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針對這種說法的成立,吉藏還舉了大海水的比喻:
恒河水亦無量,大海水亦無量,小分無量。今彌陀無量者,小分無量也。又稱無量,對此土短促,故雲無量也。又稱無量壽者,聲聞、緣覺二乘,不能思量此佛壽命,故雲無量壽,非彼佛壽實無量也。[31]
以恒河水與大海水作對比,得出洹河水的無量是小分的無量。以此推理,將極樂淨土與娑婆世界作對比,得出阿彌陀的無量,是小分的無量。這是其一。其二,阿彌陀的量壽,是聲聞、緣覺的二乘人所不能思量的,所以稱爲無量壽。
從以上幾個方面的解釋,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在吉藏看來,阿彌陀佛的無量壽是有量的。
(叁)論阿彌陀佛之國土
佛國淨土,主要由佛陀,衆生與器世間之物叁者組合而成。前面二章論述了淨土之佛陀,這一章結,主要論述佛國中的淨土。對于淨土,吉藏從叁個方面進行了論述。
1、極樂國土是應非報
極樂世界,與吉藏同時代的天臺學智者大師就有四種淨土的說法,所謂凡聖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實報無障礙土與常寂光土。智者大師認爲西方的極樂淨土是凡聖同居土。吉藏在闡明自己的淨土思想時,先闡述了當時南北二地的人的說法。
一、江南師雲是報土。何者?以破折性空位中,以四十八願所造故也;二、北地人雲:八地以上法身位,以願所造,故雲報土。[32]
江南與北地的論師都認爲西方極樂佛國是報土,只是在對于阿彌陀的位次上有不同的看法。江南師認爲西方淨土是阿彌陀在破折性空位中,以四十八大願所造的。北地論師則認爲只有八地以上的法身位菩薩才有資格以願造土,所以極樂爲報土。對于這二地論師的說法,吉藏持有相同的看法,又提出不同的看法。首先,他認同極樂淨土是報土,其根據有二:一是從通門論,二是從迹門論。如下所示:
通門爲論,無非酬因,可雲報土。
就迹爲論,在凡夫地,以願造土,可雲報土。故《雙卷》對阿難言,成佛以來,已經十劫,今在無量壽世界。[33]
從通門上說,阿彌陀佛的淨土無非是成就衆生的因而建立起來的,可以說是報土。從迹門論,阿彌陀佛的前身——法藏比丘,在凡夫地時,以四十八大願成就了西方的淨土,可以說是報土。同時,他還言道“若就所化、修因,往生義爲論,可爲報土”的說法。以上是吉藏認同淨土爲報土的依據。在認爲淨土是報土的同時,吉藏從阿彌陀佛的前身——法藏比丘的本門而論,提出淨土的化土說。其言:
若論本門,此菩薩位居鄰極,無更造業,唯是應現,依正兩報。故《雙卷》雲:成佛今時,七寶爲地,自然而生。此乃是願力乍,應成佛之時方始生,非如論師成佛今前,預生土體。其中衆生爲所化。又彼經雲:生天生人等,皆勝于天人諸類。不雲淨土事,因時預有也。故知應土,亦是分段。[34]
從相對于迹門的本門而言,法藏比丘位居法身,沒有造業的因緣,而所成就的淨土應當只是應化而成就的依正二報。依報是極樂淨土與不退衆生,正報則是阿彌陀佛清淨莊嚴。這了證實這種說法的成立,吉藏引證《無量壽經》中的兩處經文作了證明:
佛言:成佛已來,凡曆十劫。其佛國土,自然七寶。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砗磲、瑪瑙,合成爲地。恢廓曠蕩,不可限極。[35]
無量壽國,其諸天人衣服、飲食、華香、璎珞,諸蓋、幢幡、微妙音聲,所居舍宅、宮殿、樓閣,稱其形色、高下、大小,或一寶、二寶,乃至無量衆寶,隨意所欲,應念即至……[36]
依據以上的經典論證,吉藏提出極樂淨土是阿彌陀佛成佛之後,以願力成就來化導衆生而成就是淨土,應是應土。衆生是“往生應土中也”。
2、衆生爲分段生死攝
生死,在佛教中分爲二種:一是分段生死,二是變易生死。對于分段生死,《大乘義章》的解釋:“言分段者,六道果報,叁世分異,名爲分段。分段之法,始起爲生,終謝稱死。”[37]吉藏在《勝鬘寶窟》中的解釋是:“分段生死者,謂色形區別,壽期短長也。”[38]結合二者說法,所謂的分段生死指衆生在六道中,以生爲始,以死爲終,其中存在色形與壽期的有一定限製粗報,名爲分段生死。而變易生死,又名不思議生死。即阿羅漢、辟支佛及大力的菩薩,以無漏業爲因,以無明住地爲緣,所招感叁界外的殊勝細妙的果報身。
在吉藏以前,關于往生淨土的衆生同樣有二種不同的看法:
一雲:在凡夫淺位所行因得故,報不得爲勝,故是分段。二、北地雲:是變易攝故,何者?此菩薩既在八地上,深位之所行所造,故雲不思議變易報也。[39]
這裏所說的凡夫或菩薩,都是指阿彌陀佛因地爲法藏比丘。持往生的衆生爲分段的人,以往生的衆生——法藏比丘是凡夫,處于淺位所行的因而所得的果報不可能殊勝,所以爲分段生死。而持爲變易生死的北地人,則以法藏菩薩在八地以上,淨土是法藏在深位時的所行與所造,都是屬于殊勝的,所以法藏比丘爲不思議變易報。
