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从《观无量寿经疏》论吉藏的净土思想(戒光)▪P4

  ..续本文上一页针对这种说法的成立,吉藏还举了大海水的比喻:

  恒河水亦无量,大海水亦无量,小分无量。今弥陀无量者,小分无量也。又称无量,对此土短促,故云无量也。又称无量寿者,声闻、缘觉二乘,不能思量此佛寿命,故云无量寿,非彼佛寿实无量也。[31]

  以恒河水与大海水作对比,得出洹河水的无量是小分的无量。以此推理,将极乐净土与娑婆世界作对比,得出阿弥陀的无量,是小分的无量。这是其一。其二,阿弥陀的量寿,是声闻、缘觉的二乘人所不能思量的,所以称为无量寿。

  从以上几个方面的解释,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吉藏看来,阿弥陀佛的无量寿是有量的。

  (三)论阿弥陀佛之国土

  佛国净土,主要由佛陀,众生与器世间之物三者组合而成。前面二章论述了净土之佛陀,这一章结,主要论述佛国中的净土。对于净土,吉藏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1、极乐国土是应非报

  极乐世界,与吉藏同时代的天台学智者大师就有四种净土的说法,所谓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无障碍土与常寂光土。智者大师认为西方的极乐净土是凡圣同居土。吉藏在阐明自己的净土思想时,先阐述了当时南北二地的人的说法。

  一、江南师云是报土。何者?以破折性空位中,以四十八愿所造故也;二、北地人云:八地以上法身位,以愿所造,故云报土。[32]

  江南与北地的论师都认为西方极乐佛国是报土,只是在对于阿弥陀的位次上有不同的看法。江南师认为西方净土是阿弥陀在破折性空位中,以四十八大愿所造的。北地论师则认为只有八地以上的法身位菩萨才有资格以愿造土,所以极乐为报土。对于这二地论师的说法,吉藏持有相同的看法,又提出不同的看法。首先,他认同极乐净土是报土,其根据有二:一是从通门论,二是从迹门论。如下所示:

  通门为论,无非酬因,可云报土。

  就迹为论,在凡夫地,以愿造土,可云报土。故《双卷》对阿难言,成佛以来,已经十劫,今在无量寿世界。[33]

  从通门上说,阿弥陀佛的净土无非是成就众生的因而建立起来的,可以说是报土。从迹门论,阿弥陀佛的前身——法藏比丘,在凡夫地时,以四十八大愿成就了西方的净土,可以说是报土。同时,他还言道“若就所化、修因,往生义为论,可为报土”的说法。以上是吉藏认同净土为报土的依据。在认为净土是报土的同时,吉藏从阿弥陀佛的前身——法藏比丘的本门而论,提出净土的化土说。其言:

  若论本门,此菩萨位居邻极,无更造业,唯是应现,依正两报。故《双卷》云:成佛今时,七宝为地,自然而生。此乃是愿力乍,应成佛之时方始生,非如论师成佛今前,预生土体。其中众生为所化。又彼经云:生天生人等,皆胜于天人诸类。不云净土事,因时预有也。故知应土,亦是分段。[34]

  从相对于迹门的本门而言,法藏比丘位居法身,没有造业的因缘,而所成就的净土应当只是应化而成就的依正二报。依报是极乐净土与不退众生,正报则是阿弥陀佛清净庄严。这了证实这种说法的成立,吉藏引证《无量寿经》中的两处经文作了证明:

  佛言:成佛已来,凡历十劫。其佛国土,自然七宝。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磲、玛瑙,合成为地。恢廓旷荡,不可限极。[35]

  无量寿国,其诸天人衣服、饮食、华香、璎珞,诸盖、幢幡、微妙音声,所居舍宅、宫殿、楼阁,称其形色、高下、大小,或一宝、二宝,乃至无量众宝,随意所欲,应念即至……[36]

  依据以上的经典论证,吉藏提出极乐净土是阿弥陀佛成佛之后,以愿力成就来化导众生而成就是净土,应是应土。众生是“往生应土中也”。

  2、众生为分段生死摄

  生死,在佛教中分为二种:一是分段生死,二是变易生死。对于分段生死,《大乘义章》的解释:“言分段者,六道果报,三世分异,名为分段。分段之法,始起为生,终谢称死。”[37]吉藏在《胜鬘宝窟》中的解释是:“分段生死者,谓色形区别,寿期短长也。”[38]结合二者说法,所谓的分段生死指众生在六道中,以生为始,以死为终,其中存在色形与寿期的有一定限制粗报,名为分段生死。而变易生死,又名不思议生死。即阿罗汉、辟支佛及大力的菩萨,以无漏业为因,以无明住地为缘,所招感三界外的殊胜细妙的果报身。

  在吉藏以前,关于往生净土的众生同样有二种不同的看法:

  一云:在凡夫浅位所行因得故,报不得为胜,故是分段。二、北地云:是变易摄故,何者?此菩萨既在八地上,深位之所行所造,故云不思议变易报也。[39]

  这里所说的凡夫或菩萨,都是指阿弥陀佛因地为法藏比丘。持往生的众生为分段的人,以往生的众生——法藏比丘是凡夫,处于浅位所行的因而所得的果报不可能殊胜,所以为分段生死。而持为变易生死的北地人,则以法藏菩萨在八地以上,净土是法藏在深位时的所行与所造,都是属于殊胜的,所以法藏比丘为不思议变易报。

