾鼓雷動。”[14]從此以後,吉藏弘法利生,著書立說,兼與當時的名流相交,俨然是當時長安的宗教領袖。
仁壽元年(601)後,50多歲的吉藏,名聲與學問更是到了人生的最高峰,受到的特殊禮遇不說,更是受到社會名流的敬仰與傾慕。隋齊王楊暕就是其中之一。
據道宣記載:齊王楊暕對于吉藏是“一見欣至”,但不知吉藏的學問與內涵有深,而特別辦了一場辯論會,延請了當時的名流論士六十多人,吉藏開頭的一番陳辭,就讓當時的人同歎稱美。其言如是:“以有怯之心,登無畏之座,用木讷之口,釋解頤之談……”[15]寥寥數百句,令在場的人無不折服。又與當時在場自號“叁國論師”的僧粲辯論之後,更使齊王楊暕“稽首禮謝永歸師傅”,並供養“吉祥塵尾,及諸衣物”。[16]
大業初年(605),吉藏已經寫了二千部《法華經》。隋朝曆史結束時,吉藏又造佛像二十五尊,“舍房安置,自處卑室”,早晚竭誠禮忏。又另外安置普賢菩薩像,如前所作,日日“躬對坐禅,觀實相理。鎮累年紀,不替于茲。”[17]
大唐的曆史開始時,吉藏已經70多歲。唐高祖李淵初入長安,召見佛教名流,准備“虔化門下”時,衆人推舉吉藏,而吉藏以“惟四民塗炭,乘時拯溺。道俗慶賴,仰澤穹旻。”[18]而勸勉高祖,受到高祖的禮敬與厚待。
武德初年(618-620)期間,吉藏曾被任命爲十大德之一,以“綱維法務”。受請入住實際與定水二寺。後應齊王元吉之邀請移住延興寺。年事已高的吉藏,因經年的疾病纏身于武德六年(623)五月,圓寂于實際寺,終年七十五歲。在圓寂之前,寫下了令學叁論的人無不稱歎的《死不怖論》:
略舉十門,以爲自慰。夫含齒戴發,無不愛生而畏死者,不體之故也;夫死由生來,宜畏于生。吾若不生,何由有死?見其初生,即知終死。宜應泣生,不應怖死。……[19]
吉藏圓寂後,遺命露骸,藏于終南山至相寺的石龛中。東宮以下的諸王公等,並致書慰問,並贈錢帛。當時還是秦王的李世民曾爲寫書說:
諸行無常。藏法師道濟叁乘,名高十地。惟懷弘于《般若》,辯囿包于解脫。方當樹德淨土,闡教禅林。豈意湛露晞晨,業風飄世,長辭奈苑,遽掩松門。兼以情切緒言,見存遺旨,迹留人往,彌用淒傷![20]
吉藏法師的一生影響了一代的人,他的成就是以後叁論宗後人無法比擬的。雖然如此,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據以其同時代的道宣言吉藏:“愛狎風流,不拘檢約。貞素之識,或所譏焉。加又縱達論宗,頗懷簡略。禦衆之德,非其所長。”其一生講叁論一百多遍,《法華經》叁百多遍,《大品經》、《大智論論》《華嚴經》《維摩诘經》等,各數十遍。
叁、吉藏的經疏論著[21]
吉藏,唐道宣律師撰《續高僧傳》,將其列入義解篇中。由此可以知道,吉藏法師對于佛法的教理方面,有著卓越的貢獻。據史料的記載,吉藏一生有經疏論著有四十多部,牽涉到的學說有七、八之多,如早期的涅槃學、成實學、毗昙學,後期的天臺學、華嚴學、淨土學等。如是列表如下:
經 疏
| 卷 數
|
| 論 疏
| 卷 數
|
1、法華義疏
| 十二卷
|
| 1、法華玄論
| 十卷… 《從《觀無量壽經疏》論吉藏的淨土思想(戒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淨土教的現代價值略探(正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