吉藏對于前面所說的兩種說法,直接肯定自己的觀點爲阿彌陀佛爲分段生死。理由很簡單,以未成佛前的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佛所時爲國王,而發心出家“始發四十八願,造此淨土”這是其一;其二,以法藏比丘在極樂國土的壽命雖然是無量,但終究有結束的時間。以這兩種理由而確定極樂國土的衆生爲分段生死。
吉藏法師是個說法相當圓融的人,對于極樂衆生是屬于什麼生死,同樣有兩種不同的看法。前面只是一種一般人都可以思維得出的結論。而後面的這種說法,則是以中觀不二的思想來闡述:
然分段與變易不可定判。何者?穢則淨,淨則穢,分段與變易亦爾。分段即變易,變易即分段。淨穢因緣,二生死因緣不相離。所以蓮華藏世界是分段變易,無量壽土是變易分段。[40]
分段與變易是沒有定性的,如同淨土與穢土二者不相離,淨土即穢土,穢土即是淨土;依此推理,分段與變易不二,分段即變易,變易即分段。所以蓮華藏世界是分段變易,無量壽土是變易分段。爲了證實這種說法的真實性,吉藏又以五句分法的方式诠釋,如下:
若就報應淨穢各論五句,合有十句。何者?一、先穢後淨,二、先淨後穢,叁、先後俱淨,四、先後俱穢,五、先後雜會。今就一事示之,余類可解。先穢後淨者,如言常在靈鹫山,我淨土不毀。豈非先穢,佛現中後即爲淨乎。且置遠事,示以近事。我先不雲乎:今此娑婆,彌勒佛變爲淨土。余即是尋之。此即五句,報應皆具,所以合論爲十句。[41]
五句即指先穢後淨、先淨後穢、先後俱淨、先後俱穢、先後雜會。而所謂的先穢後淨,舉佛言“常在靈鹫山,我淨土不毀”,分析這句話,娑婆世界本是穢土,而釋迦佛在娑婆示現成佛後,令穢土成淨土。而先淨後穢,則以娑婆穢土在彌勒成佛時變成淨土。由此得知,所謂的淨穢是不具決定性的,所以吉藏得出淨穢不二的淨土觀。同樣的,所謂衆生的生死也是不具有決定性,而變易與分段亦是不二。
3、淨土在叁界內
淨土是在叁界內,亦或是在叁界外,這個問題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到隋以前就存在著。有學者認爲淨土在叁界外,並不爲叁界所攝。理由是以世親菩薩造《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中言:“無欲故非欲界,地居故非色界,有色故非無色界。”[42]淨土正是具足這叁個方面無欲、地居、有色,相對應的非欲界、非色界、非無色界。所以淨土在叁界外。而另一方的江南論師則以往生的衆生還沒有斷盡叁界內的煩惱,用所斷煩惱與感果的不同,所以在叁界內。
吉藏贊同淨土非叁界外的說法,但他認爲淨土在叁界內的說法太爲籠統。他認爲應當以“方便生與實生爲論”,可以說有方便叁界與實生叁界。但如果以斷煩惱而言,淨土應該在叁界內。由是他引《無量壽經》中佛與阿難的對話作論證。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若彼國土無須彌山。其四天王及忉利天,依何而住?佛語阿難:第叁炎天,乃至色究竟天,皆依何住?阿難白佛:行業果報不可思議。佛語阿難:行業果報不可思議,諸佛世界亦不可思議。其諸衆生功德善力,住行業之地,故能爾耳。[43]
通過阿難與世尊的對話,吉藏得出行業果報的不可思議,而衆生正是以功德善力住于行業地——叁界。依此,吉藏認爲淨土在叁界內。
(四)論往生淨土的因緣
《無量壽經》中,記載著法藏比丘在因地的時候發四十八大願,成就了西方極樂淨土。那麼,往生淨土的方法就可以說有四十八種。在《佛說阿彌陀經》有言一七日中念佛至一心不亂可得往生西方淨土。有淨宗祖師提出以信、願、行叁法具足得生淨土。《觀無量壽經》以修叁種善與修十六觀得生淨土。如是種種。于此種種說法,吉藏有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意的說法,在其所著《觀無量壽佛經疏》中提出叁種往生淨土的方法。分別如示:一、念佛叁昧,二、修叁種善。叁、修十六觀。分析如下。
1、念佛叁昧往生淨土
念佛,早在吉藏以前,就有二種念佛的方式,一是念佛法身,即如須菩提尊者在石室當中,端坐念諸法的實相,名念佛法身;二是念佛生身,即念如來的叁十二相,八十種好,金密挺持,名念佛生身。之所以念佛叁昧可以往生淨土,吉藏認爲念佛叁昧可以遍治一切。他舉出“治有五種”對治、轉治、增治、別治與總治。對治即瞋教慈悲觀等,“總治亦名遍治”,遍治即念佛叁昧。而引《大智度論》中:“余叁昧或治瞋不治貪,或治叁毒不治業,或治業不治報。若是念佛叁昧遍治一切。遍治叁毒,遍治叁障”。[44]依據這樣的說法,吉藏得出如此結論:
以此叁昧治叁障,以此叁昧治叁毒叁障故。所以作此觀叁昧,即生彼淨土。[45]
不僅如此,吉藏還將念佛叁昧作了通、別二種劃分。將念佛名稱爲別念佛叁昧;將念佛國土、樹木,乃至念佛等,通念淨土的依正莊嚴,名通念佛叁昧。並且,他還…
《從《觀無量壽經疏》論吉藏的淨土思想(戒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