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有他的獨到處!這兩大理則,都是因緣論。緣起支性是雜染的。世間的,聖道支性是清淨的、出世間的;因緣即總括了佛法的一切。有情的現實界,即雜染的。這雜染的因緣理則,經中特別稱之爲緣起(釋尊所說的緣起,是不通于清淨的)法。依此理則,當然生起的是雜染的、世間的、苦迫的因果。清淨的因緣──聖道支性,依此理則,當然生起的是清淨的、出世的、安樂的因果。佛法不是泛談因果,是要在現實的雜染事象中,把握因果的必然性。這必然理則,佛 [P144] 也不能使他改變,成佛也只是悟到這必然理則,依著清淨的必然的因緣法去實行完成。所以佛說此兩大理則,即對于現實人間以及向上淨化,提供了一種必然的理則,使人心能有所著落,依著去實踐,舍染從淨。如學者能確認此必然理則,即是得「法住智」;進一步的實證,即是經中所說的「見法涅槃」了。
圖片
┌─苦(果)─┐
┌─生─┤ ├─世間因果
┌─緣起支性─┤ └─集(因)─┘
因緣─┤ └─滅───滅(果)─┐
└─聖道支性─┐…」 ├─出世因果
└─道───道(因)─┘
[P145] 第十一章 緣起法
第一節 緣起的定義與內容
緣起的定義
因緣有雜染的,清淨的,雜染的因緣,即緣起法,緣起法的定義,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說明依待而存在的法則. 他的內容, 是「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總結的說,即「純大苦聚集」,這是經中處處說到的。在中觀、瑜伽學中,緣起法──或依他起法,通于染淨,成爲佛法中異常重要的理論,所以這值得特別留心!
緣起的定義,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簡單的,可解說爲「緣此故彼起」。任何事物的存在──有與生起,必有原因。「此」與「彼」,泛指因果二法。表明因果間的關系,用一「故」字。彼的所以如彼,就因爲此,彼此間有 [P146] 著必然的「此故彼」的關系,即成爲因果系。此爲因緣,有彼果生,故緣起的簡單定義,即是緣此故彼起。在這「此故彼」的定義中,沒有一些絕對的東西,一切要在相對的關系下才能存在,這是佛陀觀察宇宙人生所得的結論。也就因此,悟得這一切不是偶然的,也不是神造的。佛陀的緣起觀,非常深廣,所以佛說:「此甚深處,所謂緣起」(雜含卷一二.二九叁經)。如上面所揭出的叁句:果從因生,事待理成,有依空立,都依緣起而說的。佛陀先觀察宇宙人生的事實,進一步,再作理性的思辨與直觀的體悟,徹底的通達此緣起法。緣起法不僅是因果事象,主要在發見因果間的必然性,也就是悟得因果的必然秩序。這緣起法,佛說他是「非我所作,亦非余人作」,這是本來如此的真相。愚癡的凡夫,對于世間的一切,覺得紛雜而沒有頭緒,佛陀卻能在這複雜紛繁中,悟到一遍通而必然的法則。觀察到有情在無限生死延續中的必然過程,知道一切有情莫不如此,于是就在不離這一切現象中,得到必然的理則,這即是緣起法。能徹了這緣起法,即對因果間的必然性,確實印定,無論什麼邪說,也不能動搖了。 [P147]
緣起的內容
有情的生死流轉,即在這樣──十二支的發展過程中推移。這十二支,可以約爲叁節;一、愛、取、有、生、老死五支,側重于「逐物流轉」的緣起觀。有情都要「老死」,老死是由生而來的,生起了即不能不死;所以生不足喜,死也不足憂。可見想長生不死或永生不滅,是永遠不可能的。有情爲什麼會生起呢?即由于「有」。有指過去業力所規定的存在體,叁有或者五有。既有業感存在體,即不能不生起,如種子得到水、土、溫度等緣力,即不能不萌芽一樣。何以會有?這原因是「取」──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取是攝持追求的,由內心執取自我,所以在家人執取五欲,出家者又執取種種錯誤的見解,與毫無意義的戒禁。人類的所以執取趨求,又由于「愛」。這即是有情的特性,染著自體與境界,染著過去與未來。因爲愛染一切,所以執取趨求,所以引起業果,不得不生,不得不死了。從愛到老死的五支,說明了苦與集的主要意義。
