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淨心誡觀法》的現代意義
內容提要:《淨心誡觀法》集中表現了道宣律祖的淨心思想。該文實爲宣祖在晚年教誡在外參學的門人或後學的書信,此信既體現了弘慈長者殷重苦切、諄諄教導之悲心,又包含著高僧大德“括總群經、發明自證”之智德,真正是悲智雙運、明己益人之作。全文共叁十篇,篇篇都有獨立的“淨心思想”,篇篇卻又有相聯的“對治次第”。現根據各篇內容側重點的不同,總括此文的主要內容,進而探討它的現代意義。
關鍵詞:淨心誡觀法 曆史背景 主要內容 現代意義
作者覺燈法師,中國佛學院講師。
一、《淨心誡觀法》的曆史背景
《淨心誡觀法》是道宣律祖的晚年著作。[1]它原本是宣祖寫給孤身在外參學佛法的門人或後學慈忍的書信。不過若就宣祖的撰述本懷而言,那是指導後學“對治煩惱、去除垢染、心轉明淨、發生定慧”,[2]直至究竟解脫的淨心誡文,所以自有超越時空、教化當來的價值。遞至宋代,允堪律師注釋、講說此文,元照律師撰寫序文,一並慨歎此文爲“明己益物”、“直指病根”之作。[3]只是後來作爲律宗祖師專著收藏在大藏經中,少有大德專門弘揚。
二、《淨心誡觀法》的主要內容
誡文共有叁十篇,篇篇都有獨立的“淨心思想”,篇篇卻又有相聯的“對治次第”,現根據各篇內容的思想特點,來總結誡文的主要內容。
1、從因果業報上說淨心。關于淨心的理念,宣祖在開篇中就爲我們理出了這樣的次第:心清淨—衆生界淨—淨土淨;除煩惱—戒清淨—定清淨—智慧淨—顯自身源。[4]再在“二報篇、結使篇、緣生篇、因果篇”[5]中又從衆生的依正二報、煩惱結使、十八界、善惡因果上進一步闡述了這種理念:衆生被“自身、社會以及世界”的依正二報所系縛而不知出離,不能解脫;一切生死障道苦業都是無明煩惱在産生作用,也就是“結使”導致衆生顛倒造業不得清淨;衆生不知自己的根、塵、識十八界業用都是衆多因緣假生之法,反而妄執根、塵十二入爲常樂我淨之法,致使心識被煩惱蓋覆而無法出離;六道衆生一切好壞善惡果報都由不同的業因構成,衆生如果種諸善因自當收納善果乃至究竟解脫。總之,宣祖告誡我們:衆生有形的業用果報被無形的內心世界所主導,因此應當時時誡觀清淨心,處處行持“淨心之法”。
2、從財色過患上說淨心。宣祖在“序宗篇”[6]中強調斷除財色是淨心的根本。因爲“若不貪財即無谄诤,若不貪色即無熱惱”;認爲“缁素二人同爲財色之所傷害,初持後犯,能免者稀”;而且還有一些所謂的“解法人”,“仍貪財色長養結使,與諸漏相應”,這是“知而故犯”,所以“無解脫時”。此爲“即知解義不救業苦”之理,勉勵後學“依誡而行,先斷財色,使功行成立;後聽經論,即是入道次第”,如此行持,即爲淨心。
3、從禅觀實踐上說淨心。宣祖在“五停篇”[7]中說淨心次第是先須對治粗重煩惱,“如除刺樹先斷其根”。因此主張初學者先修習五停心觀對治貪瞋癡等粗重煩惱,然後再學經論。如此即可避免一些解法義人所犯的“知而故犯,不畏佛戒,不修威儀”的過錯。在此基礎上,宣祖又專設“安般篇”,[8]進一步介紹十種坐禅法要,來調柔心性,清淨無诤。
