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概論▪P21

  ..續本文上一頁警覺,所以說:「常自警策不放逸」(雜含卷四七‧一二五二經)。警覺一切可能對于自己不利的心情及環境,特別是順利安適中養成的惰性。能時時的警策自己,不敢放逸,即能不斷向上增進。經中對于一切善行的進修,認爲非精進與不放逸不可。這種心理因素,對于德行的進修,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道德的純潔

  對于佛、法、僧叁寶的「信」心,在德行中,有著重要的意義。佛法所說的信,與一般宗教的信仰,是多少不同的。信是什麼?「心淨爲性」,即內心的純潔,不預存一些主觀與私見,惟是一片純潔無疵的心情。有了這樣的淨心,這才對于覺者、真理、奉行真理的大衆,能虛心容受,從「信順」、「信忍」、「信求」到「證信」。信順,是對于叁寶純潔的同情,無私的清淨心,能領解事理,所以釋尊說:「我此甚深法,無信雲何解」(智論卷一引經)?世間的事理,如預存主見,缺乏同情,還難于恰當的理解對方,何況乎甚深的佛法?學佛法,要有淨信的基礎,即是這樣的純潔的同情,並非盲目的信仰。依此而 [P182] 進求深刻的理解,得到明確的正見,即名信忍,也名信可。由于見得真,信得切,發起實現這目標的追求,即名信求。等到體證真理,證實了所信的不虛,達到自信不疑的境界,即名證信──也名證淨。證信是淨心與正智的合一:信如鏡的明淨,智如鏡的照物。佛弟子對于佛法的不斷的努力,一貫的本于純潔無疵的淨信。這樣的信心現前,能使內心的一切歸于清淨,所以譬喻爲「如水清珠,自淨淨他」。這樣的純潔心情,爲修學正法的根基,一切德行依此而發展,所以說:「信爲道源功德母」。以此爲善的,可見佛法的德行,對于真理是怎樣的尊重!德行的心理因素,此外還有,但以上面所說的八法爲最要。

  

  第二節 德行的實施原則

  從平常到深刻與廣大

  德行不但是內心的,是見于事實的。引發人類的德行本能,使他實現出來,才成爲善的行爲。從全體佛法去理解,佛法的德行,以人生的和諧、福樂、清淨爲理想,爲標准。生存是最基本的,如離開這一根本事實 [P183] ,一切皆無從說起。但人類不只需要生存,更需要和諧的、福樂的、清淨的生存。如充滿私欲、倒見、欺淩、壓迫、侵奪──雜染而不清淨的生存,即無生的幸福,彼此也難于和諧,即違反人類互依共存的要求。人世間無論怎樣的充滿矛盾、苦痛、罪惡,無論和諧福樂清淨的怎樣難于實現,但這到底是契于理而順于情的人生終極的理想,到底是人類生活中的部分事實。人生德行的自覺,有意無意的以此和樂清淨的人生爲理想,以身心行爲而契合這一標准的爲善行;從自他關系中,不斷努力而使他增進。

  然而,自他的和樂清淨,應該從無限時空的觀點去眺望,這比一般所見的要擴大得多。世間的有情,如人、如畜,更低級的,或更高級的,有情是無限的衆多。有情依住的器世間,也不但是渺小的地球;像地球那樣的,更大更小,空間是無限的廣大。有情從無始以來,在死死生生的不斷相續中,時間是那樣的悠久。有情與世間的一切有情,從過去到現在,都有過相依共存的關系;現在如此,將來也還要相依共存的。所以實現和樂清淨的人生理想──道德准繩,不僅是這 [P184] 一世間,這一時代的人類。不過佛出人間,爲人類說人法,還是依這人類爲本,再延續于無限的時間,擴展到無限的空間,織成自他間展轉相依,展轉差別的網絡。

  自他生存的和樂清淨,不能單著眼于外表的事行。內心會策導我們趨向于合理的行爲,或誤趨于不合理的行爲,所以內心的是否清淨,是否出于善意,對于自他的和樂清淨,有著深切的關系。那麼,人類的德行,應內向的深刻到內心的淨化,使道德的心能增進擴展而完成。淨化自心的「定慧熏修」,「離惑證真」,達到法的現覺,即德行的深化。由于自心淨化,能從自他關系中得解脫自在,更能實現和樂清淨的人生理想于世間。所以說:「心淨則衆生(有情)淨」。佛法的德行,不但爲自他相處,更應從自心而擴大到器世間的淨化,使一切在優美而有秩序的共存中,充滿生意的和諧。所以說:「心淨則國土淨」。佛法的德行,是以自他爲本而內淨自心,外淨器界,即是從一般的德行,深化廣化而進展到完善的層次。大體的說:人天的德行是一般的;聲聞的德行,進展到深刻的淨化 [P185] 自心;菩薩的德行,更擴大到國土的嚴淨。

  

