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色爲真常我的我,即神教徒所擬想的生命自體,爲生死流轉中的主體,即一般所擬想的靈。當時,有一分斷見的順世論者,雖在有意無意中,爲實在的自我見所奴使,一切以自我爲中心而企圖主宰一切。但他們以爲我即是身,身體爲無常的,可壞的,所以我也就一死完事,無所謂後世。此叁見,在現實生活中,于有情自體而真覺爲有我,並無差別;不過推論此我與身的關系如何,見地多少不同而已。以有情爲本的佛法,即適應此一思想潮流而出世者。釋尊的正觀,即于蘊、處、界作深切的觀察,否定這些異見,樹立無我的有情論;淨化情本的有情,使成爲智本的覺者。
無常相續的有情論
釋尊的教說,根本反對二元的立場。有情即身心和合的假名,決無離身心的我或命者。如『雜含』(卷叁‧六叁經)說:「若沙門婆羅 [P67] 門計有我,一切皆于此五受陰(五取蘊)計有我」。又(卷一叁‧叁0六經)說:「眼、色(意法等例)緣生眼識,叁事和合觸,觸俱生受、想、思。此四,無色陰;眼、色(陰),此等法名爲人」。又如說:「士夫六界」。這可見有情或我,即依五蘊、六處、六界而成立,沒有離蘊、界、處的實我。釋尊于叁處觀察,不但離蘊、處、界的我不可得,如婆羅門教的真我說,也評爲倒想的産物。他們以爲色即是我,以及識即是我,而我是常住妙樂的。釋尊卻說:「色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雜含卷一‧九經)。又說:「緣眼、色生眼識,叁事和合觸,觸俱生受、想、思。此等諸法非我非常」(雜含卷一一‧二七叁經)。又說:「地(等六)界,彼一切非我有,我非彼有,亦非神也。如是慧觀,知其如真」(中含分別六界經)。于有情作蘊、界、處的正觀時,確認爲一切是無常的、苦的。非常住、非妙樂,婆羅門教的真我,即根本的否定了。佛法否定此神秘我的一元論,及超物質我的二元論,即以有情爲身心的和合相續者。但又不落于順世者的斷見,從念念無常的相續中, [P68] 展轉相依的沒有獨存自體中,無我無我所,而肯定有情爲假名的存在。不離蘊、處、界,不即蘊、處、界,成立生死的系縛與解脫,所以說:「雖空亦不斷,雖有亦不常,業果報不失,是名佛所說」(中論觀業品)。有情爲假名的,沒有絕對的不變性,獨存性──勝義無我;有相對的安定性,個體性──世俗假我,爲佛觀蘊、處、界的精義。 [P69]
第五章 有情的延續與新生
第一節 有情的延續
一切有情皆依食住
對有情的觀察,不能單是橫的分析,他是生生不息地在時間長流中生活著的,所以更應作豎的觀察。像一盞燈,能按時不斷的加油和燈芯,他將繼續不斷的播放光明,成爲一盞常明燈,否則就會息滅。有情是蘊、處、界和合的生命流,不是這一期死了就結束,在因緣和會時,他將無限止的延續下去。他的無限延續,也需要加油──因緣的資養。因此,由于因緣的離散,即開顯寂然無生的法門。
有情的延續,如燈一樣,必須不斷地加進新的動力。這是什麼呢?約一期生命說,即是「四食」。如『雜含』(卷一五‧叁七一經)說:「有四食資益衆生,令得住世攝受長養。何等爲四?謂一、粗抟食,二細觸食,叁意思食,四、識 [P70] 食」。食是資益增長的意思,等于平常說的營養,能使有情維持延長其生命,而且擴展長大。凡有資益增長作用的,都可稱爲食。所以『阿含經』中所說的食,並不限于四者,與因緣的含義相近。不過佛約資益有情作用最強盛的,特別的總括爲四食,爲後代一般論師所稱引。佛曾說十句法,第一句即「一切有情皆依食住」。這是說,一切有情延續維持其生命,都要依賴于食。此一論題,有針對外道的重要意義。當時的苦行者,要求生死的解脫,而沒有適當的方法,僅能一味的刻苦自己,甚至一天食一麻一麥,或但服水,或專食氣,苦苦的支持生命,以求得解脫物欲的拘累,而達心靈的自由。釋尊在苦行時,也曾精苦到如此,等到覺悟了苦行的徒然,于是受牧女乳糜的供養,資養身心,才能于菩提樹下完成正覺的解脫。苦行者譏嫌釋尊的受食乳糜,懷疑釋尊的正覺,所以特地說此一切有情依食而住的四食。這不但肯定了飲食的重要性,而且指出了生死延續的動力何在,怎樣才能完成解脫。