4、從持戒破戒上說淨心。宣祖認爲持戒是淨心的根本,“知律綱要故名淨心”。他在“序宗篇、五停篇”中說“能斷財色,名菩薩行,名真持戒,即名奉律”;在“破戒篇”[9]中說貪著富貴,染著世事,好說是非,不修威儀,即名真破戒;在“止劫篇”[10]中將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喻爲六賊,要通過“修諸善法、禁勒根門”的辦法來守護持戒功德法財;在“校量篇”[11]中針對解法義人心行不一的缺點,告誡後學“先淨持戒後方聽經,汝用五誡(戒)得名淨心”。並舉例說佛世衆生之所以容易解脫,是因爲他們“不越毗尼入道有方”,先“五年學戒,夜則修定,攝心守境”。且少欲慚愧,常觀無常、不淨之法,心不散亂,威儀齊整,依此學修即爲淨心。
5、從修行勝因上說淨心。宣祖爲了促使後學生起修行信心,從人身難得、佛法難聞、衆生多苦等方面顯現修習佛法的殊勝因緣。他在“自慶篇”[12]中提出六難之說:人身難得、中國難生、正法難信、男身難得、六根難全、隨戒難行,以此勸誡慈忍比丘珍惜修行勝因,進而淨化身心;在“流轉篇”[13]中以六道衆生流浪生死、遭受種種憂悲苦惱之情形來勸誡慈忍勤求出離,誡觀淨心;在“過患篇”[14]中誡觀人類身、心二相有種種苦惱過患,當觀善法清淨自心。
6、從世出世法上說淨心。宣祖認爲貪著世法是出家人修習清淨心的大障礙。在“善根篇”[15]中教導我們看破世間榮華富貴,能夠在衆多世務的吉凶禍福中舍離出來,始名真修道出世人;在“食緣篇”[16]中告誡我們,居士們所供養的“衣食房舍臥具”四事都是從損害生命、費盡苦力的苦業、苦緣中來,因此不要貪著這些享受,而要生慚愧心,少欲知足,莫破戒受施名爲淨心;在“不動篇”[17]說,一切衆生顛倒之心皆被世間“稱譏苦樂利衰毀譽”等八風所轉而生起種種煩惱,如果我們不起無明火,自然無諸熱惱纏身;再在“二谛篇”[18]中比較世出世法的差別,認爲世谛之法如同幻化,谄诳癡凡無有實性,而畢竟于真常道中能得解脫方爲究竟,如此誡觀名爲淨心。
7、從真僞善惡上說淨心。宣祖把對治衆生僞善真惡的習氣作爲淨心的重點。在“邪命篇”[19]中說有的人外相威儀齊整,而內心常求名利,種種惡染習氣纏身,是爲邪命之人;在“诳佛篇”[20]中說,有的人取相恃善,說自己修種種善行,說別人做種種壞事,如此行爲名爲诳佛;在“造過篇”[21]中說有的人在人前露處威儀持戒,在人後屏處行諸邪法,只知人前畏人知,不畏人後天神知;在“心濁篇”[22]中說有的人爲了名聞利養,詐善揚名,口清心濁,常向道俗說己功德,隱匿垢過外現清白。對于以上種種明處僞善屏處行惡的行爲,宣祖誡觀“屏露二處一等用心,乃至失命不虧仁範,如是行持命爲淨心”。另在“相資篇”[23]中專門講說如何對待善惡衆生的認識問題。認爲“善者是諸惡之師,惡者是萬善之資”;“佛度衆生衆生度佛,菩薩以惡衆生爲福田”。因此應該善待惡衆生,方便度化。再從空性上觀諸善惡一如,皆爲幻化不著諸相,如是誡觀始爲真正淨心。
8、從自利利他上說淨心。宣祖在前二十五篇中說諸自利行,在後五篇中說諸利他行。並且認爲“自除垢染名真淨心,自利利他名廣大淨心”,我們當順“菩薩道自他俱利”。[24]在“菩提篇”[25]中勸發菩提心,並說發菩提心持菩薩戒者,“不染叁界,不厭叁界。求無爲道,不住無爲。常處生死,而無生死”;“教化篇”[26]告誡我們當念衆生苦,用方便法度諸衆生,令修十善五戒六齋,使離叁途得人天果;對修二乘者使明四谛十二因緣之理,教修十種正對治行;對修大乘者說六度法,爲利生故當與衆生和光同塵,如是教化功德高于須彌深于大海,以此利他之因當成佛果;“佛性篇”[27]從十個方面來說明衆生佛性的不同特點;“福田篇”[28]講佛菩薩等十界智慧差別,以及供養十界的福報差別,說明佛智、佛德廣大,從而勸修佛智、熏養佛德,如是誡觀即爲決定淨心。
