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概論▪P18

  ..續本文上一頁來說,沒有甲也就沒有乙。這如經上說:「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所謂無明滅即行滅,……純大苦聚滅」。這還滅的原理,還是緣起的,即「無此故彼不起」。所以緣起論的相生邊,說明了生死流轉的現象;還滅邊,即開示了涅槃的真相。涅槃成立于生死苦迫的取消,是從因果現實而顯示出來。這與一般宗教的理想界,光靠信仰與想象,不能給以事理的說明,實大有天淵之別!

  依緣起而現起緣生的事相,同時又依緣起顯示涅槃。涅槃,即諸法的真性,也即是法性。經中曾綜合這二者,說有爲法與無爲法。依『阿含』的定義說:有爲法是有生有滅的流轉法;此流轉法的寂滅,不生不住不滅,名無爲法。所以無 [P153] 爲是離愛欲,離雜染,達到寂然不動的境地,即佛弟子所趨向的涅槃。這不生不滅的涅槃,成立于緣起法上。如海水起波浪一樣,水本性是平靜的,它所以不斷的後浪推前浪,是由于風的鼓動;如風停息了,海水就會歸于平靜。這浪浪的相續不息,如流轉法;風息浪靜,如寂滅性的涅槃。因爲緣起的有爲生滅法,本是從衆多的關系而生起的。既從因緣關系的和合而生起,他決不會永久如此的。如除息衆多的因緣,如無明、愛等,不就能顯出一切寂滅性嗎!所以涅槃的安立,即依于緣起。這在大乘經中,稱爲諸法畢竟空。諸法終歸于空,『阿含經』說爲終歸于滅。歸空與歸滅,是沒有什麼不同的。如波浪的相續不滅,並非浪性的不滅,一一浪是本來會滅的。如動亂的因緣離去,波浪即平靜而恢複了水的本性。浪的趨于平靜,是可能的,而且是必然的;所以佛依緣起說涅槃,也是理所當然的。涅槃爲學佛者的目的,即雜染法徹底解脫的出離境界,爲一般人所不易理解的。佛法的涅槃,不是什麼形而上的、神秘的,是依于經驗的;從經驗出發,經理性的思辨而可以直覺體驗的。這立論于緣起的涅槃觀,必須深刻而徹底的體會 [P154] ,切不可離開現實,專從想象中去摹擬他! [P155]

  

  第十二章 叁大理性的統一

  第一節 叁法印

  略說

  叁法印,爲佛法的重要教義;判斷佛法的是否究竟,即以此叁印來衡量。若與此叁印相違的,即使是佛陀親說的,也不是了義法。反之,若與叁印相契合──入佛法相,即使非佛說所,也可認爲是佛法。法是普遍的必然的理性,印是依此而證實爲究竟正確的;依此叁者來印證是佛法,所以稱爲法印。叁法印的名稱,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也有于諸行無常下,加「諸受皆苦」一句,這就成爲四法印了。苦,是覺者對于有情世間的價值判斷,僅是諸行無常印中的含義之一,從事理的真相說,叁法印就足夠了。叁法印,是于同一緣起法中體悟有此叁性,無論學者的慚入、頓入,叁法印有著深切的關聯,不能機械的分割。佛常這樣的問比丘們:比丘!五蘊等是無常否?答:是無 [P156] 常。無常的是苦否?答:是苦。若是無常苦變易法,是我我所否?比丘答:非我我所。佛即告訴他說:比丘!所以這樣的觀察無常、無我,即得解脫。依這類的經文,可見叁者是相關而貫通的。叁印中的涅槃寂靜,即是解脫,也即是空。佛曾這樣說:「諸行空,常恒不變易法空,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爾」。一切有爲法的本性是空寂的,空寂的,所以是無常、無我,所以能實現涅槃。這從緣起的空義而開顯,所以經中常說「出世空(性)相應緣起」。緣起本是開顯空義的,觀察緣起,悟到他的必然理性,歸于空寂,這是佛陀宣說緣起的方法與目的。

  

  叁法印的真實性

  佛說叁法印,是從有情自身說,有情是無常、無我、空寂的。印度傳統的、新起的宗教,每以爲生死五蘊身中,或離五蘊身以外,有常住真我。佛以爲有情是緣起的有情,依緣起說,不能不是無常、無我的。無常即是變化不居,換言之,即是生而必滅的。一般人以環境的適意爲快樂,或以保持心境平和的不苦不樂爲安穩。依佛的慧觀,這也是苦的。此苦,不是憂愁等苦,是 [P157] 無常義。一切的快樂安穩都在不斷的變化;如意稱心,平安恬適,都不是一得永得而可以悠久的,是終歸于滅壞的。無論怎樣的安適,都向此目標前進。有生必有死,有壯必有老,有盛必有衰,因此給以「無常故苦」的判定。婆羅門所說的常我,是妙樂的。佛反對他,一切無不在變化無常過程中,那還有什麼究竟圓滿妙樂可說?所以說無常故苦。佛說苦就是無我,這因爲我是主宰義,對周圍的一切,能作得主,能自由支配,必如此才可以名爲我。但有情依蘊、界、處諸法而立,是變化無常的,無常即是苦的,苦即不自在,那還能說是我嗎?佛法說:正因爲有情倒執有我,所以起惑造業,流轉不息,我執即是流轉動亂的根源。如悟解無我,沒有了這動亂的因,即惑、業不起,當下能正覺諸法實相,一切即是寂靜涅槃。佛陀依有情而說此叁法印,如論到對有情存在的世間,這或是所依的五蘊,或是所住的器界,這一切也是無常的。世間確是無常的,但如說「無常故苦,苦故無我」,即有點不適合。如這枝粉筆,說它是無常,當然是對的;但說它是苦,是無我,那就欠當了。粉筆是無情的,根本不會有領受,即無所謂苦不苦 [P158] 。沒有苦不苦或自由不自由,也不會執著爲我。不是我,也不需要說無我,所以無常故苦,苦故無我,是依有情而說。如擴充叁法印而應用到一切,那就如大乘所說的「無常故(無我)空」了。空是無自性的意思,一切法的本性如此,從衆緣生而沒有自性,即沒有常住性、獨存性、實有性,一切是法法平等的空寂性,這空性,經中也稱爲法無我。此法無我的我,與有情執我的我略略不同。實在的、常住的、獨存的,這個我的定義是同的;但有情所執自我,即在此意義上,附入意志的自由性,這即不同。從實在、常在、獨存的意義說,有情是無我空的,諸法也是無我空的。本性空寂,也即是涅槃。這樣,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的叁法印,遍通一切,爲有情與世間的真理。

