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无量寿经疏
一卷
20、观无量寿经疏
一卷
21、法华经科文
一卷(佚)
22、仁王略疏
一卷(佚)
23、观音经赞
一卷(佚)
24、盂兰盆经略
一卷(佚)
25、净饭王经疏
一卷(佚)
26、入楞伽义心
一卷(佚)
四、吉藏的净土思想
吉藏是三论宗的集大成者,在从他的论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当时佛教各各学派的思想都有一定的涉及与研究。如天台学的《法华经》,涅槃学的《涅槃经》等。就是对于当时在长安比较盛行的净土学,也有一定的研究,并对其作了注疏。其注疏有二,一是对《无量寿经》的注疏,名为《无量寿经疏》;二是对《观无量寿佛经》的注疏,称为《观无量寿佛经疏》。其中,《无量寿经疏》,只是对《无量寿经》作了简单的文字解释;而《观无量寿佛经疏》则不同于《无量寿经疏》那样,只是文字解释,而是更深一步以中观不二的思想诠释无量寿佛国净土的净佛国土。其在序文中言:
夫法身虚玄,非名相之形。净刹妙远,绝净秽之域。至妙之门,非百是所是,亦非百非所非。真虚之道,非有心之所托,亦非无心之所会。非能非所,是秽亦净。以不二而二,有本迹之称,存净秽之教,此是随缘之意应物之门。缘既有多种,教亦恒沙莫算。身复非一,土亦有胜劣不同。或现秽质,令生厌心;或示净处,使修胜善。是以思惟夫人遇此恶缘,厌累苦之世,欣胜乐之地。由是佛现金台,示十方界净妙之国,令此今缘,撰取所乐。夫人情感安养极乐,如来广说正净土依正胜果,正业妙因,故此经以不二为体。[22]
从以上的序文内容中,我们可以知道,吉藏所著的《观无量寿佛经疏》是以中观的不二法为体,阐述西方极乐净土的净佛国土。以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方面阐述吉藏对净土的看法:一、论净土阿弥陀佛之身;二、论净土阿弥陀佛之寿量;三、论阿弥陀佛之国土;四、论阿弥陀佛之依正庄严;五、论往生阿弥陀佛净土之因缘。
(一)论净土阿弥陀佛之身
佛有三身,所谓法、报、化三身。《金光明经》言:“一切如来有三种身,菩萨摩诃萨皆应当知。何者为三?一者、化身,二者、应身,三者、法身。”[23]而《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言:“佛有三种:一者、法身佛,二者、报佛,三者、化佛。”[24] 吉藏针对佛有三身,而提出从差别、无差别与说法、不说法两个方面论断阿弥陀佛之身的问题。首先,从说法与不说法方面言:
若论法佛本无相,何说不说?修成佛无声,亦无说义;应化不真,复无说法。而复得言,三佛说法。以不声声,是法佛说。何者不声声?是法佛说不声即是。法佛岂有音声之外,别有法佛?故音声即不音声,不音声者即音声,故法佛说。修成佛说者,应化色声是修成佛用,故云说。化佛说者,化是音声,有诠辨之用,故云化佛说。[25]
这里所提到的法佛则是指法身佛,修成佛则指报身佛,应化佛指应身佛。在这里,吉藏提出如果不说的方面讲,法身佛本来无相,就不应该有说与不说的说法;而修成的报身佛无声,则没有说的意思;应化而成的化身佛,本来就不是真实的,就更没有说法的意义。但也可以说三身都有说法。所谓以法身佛以无声之声而演说佛法,即法身佛与音声不二;而报身佛说法则以发生在化身佛上的功用称为说法;化身佛化导众生以音声,有诠明辩析的作用,可以称为化身佛说法。
从差别与无差别方面言,则有不说之理,如吉藏所言:
开避无差别、差别论之。法修二佛,一往不说。何者?二佛非色声之相,故云不说。[26]
从差别与无差别方面说,法身佛与报身佛,均无说法。以二佛没有色相与声相,所以无说。那么,从中就这样的一个问题,西方的阿弥陀佛是以何身说法呢?吉藏依据前面所说的三佛说与不说为根据,提出阿弥陀佛通三佛的说法。其言:
以无量寿通三佛。何者?法佛非彼此边量可度,故强名无量。修成佛寿量同虚空,故云无量寿。应佛无量者,若通论门,众生无量,垂迹何尽。如《大经》[27]十三愿云:云何舍慈悲,永入于涅槃?别论弥陀者,广大愿造土。寿长远,三乘凡夫不能测量,故云无量。[28]
依据吉藏的解释,无量寿的阿弥陀佛以法身无处不在,并非彼此间的边量可以测度,所以强名为无量。而修成的报身佛寿量同于虚空,也就无量寿了。而应化身的阿弥陀佛从通别两方面论,同样是无量。依据以上的说法,阿弥陀佛的三身皆是无量。即是吉藏所言的“身复非一”三身无量。
(二)论净土阿弥陀佛之寿量
阿弥陀佛,汉译为无量光或无量寿。从字面的意思上讲,阿弥陀佛的寿量是无量的。而依据佛经的记载,阿弥陀佛是有量寿的。如《观世音菩萨授记经》记载:
佛言:善男子!阿弥陀佛寿命无量百千亿劫,当有终极。善男子!当来广远不可计劫,阿弥陀佛当般涅槃,般涅槃后……过中夜分明相出时,观世音菩萨于七宝菩提树下,结加趺坐,成等正觉,号普光功德山王如来。[29]
既然阿弥陀佛是有寿量的,那么为什么称无量寿呢?关于这个问题,吉藏在《观无量寿经疏》中,提出以四句的方式诠释阿弥陀佛的无量寿义。所谓:一、寿无量称无量寿;二、寿有量称有量寿;三、寿无量而称量;四、寿有量称无量寿。对此,他还做了详细的解释,如下:
二句可解如前。寿实无量,依实为名,故寿无量,名无量寿;二者、如来应身寿有量,依实称有量,故寿有量,名有量也。言寿无量名有量者,如《金光明》及《法华》。《金光明》云:虚空分齐,尚可尽边。无有能知,释尊寿命。此寿命无量,而云《寿量品》。法华亦尔。始不见其边,终不见其际。如肇师所明:随之不得其踪,迎之罔眺其首。故经云:是阿逸多不知寿量始终,而云《寿量品》。故寿无量,而称有量也。寿有量而称无量者,即是此经。外国云阿弥陀,此云无量寿。然佛寿实有量。此佛寿半阎浮提微尘数劫灭度,观音补处。观音灭度后势至补处,故寿有量,而称无量寿也。[30]
吉藏从实相的法身角度上解释阿弥陀佛的寿量实是无量,也就是前面所言:“法佛非彼此边量可度,故强名无量。”而如来的应化之身则是有寿量的。而所谓寿无量名有量,则引《金光明经》与《法华经》的内容作为论证。寿有量而称无量寿,是因为佛寿半阎浮提微尘数劫,这是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是一般人无法想象的,所以称为无量寿。…
《从《观无量寿经疏》论吉藏的净土思想(戒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