叁、《淨心誡觀法》的現代意義
1、有助于現代佛子的自我淨化。誡文雖是針對初學比丘而說,但在“淨化心靈、自淨其意”方面,現代佛子人人有用。因此說它是淨化佛子心田的豐富資源:如何調理身心?如何善修業因?在懈怠時如何誡觀“修行勝因”而生起精進的信心?在“屏露二處”怎樣“一等用心”?……所有這些,爲我們提供了一個完善的淨心體系,確實有助于現代佛子的自我淨化。
2、有助于現代佛教的道風建設。現代佛教道風建設面臨嚴竣形勢,佛教界蔓延著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的不良風氣。[29]面對這種局面,一方面需要采取強力措施去加以遏製:另一方面需要推動“淨心教育”去予以化導。這就可以通過宣祖的淨心思想,來轉化不良僧衆貪戀世間名聞利養的錯誤觀念,促使他們化貪心爲善欲,生起菩薩利益社會普度衆生的慈悲情懷,從而成爲佛教的清淨聖衆。因此說,宣祖的淨心思想,更有助于佛教的道風建設。
3、有助于和諧世界的健康發展。和諧世界,從心開始!衆生心淨,國土清淨;衆生心平,天下太平。只有心靈的和諧,才能化解不同國家、不同種族、不同宗教的隔閡,才能營造一個跨越種種有形區域的和諧世界。而要融通這些不同區域的思想束縛,崇尚和平的佛教負有舍我其誰的神聖使命!而誡文作爲漢傳語系律宗祖師的淨心之作,自有其淨化人心、啓迪智慧的特殊價值,如果能夠深入研究,善巧借鑒,靈活運用,必將有助于和諧世界的健康發展,煥發出清淨無染、和平安樂的智慧之光來!
--------------------------------------------------------------------------------
[1] 釋智谕編《南山律學辭典》索引附錄一,7頁,西蓮淨苑印行。
[2]《大正藏》第45冊,819頁下,電子版。
[3]《續藏經》第105冊,312頁上,藏經書院版。
[4] 同注[2]。
[5]《大正藏》第45冊,826頁中—827頁中、828頁中,電子版。
[6]《大正藏》第45冊,820頁上,電子版。
[7]《大正藏》第45冊,820中,電子版。
[8]《大正藏》第45冊,827下,電子版。
[9]《大正藏》第45冊,822中,電子版。
[10]《大正藏》第45冊,829上,電子版。
[11] 同上,821中。
[12] 同上,822上。
[13] 同上,825中。
[14] 同上,825下、826上。
[15] 同上,822上。
[16] 同上,824下。
[17]《大正藏》第45冊,825下,電子版。
[18] 同上,829中。
[19] 同上,823上。
[20] 同上,823中。
[21] 同上,823中、下。
[1][22] 同上,826上、中。
[23] 同上,828上。
[24] 同上,830上。
[25] 同上,830上。
[26] 同上,830下。
[27] 同上,832中。
[28] 同上,832下、833中。
[29]《曆屆全國佛教代表會議文獻彙編》第628頁,中國佛教協會編,金陵刻經處印行。
《論《淨心誡觀法》的現代意義(覺燈法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