  吉藏对于前面所说的两种说法,直接肯定自己的观点为阿弥陀佛为分段生死。理由很简单,以未成佛前的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佛所时为国王,而发心出家“始发四十八愿,造此净土”这是其一;其二,以法藏比丘在极乐国土的寿命虽然是无量,但终究有结束的时间。以这两种理由而确定极乐国土的众生为分段生死。

  吉藏法师是个说法相当圆融的人,对于极乐众生是属于什么生死,同样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前面只是一种一般人都可以思维得出的结论。而后面的这种说法,则是以中观不二的思想来阐述:

  然分段与变易不可定判。何者?秽则净,净则秽,分段与变易亦尔。分段即变易,变易即分段。净秽因缘,二生死因缘不相离。所以莲华藏世界是分段变易,无量寿土是变易分段。[40]

  分段与变易是没有定性的,如同净土与秽土二者不相离,净土即秽土,秽土即是净土;依此推理,分段与变易不二,分段即变易,变易即分段。所以莲华藏世界是分段变易,无量寿土是变易分段。为了证实这种说法的真实性,吉藏又以五句分法的方式诠释,如下:

  若就报应净秽各论五句,合有十句。何者?一、先秽后净,二、先净后秽,三、先后俱净,四、先后俱秽,五、先后杂会。今就一事示之,余类可解。先秽后净者,如言常在灵鹫山,我净土不毁。岂非先秽,佛现中后即为净乎。且置远事,示以近事。我先不云乎:今此娑婆,弥勒佛变为净土。余即是寻之。此即五句,报应皆具,所以合论为十句。[41]

  五句即指先秽后净、先净后秽、先后俱净、先后俱秽、先后杂会。而所谓的先秽后净,举佛言“常在灵鹫山,我净土不毁”,分析这句话,娑婆世界本是秽土,而释迦佛在娑婆示现成佛后,令秽土成净土。而先净后秽,则以娑婆秽土在弥勒成佛时变成净土。由此得知,所谓的净秽是不具决定性的,所以吉藏得出净秽不二的净土观。同样的,所谓众生的生死也是不具有决定性,而变易与分段亦是不二。

  3、净土在三界内

  净土是在三界内,亦或是在三界外,这个问题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到隋以前就存在着。有学者认为净土在三界外,并不为三界所摄。理由是以世亲菩萨造《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中言:“无欲故非欲界,地居故非色界,有色故非无色界。”[42]净土正是具足这三个方面无欲、地居、有色,相对应的非欲界、非色界、非无色界。所以净土在三界外。而另一方的江南论师则以往生的众生还没有断尽三界内的烦恼,用所断烦恼与感果的不同,所以在三界内。

  吉藏赞同净土非三界外的说法,但他认为净土在三界内的说法太为笼统。他认为应当以“方便生与实生为论”,可以说有方便三界与实生三界。但如果以断烦恼而言,净土应该在三界内。由是他引《无量寿经》中佛与阿难的对话作论证。

  尔时!阿难白佛言:世尊!若彼国土无须弥山。其四天王及忉利天,依何而住?佛语阿难:第三炎天,乃至色究竟天,皆依何住?阿难白佛:行业果报不可思议。佛语阿难:行业果报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亦不可思议。其诸众生功德善力,住行业之地,故能尔耳。[43]

  通过阿难与世尊的对话,吉藏得出行业果报的不可思议,而众生正是以功德善力住于行业地——三界。依此,吉藏认为净土在三界内。

  (四)论往生净土的因缘

  《无量寿经》中,记载着法藏比丘在因地的时候发四十八大愿,成就了西方极乐净土。那么,往生净土的方法就可以说有四十八种。在《佛说阿弥陀经》有言一七日中念佛至一心不乱可得往生西方净土。有净宗祖师提出以信、愿、行三法具足得生净土。《观无量寿经》以修三种善与修十六观得生净土。如是种种。于此种种说法,吉藏有认同的地方,也有不同意的说法,在其所著《观无量寿佛经疏》中提出三种往生净土的方法。分别如示:一、念佛三昧,二、修三种善。三、修十六观。分析如下。

  1、念佛三昧往生净土

  念佛,早在吉藏以前,就有二种念佛的方式,一是念佛法身,即如须菩提尊者在石室当中,端坐念诸法的实相,名念佛法身;二是念佛生身,即念如来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金密挺持,名念佛生身。之所以念佛三昧可以往生净土,吉藏认为念佛三昧可以遍治一切。他举出“治有五种”对治、转治、增治、别治与总治。对治即瞋教慈悲观等,“总治亦名遍治”,遍治即念佛三昧。而引《大智度论》中:“余三昧或治瞋不治贪,或治三毒不治业,或治业不治报。若是念佛三昧遍治一切。遍治三毒,遍治三障”。[44]依据这样的说法,吉藏得出如此结论:

  以此三昧治三障,以此三昧治三毒三障故。所以作此观三昧,即生彼净土。[45]

  不仅如此,吉藏还将念佛三昧作了通、别二种划分。将念佛名称为别念佛三昧;将念佛国土、树木,乃至念佛等,通念净土的依正庄严,名通念佛三昧。并且,他还…

《从《观无量寿经疏》论吉藏的净土思想(戒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