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一念”的经典依据及其思想探源
赵立研
【内容题要】佛教净土宗有“临终十念”乃至“一念”佛号往生净土的理论。如果我们考察这种思想的源头,就会发现临终时少许心“胜终身行力”这种理论,在佛教史上并不局限于净土宗,在《阿含经》、《大智度论》等佛教经典中,都有相关的讨论。在早期经典里关于临终作意善心等一些方便法门中,可以找到这一理论的萌芽形态。同时在“临终一念”思想背后,我们也可以看到心与业力在感果这一问题上的冲突与调和。
【关键词】净土 临终一念 往生
【作 者】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生。
在人生历程中,佛教非常重视死亡这一环节,因为死亡意味着在六道之中的又一次抉择,天堂地狱判若云泥。根据佛教尤其是净土宗的说法,在转生六道的抉择中,临终一刻的心念是最关键的决定因素,比如天台灌顶大师所说:“皆由临终一念善恶,而堕而升。”[1]净土宗二祖善导大师说:“临终正念即有金华来应”[2],被称作净土宗十二祖的彻悟禅师曾说:“夫一念慈嗔,天畜遂分,则此临终之缘生一念,可不慎乎
”[3]至于近代净土大德印光大师更是注重临终一念的往生,《印光法师文钞》中有多处关于临终的开示,如法师在《临终三大要》中谈到:“病人将终之时,正是凡、圣、人、鬼分判之际,一发千钧,要紧之极”,“随嗔心去,多堕毒类,可怖之至”,“随情爱心去,以致生生世世,不得解脱”[4]等等。
但是临死时少许时心,云何能胜终身行力呢?净土宗临终一念生西方极乐的经典依据何在?我们先来看一下净土宗的“临终十念”生西方极乐的经典依据及影响。
一、“临终一念”理论之经典依据
(一)净土宗的“临终十念”乃至“一念”往生净土之经典依据
净土宗临终十念往生西方净土的主要经典依据为净土三经之《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以下简称《观经》),经中在讲到“下品下生”时明确地提到了临终的“十念”:
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归命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花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5]
虽然有《观经》为依据,但因为临终十念太过简易,而且净土三经的其余两部《佛说阿弥陀经》与《无量寿经》(包括所有的五个汉译本)均未提及临终的念佛。据此,教界对于临终十念往生西方净土的理论曾经有一些争议。有人认为《观经》的“临终十念”是一种“成佛远因”,如唐千福寺怀感说:“在此临终一念、十念何必即得往生,亦须渐渐熏修具足诸波罗蜜方得往生净土。”[6]
然而几乎所有历代祖师都坚决地站在临终十念的一方。智者大师在《阿弥陀经义记》中说到:“何以故?临终一念用心恳切即当得去也。”[7]又如藕益智旭的《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中:“若信愿坚固。纵使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8]等等。
(二)有关临终一念理论之其他佛教经典依据
净土诸位大德之所以力持“临终一念”往生西方是因为“临终一念”不仅有《观经》作为依据,其他一些净土宗之外的佛教经典也有可资印证的记载,比如《衆经撰杂譬喻》中的阿耆达王的故事,这个故事在净土诸位大德的论述中多次被转引来说明临终一念的重要,经中记载的阿耆达王,虽然生前做了很多功德,“立佛塔寺供养功德巍巍,当生天上”[9],但仅仅因为他临终时旁边的侍者将扇子不小心落到他的脸上,于是生起嗔恨的念头,恰好他又这时候死掉了,这临终一念嗔心使他转生为蛇,一生的功德最后却落得畜生道。同样《大智度论》也记载了爱酪沙弥的故事[10],故事中小沙弥因贪食乳酪,死后堕成食酪虫,这两个故事意趣相同,也都被很多净土大德转述。这些故事虽然不是死后往生净土,但从反面证明了临终一念对于转生的重要。
临终的一刻为什么不同于一生中其他的时间而成为决定性的一刻呢?临终的那一念烦恼为什么会超出多年积攒的业力而成为决定性因素呢?在龙树菩萨著的《十住毗婆沙论》与《大智度论》中引的《佛分別业经》对此做了讨论,我们或可以据此窥见“临终一念”理论的来龙去脉:
1、 《大智度论》
复次如《分别业经》中。佛告阿难:“行恶人好处生,行善人恶处生。”阿难言:“是事云何?”佛言:“恶人今世罪业未熟,宿世善业已熟,以是因缘故,今虽为恶而生好处。或临死时善心心数法生,是因缘故亦生好处。行善人生恶处者,今世善未熟,过世恶已熟,以是因缘故,今虽为善而生恶处。或临死时不善心心数法生,是因缘故亦生恶处。”问曰:“熟不熟义可尔。临死时少许时心,云何能胜终身行力。”答曰:“是心虽时顷少而心力猛利,如火如毒,虽少能成大事!是垂死时心决定猛健故,胜百岁行力,是后心名为大心。以舍身及诸根事急故,如人入阵不惜身命名为健,如阿罗汉,舍是身著故得阿罗汉道。”[11]
2、 《十住毗婆沙论》
《佛分别业经》中说,佛告阿难:“有人身行善业,口行善业,意行善业,是人命终而堕地狱;有人身行恶业,口行恶业,意行恶业,是人命终而生天上。”阿难白佛言:“何故如是?”
