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概論▪P28

  ..續本文上一頁官、大臣、航海者、語言學者、教育家、數學家、工程師、商人、醫師、藝術家、宗教師等,這些都是出發于大願大智大悲,依自己所作的事業,引發一般人來學菩薩行。爲他利他的一切,是善的德行,也必然增進自己,利益自己的。利他自利,在菩薩行中得到統一。

  

  第二節 從利他行中去成佛

  叁心

  菩薩行是非常深廣的,這只能略舉大要,可從『般若經』的依止叁心而行六度萬行來說。叁心,是「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爲上首,無所得爲方便」。一、無所得爲方便,是菩薩行的善巧──技巧。一般的行爲,處處爲自我的私欲所累,弄得處處是荊棘葛藤,自己不得自在,利他也不外自私。這惟有體悟空無所得,才能解脫自由。聲聞雖體悟不取一切法相的空慧,由于偏于空寂,所以自以爲一切究竟,不再努力于自利利他的進修。這樣,無所得又成爲障礙了。菩薩的空慧,雖是法增上的理智,但從一切緣起有中悟解得來,而且是悲願── [P248] 上求佛道,下化有情所助成的,所以能無所爲而爲,成爲自利利他的大方便。二、一切智智相應作意,是菩薩行的志向。一切智智即佛的無上覺。心與佛的大覺相應,淺顯的說,這是以悲智圓成的大覺大解脫爲目標,立定志向而念念不忘的趨求,要求自己也這樣的大覺,這是自增上的意志。一般的意欲,以自我爲中心而無限的渴求。聲聞行以無貪得心解脫,偏于自得自足。菩薩的發菩提心,是悲智融和淨化了的意志。有這大願欲,即是爲大覺而勇于趨求的菩薩。叁、大悲爲上首,菩薩行的方便、志趣,都以大悲爲上首的。大悲是菩薩行的動機,是世間增上的情感。爲了救濟一切,非以無所得爲方便,一切智智爲目標不可。「菩薩但從大悲生,不從余善生」。「未能自度先度他,菩薩于此初發心」。這是菩薩行的心髓,以慈悲爲本,從利他中完成自利──其實是自利與利他的互相促進,進展到自利利他的究竟圓成。

  

  依叁心修六度

  依上面所說的叁心,才能修菩薩的六度。但這是說,菩薩的一切德行,不能離去這偉大目標,純正動機,適當技巧,不是說叁者圓滿了再來 [P249] 修學。六度是菩薩行的大綱,如『增壹阿含經序品』說:「菩薩發意趣大乘,如來說此種種別,人尊說六度無極,布施、持戒、忍、精進,禅、智慧力如月初,逮度無極觀諸法」。現在略敘他的特點:一、施:菩薩布施,初發心時,即將一切舍與有情。不僅是財物,就是自己的身體,知能,也否定爲私有的,奉獻于一切,因爲這是依于父母師長等而來。即以財物來說,再不看作自己的。一切屬于一切,自己僅是暫時的管理人。從世間緣成,世間共有的立場,爲法爲人而使用這些。就是修行的功德,也是由于佛菩薩的教導,由于有情的助成,也不能執爲自己私有的。願將此一切歸于──回向有情,等一切有情成佛,自己再成佛。「有一衆生未成佛,終不于此取泥洹」。這樣的一切施,即菩薩「淨施」。二、戒,爲自他和樂善生而不得殺、盜、淫、妄,菩薩是更徹底的。聲聞適應印度複位的天行──重于離欲淨心,所以以淫、盜、殺、妄爲次第,嚴格的禁止男女情欲。菩薩從「本來清淨」、「本來不生」的悟解,又從淨化自心而回複到自他的和樂,又以不得殺、盜、淫、妄爲次第。對于一切有情的悲濟,雖不爲局限于人類 [P250] 的學者所諒解,但擴展慈悲不忍的同情到一切,顯出了對于善生的無限尊重。從大智的契合真理,大悲的隨順世間來說,戒律決非消極的「不」、「不」可以了事;必需慈悲方便的能殺,能盜,能淫,能妄,才能完滿的實現。如有人殘害人類──有情,有情因此遭受難堪的苦迫。如不殺這惡人,有情會遭受更大的慘運;惡人將造成更大的罪惡,未來會受更大的痛苦。那末甯可殺這惡人,甯可自己墮地獄,不能讓他作惡而自害害他。這樣,應以慈悲心殺這惡人,這不是殺少數救多數,是普救一切,特別是對于作惡者的憐愍。因爲憐愍他,所以要殺他。但願他不作惡業,不墮地獄,即使自己因此落地獄,也毫不猶豫。對于殺害這個人,是道德的,是更高的德行,是自願犧牲的無限慈悲。同樣的,無論是國王、宰官、平民,如有非法的掠取財物,那不妨「廢其所主」,取消這王臣及聚落主的權位,從巧取、豪奪、侵占、偷竊者手中奪回來,歸還被奪者,這當然需要方便 ──技巧。推翻他,從他手中索回,對于這個人或少數人也是善行。如讓他受用非法得來的財物,即會加深他的罪惡;奪他,即是拯救他。菩薩的心中,是沒有 [P251] 疾惡如仇的,應該是悲憫惡人過于善人。但這不是姑息縱惡,要以「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精神,起來殺他奪他。對于合理的少數或個人──多數是更應該的,爲了救護他,不使他受非法的殺害、掠奪、奸淫、欺诳,如非妄語不可時,即不妨妄語。對于異性的戀合,如可以因此而引他入正途,使他離惡向善,出家者,也不妨舍戒還俗,以悲憫心而與他好合。總之,不得殺、盜、淫、妄,爲佛法極嚴格的戒條,甚至說:一念盜心即犯盜戒,一念淫心即犯淫戒,謹嚴到起心動念處。然而爲了慈悲的救護,菩薩可以不問所受的戒而殺、盜、淫、妄。這樣的犯戒,是合理的持戒,是究竟的持戒,所以說:「有犯戒成屍羅波羅蜜,謂菩薩教化衆生,不自觀戒」。叁、忍:施能攝受大衆,戒能和樂大衆,但有情間的隔礙,誤會嫉害,是免不了的。菩薩爲了貫徹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志願,必須堅定的忍耐,經得起一切的迫害苦難;即使是犧牲生命,也不能違背菩薩行。難行能行,難忍能忍,這才能完成菩薩的德行,否則,施與戒的努力,會功敗垂成。四、進:這已略有說到。菩薩行的精進,是無限的,廣大的精進,修學不厭, [P252] 教化不倦的。發心修學,救濟有情,莊嚴國土,這一切都是爲了一切的一切,不是聲聞那樣的爲了有限目標,急求自了而努力。菩薩是任重致遠的,如休舍優婆夷那樣,但知努力于菩薩行的進修,問什麼成不成佛。五、禅:這是自心調伏的靜定,不一定是靜坐,坐不過是初學的方便。菩薩禅要與悲智相應,從一切處去實踐,做到動定靜也定,如維摩诘所說的那樣。『中阿含』『龍象經』也說:「內心至善定,龍(喻佛)行止俱定,坐定臥亦定,龍一切時定」。又如彌勒菩薩那樣的「不修禅定,不斷煩惱」,可作初學菩薩行的模範。因爲如悲心不足,功德不足,急急的修定,不是落于外道「味定」,就落入聲聞「證實際」的窠臼。禅定是六度的一度,但應先從悲智中努力。六、慧:從勝義慧的悟入緣起性空說,這是與聲聞一致的。不過菩薩應先廣觀一切法空,再集中于離我我所見。同時,不但是勝義慧,也重于世俗智,所以說:「菩薩求法,當于五明處求」。五明中,「聲明」是文字、音韻學等;「因明」是論理學,認識論;「醫方明」是醫藥,衛生學等;「工巧明」是理論科學,實用科學;「內明」才是佛法。如不能 [P253] 這樣,怎能教化有情?菩薩的自利利他行,一切都攝在這六度中。

