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觀無量壽經疏》論吉藏的淨土思想(戒光)▪P5

  ..續本文上一頁言:“佛有無量功德,念佛無量功德,故得滅無量罪”。而念淨土的樹、水,同樣可以往生。

  2、修叁福善往生淨土

  修叁福善往生西方淨土,這是《觀無量壽經》中明文記載的經文。對于這段經文,古今千百年來,佛教祖師有種種的論斷。同樣,吉藏也有自己的看法。《觀無量壽佛經》言:

  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道;二者、受持叁歸,具足衆戒,不犯威儀;叁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46]

  吉藏認爲第一福是世間的凡夫善,第二福是小乘善,第叁是大乘善。爲什麼呢?他自己解釋說:第一福中雖然言孝養父母,修行十善,而沒有受叁歸五戒,從第二福開始明叁歸五戒,所以是世間凡夫善,也稱舊善。第二福是佛客善,也稱佛法小乘善。第叁、發菩提心,信因果,讀誦大乘經典,所以是大乘善。不僅如此,他還認爲這叁種福,攝盡世出世間的一切善。而這叁種善正是生淨土的因。他解釋說:

  叁種善生叁種淨土,上品善生上品淨土,中品善生中品淨土,下品善生下品淨土。自有叁種善生一種淨土。今此中明叁種善生一淨土……生西方彌陀淨土。[47]

  此叁種皆是淨心。孝養父母心,此心亦淨;乃至發菩提心,此心亦淨。此叁種心皆淨,故得土亦淨。……若得此心,只此則是西方淨土。[48]

  吉藏認爲修叁種福都是以清淨心做爲基礎,所以能夠基此而往生西方淨土。

  3、修十六觀往生淨土

  十六觀,主要是觀極樂淨土阿彌陀佛的依正莊嚴。從觀無量壽佛國的樹、池到觀國中的佛及菩薩。而這十六觀的每一觀都是往生淨土的因,即是說有十六種往生淨土的方式。我們知道觀佛可以往生西方淨土,而觀國土中的樹、水爲什麼也可以往生淨土呢?吉藏的說法是:

  此是佛依果,佛無漏業所起。此樹是佛樹,地水佛地水。念佛地水,則是念佛。此之地水柔軟微妙,不如此間地水……此之地水,微妙清淨,如夢如幻。只依不異正,正不異依。依正不正,正依不依。依正不依正,識依正即識不依正。識假則識中。若爾,豈不滅罪耶?[49]

  吉藏以中觀不二的思想運用到淨土佛國中來。他以依正不二的思想解釋淨土的樹、地、水。他認爲淨土的地水都是佛無漏業所起。地水是佛的地水,樹是佛的樹。而佛與地水本自不二,正依無別。所以修十六種觀可以往生西方淨土。

  五、結語

  吉藏在《觀無量壽佛經疏》中提出了自己對于淨土的種種觀點,而這些觀點中的許多說法,對于後來學淨土的人有了一個思考的空間。如淨土中的佛的壽命是有量的,佛國是化土,衆生是分段生死所攝,而淨土在叁界內等。這些說法令後來淨土宗的學人不得不思考其中是否存在問題,如何對應這種說法等等。

  這篇論文,只是诠釋一下叁論宗的前人是如何看待佛國淨土的,對于淨土都有哪些觀點與看法。從對吉藏《觀無量壽經疏》的標點到解讀,令我能夠有幸記錄、學習並思考了叁論學人淨土的看法。從中也大略的明白幾件事實,如在唐朝時期的淨土思想並沒有得到很好的诠釋,思想方面也並沒有完備。而同時代的祖師對于佛國淨土看法是不同的,甚至有人提出異議。而叁論宗雖然盛行于當時,而對于淨土思想同樣有著不同的見地。所以從中觀的角度認識淨土,有點難。但中觀的不二思想,絕對可以成就淨土佛國。

  (責任校對:行空)

  

  [①]《大正藏》第37冊。

  [②]《大正藏》第37冊。

  [③]《大正藏》第37冊。

  [④]《大正藏》第37冊。

  [⑤]《卐續藏》第22冊。

  [⑥]《大正藏》第37冊

  [⑦]《卐續藏》第22冊。

  [⑧] 唐道宣撰《續高僧傳》卷11,《大正藏》第50冊,第513頁下。

  [⑨] 唐道宣撰《續高僧傳》卷11,《大正藏》第50冊,第513頁下。

  [⑩]《大正藏》第50冊,第514頁上。

  [11]《大正藏》第50冊,第514頁上。

  [12]《大正藏》第50冊,第514頁下。

  [13] 唐道宣撰《續高僧傳》卷15,《大正藏》第50冊,第549頁中。

  [14]《大正藏》第50冊,第514頁上。

  [15]《大正藏》第50冊,第514頁中。

  [16]《大正藏》第50冊,第514頁中。

  [17]《大正藏》第50冊,第514頁中。

  [18]《大正藏》第50冊,第514頁中。

  [19]《大正藏》第50冊,第515頁上。

  [20]《大正藏》第50冊,第514頁下。

  [21] 以上內容的一部分來源于日本元興寺安遠律師著《叁論宗章疏》,及現存于《大正藏》與《續藏經》的所收集吉藏論著。

  [22]《大正藏》第37冊,第233頁中。

  [23]《大正藏》第16冊,第362頁中。

  [24]《大正藏》第25冊,第784頁中。

  [25]《大正藏》第37冊,第234頁上。

  [26]《大正藏》第37冊,第234頁上。

  [27] 此指《無量壽經》。

  [28]《大正藏》第37冊,第234頁中。

  [29]《大正藏》第12冊,第357頁上。

  [30]《大正藏》第37冊,第238頁上。

  [31]《大正藏》第37冊,第238頁上。

  [32]《大正藏》第37冊,第235頁上。

  [33]《大正藏》第37冊,第235頁上。

  [34]《大正藏》第37冊,第235頁上。

  [35] 曹魏康僧铠譯《佛說無量壽經》卷上,《大正藏》第12冊,第270頁上。

  [36]《大正藏》第12冊,第271頁中。

  [37]《大乘義章》卷八,《大正藏》第44冊,第615頁下。

  [38] 吉藏《勝鬘寶窟》,《大正藏》第37冊,第48頁下。

  [39]《大正藏》第37冊,第235頁中。

  [40]《大正藏》第37冊,第235頁中。

  [41]《大正藏》第37冊,第235頁中。

  [42] 這種說法,在《大智度論》卷37中也有言:“如是世界在地上故不名色界,無欲故不名欲界,有形色故不名無色界。諸大菩薩福德清淨業因緣故,別得清淨世界出于叁界。”

  [43]《佛說無量壽經》卷上,《大正藏》第12冊,第270頁上。

  [44] 吉藏《觀無量壽經義疏》,《大正藏》第37冊,第238頁下。

  [45] 吉藏《觀無量壽經義疏》,《大正藏》第37冊,第238頁下。

  [46] 宋西域叁藏畺良耶舍譯《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大正藏》第12冊,第341頁下。

  [47] 吉藏《觀無量壽經義疏》,《大正藏》第37冊,第241頁下。

  [48] 吉藏《觀無量壽經義疏》,《大正藏》第37冊,第241頁下。

  [49] 吉藏《觀無量壽經義疏》,《大正藏》第37冊,第242頁下

  

《從《觀無量壽經疏》論吉藏的淨土思想(戒光)》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