佛言:“是人或先世罪福因缘已熟,今世罪福因缘未熟。或临命终生正见邪见善恶心,垂终之心其力大故。”[12]
经中认为正是由于临终时众生“心力猛利”、“垂死时心决定猛健故”、“垂终之心其力大故”,所以临终时候的“少许时心”可以“胜百岁行力”,才可能成为轮回中的决定性因素。由此可见“临终一念”于轮回的决定论从源头上可以上溯到《佛分别业经》,该理论确符合佛教传统,非净土独家发明。
二、临终念佛法门探源
“临终一念”不仅在教理上有久远的渊源,它同时也作为一个具有很强操作性的佛教方便法门在佛教史上不绝如缕。主动地去利用“临终一念”达到转生善趣为目的的宗教活动最早可以上溯至《杂阿含经》的临终“攀缘善法”与《大毗婆沙论》中的临终“作意善心”。随着“临终一念”与念佛法门的结合,这一法门便随着净土宗的繁盛而达到其顶峰,时至今日仍旧有极大的影响力。那么净土宗是如何在宗教活动中贯彻“临终一念”理论的呢 ?
(一)净土宗的临终念佛与助念法门
由于“临终一念”使往生净土变得更加简洁方便,净土宗的临终法门在佛教界逐渐地流行起来,在临终时系念阿弥陀佛是这一法门的基本内容,而由于临终众生往往心力不够,不能念佛,临终助念则成为临终念佛的一个方便,信徒在临终人耳边唱念佛号,及时提醒临终之人使其提起念佛最终达到念佛而终的目的。助念随着净土宗的发展,逐步演变成一种固定的临终方便法门,在净土宗的宗教实践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比如印光大师认为:“临终助念,譬如怯夫上山,自力不足。幸有前牵后推,左右扶掖之力,便可登峰造极。”[13]由于这些大德的大力提倡,临终助念在当代净土宗也仍然占有重要地位。
考察净土宗临终念阿弥陀佛在教义上的源流,可以找到两条线索:一是原始佛教的临终念佛,虽然这种念佛并不限于阿弥陀佛,其指向也并非净土;二是临终的作意善心。
(二)早期的“临终念佛”升天的记载
“念佛”在佛教中的传统可以回溯到佛陀时代,在《阿含经》即有“念佛”这一方法,与佛陀同时代的人念佛而终,在《阿含经》中有一例记载,如《长阿含经》卷五:
阇尼沙言:非余处也,我本为人王,于如来法中为优婆塞,一心念佛而取命终。故得生为毘沙门天王太子,自从是来,常照明诸法,得须陀洹,不堕恶道,于七生中常名阇尼沙。[14]
由于佛陀时代还没有十方净土的思想,所以净土与临终念佛并没有联系起来,但这种临终念佛可以达到升天的果报。又在《杂阿含经》中有佛陀百余年后的阿育王临终的系念三宝的记载:
阿育大王有智之人,觉世无常,身命难保,五家财物亦如幻化。觉了彼法,勤行精进,作诸功德,乃至临终,系心三宝,念念不绝,无所悋惜,唯愿尽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15]
由这些记述可知临终念佛在佛教是有传统的,当初虽有临终念佛,但却并不是一种特别流行的法门,《阿含经》仅有一例,不似后期念佛为临终之方便捷径。
(三)临终作意善心
早期的“临终一念”并不局限于念佛,而是更加宽泛的临终作意善心,念佛固然属于“善心”,而善心却不局限于念佛。利用临终一念达到往生之所,也不仅限于净土,而是更广泛的善趣,如《杂阿含经》中的记载:
云何不烧燃?若男子、女人受持净戒,修真实法,身善业成就,口、意善业成就,临寿终时,身遭苦患,沈顿床褥,众苦触身。彼心忆念先修善法,身善行、口、意善行成就。当于尔时,攀缘善法。我作如是身、口、意善,不为众恶,当生善趣,不堕恶趣,心不变悔。不变悔故。善心命终,后世续善,是名不烧燃法。[16]
由此可知在原始佛教中即有通过“攀缘善法”来使临终保持善心,从而转生善趣。这里的“攀缘善法”显然不局限于念佛。同样在部派佛教中,也有临终通过“加行令善心起”从而达到往生善趣的记载。如在说一切有部的论典《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中关于临终的作意善心的记载:
谓余有情将命终时为当生故极作意力,令善心起。勿我当堕诸非爱趣。……谓余有情求趣当来异熟器故将命终时以极加行令善心起。[17]
演培法师在《异部宗轮论语体释》中对此认为:“异生所以有住善心死者,因他在命终的时候,为了希求当来的新生命不要堕在不可爱乐的恶趣之中,就以积极的加行作意儿,使自己的善心生起。”…
《“临终一念”的经典依据及其思想探源(赵立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