二、識、名色、六處、觸、受五支,是在逐物流轉的緣起觀中,進求他的因緣,達到「觸境系心」的緣起。有情的染愛,不是無因的,由于苦、樂、憂、喜 [P148] 等情緒的領「受」,所以引發染愛。染愛不但是愛著喜樂的,凡是感情掀動而不得不愛,不得不瞋,戀著而難以放下的一切都是。論到情緒的領受,即知由于(六)根的取境、發識,因叁者和合而起的識「觸」。沒有觸,反應對象而起的領受,也即不生。這十二支中的觸,專指與無明相應的觸。這樣,即是不能沒有「六處」的、六處即有情自體,這又從「名色」而有。名色是嬰胎初凝,還沒有完成眼等六根的階段。這名色要有「識」的執持,才能不壞而增長;此識也要依托名色,才能發生作用。所以不但識緣名色,名色也緣識,到達色心交感,相依互存的緣起。如『雜含』(卷一二.二八八經)說:「譬如叁蘆,立于空地,展轉相依而得豎立。若去其一,二亦不立;若去其二,一亦不立,展轉相依而得豎立。識緣名色,亦複如是,展轉相依而得生長」。
叁、從識到受,說明現實身心的活動過程,不是說明生死流轉的根源。所以進一步說:無明緣行,行緣識。這一期生命中的情識──「有識之身」,即有識的有情的發展,即是生。所以識依于行的「行」,即是愛俱思所引發的身行、語 [P149] 行、意行,也等于愛取所起的有。「無明」也等于無明觸相應的愛等煩惱。由于無明的蒙昧,愛的染著,生死識身即不斷的相續,不斷的流轉于生死苦海。苦因、苦果,一切在沒奈何的苦迫中,成爲「純大苦聚」,這即是有情的一切。
第二節 緣起的流轉與還滅
緣起的流轉
依緣起而成的生死相續,佛曾說了「緣起」與「緣生」。佛說緣起與緣生時,都即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緣無明有行」等。這二者的差別,向來成爲難題。緣起與緣生的內容相同,爲什麼說爲二名?這二者的意思,是多少不同的。緣起是動詞;緣生是被動詞的過去格,即被生而已生的。所以緣起可解說爲「爲緣能起」;緣生可解說爲「緣所已生」。這二者顯有因果關系,但不單是事象的因果,佛說緣起時,加了「此法常住、法住法界」的形容詞,所以緣起是因果的必然理則,緣生是因果中的具體事象。現實所知的一切,是緣生法;這緣生法中所有必然的因果理則,才是緣起法。緣起與緣生,即理與事 [P150] 。緣生說明了果從因生;對緣生而說緣起,說明緣生事相所以因果相生,秩然不亂的必然理則,緣生即依于緣起而成。
從緣起而緣生,約流轉門說,有兩個重要的意思,不可不知。一、無明緣行到生緣老死,好象有時間前後的,但這不是直線的前後,螺旋式的前後,是如環無端的前後。經中說此十二支,主要即說明惑、業、苦叁:惑是煩惱,業是身口意叁業。由惑業而引生苦果,依苦果而又起煩惱,又造業,又要招感苦果,惑業苦叁者是這樣的流轉無端,故說生死是無始的,有情一直在這惑、業、苦的軌道上走。人世間的相續流轉,有前後的因果相生,卻又找不到始終。像時鍾一樣,一點鍾,二點鍾,明明有前後性,而從一到十二,十二又到一,也不知從何處開始。佛在這環形的因果相續中,悟到了因果間的回環性,所以說生死無始。故因與果,是前後必然而又無始終的。如十二支作直線式的理解,那因更有因,果還有果,非尋出始終不可。佛說「生死無始」,掃盡了創造的神話,一元進化等謬說。 [P151]
二、依緣起而有的緣生,佛法是在彼此關涉的和合中,前後相續的演變中去體會的。這是組織的、流動的因果觀。這和合相續中的因果必然程序,與一般所說的──從豆生豆、從瓜生瓜的因果不同,佛沒有說無明緣生無明,而說無明爲緣行。如人的構造是很複雜的:生理方面,有眼、耳等的差別;心理方面,有貪、瞋、癡等。人是衆緣和合成的,在這和合的相續中,觀察前後因果的必然關系,所以說爲十二支。如由父精母血的和合而起情識的活動;由識能執取名色;名色能漸漸生長,發展到六處完成;有了六處,就有六觸,不過在胎中的觸相還不大明顯,等到出生與外界的五塵相觸,這才有顯著的識觸。因此,古人傳說緣起因果,是「約位」說的,這就是在和合相續的一一階段上說。這等于現代的社會學者,把幾千年曆史的演變,劃成若幹時代,然而工業時代,也還是有種莊稼的;同樣的,農業社會,也不能說沒有漁獵生活。緣起十二支也是這樣,名色階段也有識,六處中也有名色,每一階段都可以有(不一定有)其它的。不過從一一階段的重心、特色不同,分作多少階段。這不過依人生和合相續發展中──佛法 [P152] 本來是依人而立的去說明不同的階段吧了。知道了這一點,佛法的因果觀,才會契合于組織的、流動的,即無常、無我的;否則容易流爲庸俗的自性因果。
緣起的還滅
探究諸法的原因,發見緣起的彼此依特性,前後程序的必然性。從推因知果,達到因有果有,因生果生的必然關系。但佛法求知人世間的苦痛原因,是爲了設法消除它。所以流轉門說,乙的存在,由于甲的存在;現在還滅門中反轉…
《佛法概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