  

  依六度圓滿叁心

  菩薩的修行六度,出發于叁心,歸結于叁心,又進修于叁心的推移過程中。試約菩薩行的曆程來解說:一、立菩提願,動大悲心,得性空見──無所得,這即是無貪、無瞋、無癡叁善根的擴展。起初,以大悲心、真空見來確立大徹悟,大解脫的大菩提願,即是發菩提心──這等于八正道的從正見而正志。不過八正道重于解脫,不談慈悲。二、本著叁心和合的菩提願,從自他和樂本位,修施、戒、忍、精進,也略學禅、慧,作種種利他事業;這等于八正道的從正志到正精進,即是修大悲行。叁、這樣的本著叁心而精進修行,等到悲心悲事的資糧充足,這才轉向自心淨化,修定發慧;這等于八正道的從正精進到正定。由利他而自利,證無所得的空寂理,這是般若的實證。四、接著,本著實證慧導攝的叁心,廣修六度,再從自他和樂本位,「成熟有情,莊嚴國土」,即是以自利成利他的大悲行──略近聲聞自證以上的隨緣教化。末了,自利圓滿,利他圓滿,圓成究竟的大菩提。這佛陀的大菩提,即無貪、無瞋、無癡叁善根的 [P254] 圓成;也是依法、依世間、依自的德行的完成。成佛,即是擴展人生,淨化人生,圓滿究竟的德行,這名爲即人成佛。

  菩薩不從自私的私欲出發,從衆緣共成的有情界──全體而發心修行。對于依法、依自、依世間的,無貪、無瞋、無癡的德行,確能完滿開展而到達完成。然從菩薩的入世濟生說,我們的世間,由于菩薩僧的從來沒有建立,始終受著聲聞僧的限製,形成與世隔離。所以菩薩的理想世界──淨土,還不能在這個世間出現。有合理的世界,更能修菩薩行,開展增進德性而成佛;如在和樂的僧團中,比丘們更容易解脫一樣。所以如確爲大乘根性的菩薩衆,應該多多爲彌勒世界的到來而發心! [P255]

  

  第二十章 正覺與解脫

  第一節 聲聞的解脫

  次第證果

  賢愚萬別的佛弟子,經善知識的教誨,僧團的陶練,如依法修行,誰也能得正覺的解脫。正覺──叁菩提與解脫,是佛與聲聞弟子所共同的,不過聲聞衆重于解脫,佛陀重于正覺吧了。在家出家的聲聞衆,爲了無限生死的苦迫,覺了生死的根源是無明、貪愛,依中道行去修持,即能向于正覺,到達生死解脫。這必需堅毅懇到的精進,經非常努力,才能豁然大悟,超凡成聖,轉迷情的生活爲正覺的生活。學者的進修實證,略分四級:一、須陀洹──預流果,這是內心初得從來未有的體驗「知法入法」。雖沒有究竟,但生死已可說解脫了。那時,斷了生死根本,徹見寂滅法性,如說:「于此法(滅),如實正慧等見,叁結盡斷知,謂身見、戒取、疑,是名須陀洹果。不墮惡道,必定正趣叁菩提, [P256] 七有天人往生,然後究竟苦邊」(…

《佛法概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平凡的一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