  德行深化的真義

  佛法的德行,不但是深化的。但否定世間而傾向于超脫的深化,確是佛法德行的核心。考釋尊的教法,世間是「危脆敗壞」的別名(雜含卷九‧二叁一經);有情是迷情爲本的蘊聚,生死死生的流轉者;世間是無常苦無我不淨的;學者應該「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于舍」(雜含卷二七‧七二六經)。確認世間的無常苦迫,勤修戒定慧,即對于現實的要求超脫。現實的超脫,決不是常人所誤解的悲觀、厭世、否定人生。依一般說:人生是無常的,也是相續的;是苦,而色等也有樂(雜含卷叁‧八一經);是不淨,也是有淨相的;是無我,也有相對的假我。依人事論人事,佛法決不否定人生,反而肯定人生,以人生的合樂爲道德標准,確定行爲的價值,使人類努力于止惡行善。至于深化的德行,從無常苦迫的世間觀,修戒定慧,傾向于無生解脫,這是另有他的深意。如『雜含』(卷一七‧四七叁經)說:「我以一切行無常故,一切諸行變易法故,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又(四七四經)說:「以諸行漸次寂滅故說,以 [P186] 諸行漸次止息故說,一切諸受悉皆是苦」。這是比對于寂滅,而觀察無限生死的流轉,即不能不如此說。生而又死,死而又生。一切苦痛的領受,不消說是苦的;即使是福樂、定樂,也霎眼過去,在不知不覺的無常中幻滅。有情即生死流轉的存在,終久在忽苦忽樂的,忽進忽退的生死圈中。這樣的生死,包含從生到死,從死到生,無限生死中的一切活動,一切遭遇。這不徹底、不究竟、不自由的生死,實在是「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的總和。如不給予徹底解放,什麼總是歸于徒勞。深化的德行,即解脫生死的實踐,並非專重「臨終一著」,專門講鬼講死了事。解脫生死的德行,即徹底解脫這迷情爲本、自我中心的生活,使成爲正覺的生活。因爲現實一般的是生死,所以稱超脫了的正覺爲無生。現實一般的是世間,所以稱超脫了的爲出世。無生與出世等,即是淨化這現實一般的正覺。無生與出世,即在這生死與世間中去實現。這例如革命,認定了舊政權的自私── 家天下的本質,非徹底推翻,不能實現共和的新國家,這才起來革命,推翻統治層。但革命不就是破壞,同時要建立新的政權,改造社會,促進社會的自由與繁 [P187] 榮。佛法深化的德行,似乎重于否定,也恰好如此。這是徹底的自我革命,洗盡私欲倒見,才能從自我──我、我家、我族、我國等本位中解放出來,轉移爲人類──有情、法界本位的。從有漏到無漏,從世間到出世,從凡情到聖覺。這深化的德行,從一般的人生德行而進修到深入無生,又從無生出世的立場,而廣行自他共利的大行。深化的德行,好象否定現實一般的人生,實即是充實了完成了人生。 [P189]

  

  第十五章 佛法的信徒

  第一節 信徒必備的條件

  歸依叁寶

  佛法的中道行,不論淺深,必以歸戒爲根基。歸依、受戒,這才成爲佛法的信徒──佛弟子。從此投身于佛法,直接間接的開始一種回邪向正、回迷向悟的,革新向上的行程。

  釋尊開始教化時,即教人歸依叁寶,歸依,有依托救濟的意思。如人落在水中,發見救生艇,即投托該船而得到救濟。歸依叁寶,即在生死大海中的有情,信受佛法僧叁寶,依止叁寶而得到度脫。歸依的心情是內在的,但要有形式的歸依,所以學者必自誓說:「我從今日,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雜含卷一‧ 叁0經)。佛是佛法的創覺者,即創立佛教的領導者;法是所行證的常道;僧是如實奉行佛法的大衆。如通俗的說,佛即是領袖,法即是主義,僧即是集團。歸 [P190] 依于叁寶,即立願參加這覺濟人類的宗教運動,或作一般的在家衆,或作特殊的出家衆,以堅定的信仰來接受、來服從、來擁護,從事佛法的實行與教化。經上說:佛如醫師,法如方藥,僧伽如看病者──看護。爲了解脫世間的老病死病,貪瞋癡病,非歸依叁寶不可。歸依叁寶,即確定我們的信仰對象,從世間的一般宗教中,特別專宗佛法,否定一切神教,認爲唯有佛法才能解脫自己,才能救拔有情。所以歸依文說:「歸依佛,永不歸依天魔外道」等。歸依是純一的,不能與一般混雜的。回邪向正、回迷向悟的歸依,決非無可無不可的,像天佛同化,或叁教同源論者所說的那樣。

  歸依叁寶,不能離卻住持叁寶,但從歸依的心情說,應把握歸依叁寶的深義。歸依本是一般宗教所共同的,佛法卻自有獨到處。叁寶的根本是法,佛與僧是法的創覺者與奉行者,對于佛弟子是模範,是師友,是佛弟子景仰的對象。修學佛法,即爲了要實現這樣的正覺解脫。所以歸依佛與僧,是希賢希聖的憧憬,與歸依上帝、梵天不同,也與歸依神的使者不同。因爲歸依佛與僧,不是想「因信 [P191] 得救」,只是想從善知識的教導中,增進自己的福德智慧,使自己依人生正道而向上,向解脫。論到法,法是宇宙人生的真理,道德的規律,是佛弟子的理想界,也是能切實體現的境地,爲佛弟子究竟的歸宿。初學者歸依叁寶,雖依賴外在的叁寶,引導自己,安慰自己,但如到達真──法的體悟,做到了佛與僧那樣的正覺,就會明白:法是遍一切而徹內徹外的緣起性,本無內外差別而無所不在的。…

《佛法概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平凡的一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