  

  叁法印的實踐性

  佛說叁法印,是非常善巧的,同一命題而作兩方面解說,既是事物的真相──普遍理性,也就是實踐的過程。這叁者的深義,本是同樣的,每一法印能開顯正覺的內容,即每一法印能離執證真。依無常門而悟入的,即無願解脫門;依無我而悟入的,即空解脫門;依涅槃寂滅而悟入的,即無相解脫 [P159] 門。由于有情的根性不同,所以或說此,或說彼,或說二印,或說叁印。如完備叁法印,依聲聞常道說,即先觀無常,由無常而觀無我,由無我而到涅槃,爲修行的次第過程。如經中常說:厭、離欲、解脫,這即是依叁法印修行的次第。觀諸行無常,即能厭患世間而求出離;能厭苦,即能通達無我,無我我所執,即離一切愛欲;離欲即離一切煩惱,所以能得涅槃解脫。這可見叁法印的教說,是將諸法的真相與修行的曆程,主觀與客觀,事實與價值,一切都綜合而統一了。這是佛陀唯一的希有教法!龍樹在『大智度論』裏說:無常爲空門,空爲無生門,這也是合于叁法印次第的,他所說的空,即是無我;無生即是涅槃的異名。

  

  第二節 叁法印與一法印

  從無我中貫徹一切

  本章的標題,是叁大理性的統一。叁者能不能統一?有的學者以爲叁法印中的諸行無常與涅槃寂靜,是相反的。因爲凡是無常的,即是有爲法,有爲法是生、住、異、滅的。涅槃是無爲法,無爲是不生、不滅的。生 [P160] 滅的與不生滅的,如何統一?因此古來某些學派,爲這二者的矛盾所困惱。看重無常,將涅槃看作無常以外的;重視涅槃常住的,又輕忽了無常。這樣,佛法的完整性,統一性,被破壞了。其實叁法印是綜貫相通的;能統一叁者的,即著重于叁法印中的諸法無我印。諸法,通于有爲與無爲,從有爲無爲同是無我性去理解,即能將常與無常統一起來。諸法的無我性,可從緣起法去說明。緣起法本通兩方面說:一、流轉的因果相生,即是無常;二、還滅的因果寂滅,即是涅槃。所以緣起能貫徹這兩端;緣起是無我性的,無我也即能貫通這兩端了。諸法的所以相生還滅,可以這樣的理解:一切法因緣和合,所以能生;因緣離散,所以一切法歸于滅。看起來,似乎有什麼實體在那裏生滅,其實並沒有實自性的生滅。如真是實有的,那也就用不著生了。如確乎是真實有,他也決不會滅。所以從一切法的相生還滅,理解他本來無自性空的,本來無我的。

  這叁印統一于空無我的思想,非常深徹,惟有佛的弟子,像舍利弗等才能完滿的通達。且拿佛『化迦旃延經』來說:迦旃延是佛弟子中「論議第一」的,佛 [P161] 爲他說中道法:世人依于二見,墮于有邊與無邊。佛說中道的緣起法,即不落二邊。一般人見到法生,就起有見;見到法滅,就起無見。如常人見一朵花,以爲實有此花體;等到花謝落,就以爲什麼都沒有了。小孩從母胎出生,以爲實有這個有情自體;等到死了,又以爲什麼都沒有了。世間常人總是如此實有實無的倒見。佛說緣起法,就不同了。見到法的生起,知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法的名、相、因、果都可以說有,因此而不起無見。見到法的滅去,知道是「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由此而不起有見。能離有無二見,就是安住于中道了。不解緣起本空,容易認爲佛法是詭辯,爲什麼常人會于生滅法起有無見,到了佛弟子,還是照樣的生滅,就不生有無見呢?不知道這因爲常人的心目中,總是認爲真實不空的,所以見生見滅,即落于有見無見。學佛的了達一切法本是空無我的,一切現象的有生有滅,佛法並不否認他,現象確是有因果、體用的,現起與還滅的。但沒有一些是實在的、常住的、獨存的,僅是如幻的生滅而已。能把握這一點,就不落有無,正處中道了。 [P162]

  無常與常的…

《佛法概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平凡的一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