四食
一、麤搏食:應譯爲段食,即日常茶飯等飲食。所食的,是物質的食 [P71] 料,可分爲多少餐次段落的,所以叫段食。要能資益增長于身心,才合于食的定義。所以服食毒品等,不能資益而反損害身心,佛法中即不稱爲食。有情一期生存的延續,必要有段食,特別是這欲界的人間。沒有這,雖有別的資益──食,也難于生存。如入定過久,由于缺乏段食,出定時即不能支持而死亡,這可見段食對于人類的重要。以定慧的修持來說,如營養不足,身心過于衰弱,定慧也不能成就。苦行者不知適宜的段食,對于生存及修養的重要性,所以會驚奇釋尊的受食而得到正覺。要知道,段食不但直接的資益營養了肉體,有健康的肉體,能發生健康的精神,所以也間接資益了精神。
二、觸食:觸是六根發六識,認識六塵境界的觸。根、境、識叁者和合時所起合意的感覺,叫可意觸;生起不合己意的感覺,叫不可意觸。從此可意、不可意觸,起樂受、苦受等。這裏的觸食,主要爲可意觸,合意觸生起喜樂受,即能資益生命力,使身心健康,故觸食也是維持有情延續的重要因素。「人逢喜事精神爽」,有些難治的疾病,每因環境適宜,心境舒暢而得到痊愈。反之,失意、 [P72] 憂愁,或受意外的打擊,即會憔悴生病,甚至死亡。近代的衛生學也說:樂觀的心情,是身體健康不可缺的條件。又如修定的人,得到定中的喜樂內觸,出定後身心輕安,雖飲食減少,睡眠減少,而身心還是一樣的健康。又如按摩,可以促進身體的健康,也是觸食的作用。『中含』『伽彌尼經』說:「身粗色四大之種,從父母生;衣食長養,坐臥、按摩、澡浴、強忍……」。這坐臥、按摩、澡浴、強忍等,說明了觸對于有情資養的功用。即使是不可意觸,如運動的感受疲勞等,也可以爲食的。所以『雜含』(卷一五‧叁七叁)說:「觸食斷知者,叁受則斷」。
叁、意思食:意思是意欲思願,即思心所相應的意欲。意思願欲,于有情的延續,有強大的作用。心理學者說:一個人假使不再有絲毫的希望,此人決無法生活下去。有希望,這才資益身心,使他振作起來,維持下去。像臨死的人,每爲了昐望親人的到來,又延續了一些時間的生命,所以意思也成爲有情的食。
四、識食:識指「有取識」,即執取身心的,與染愛相應的識。識有維持生 [P73] 命延續,幫助身心發展的力量。「識緣名色」,爲佛法中重要的教義,如『長含』『大緣方便經』所說。經中佛對阿難說;人在最初托胎的時候,有「有取識」。父母和合時,有取識即攝赤白二渧,成爲有機體的生命而展開。「若識不入母胎者,有名色否?答曰:無也」。「名色」,指有情的身心自體。這個自體,由于識的執取資益,才在胎中漸次增長起來,而出胎,而長大成人。所以經說:「若識出胎,嬰孩壞敗,名色得增長否?答曰:無也」。此識的執取,直到死亡的前剎那,還不能暫離。假使一旦停止其執取的作用,一期生命即宣告結束,肉體即成爲死屍。所以佛說:「阿難!我以是緣,知名色由識,緣識有名色」。有取識對于有情資益延續的力用,是何等的重要! 四食,是佛陀深細觀察而揭示的,都是人世間明白的事實。四食不但有關于現在一期生命的延續,即未來生命的延續,也有賴于意思食與識食來再創。如人類,總是希望生存,願意長此延續下去。這種思願的希欲,雖或是極微細的,下意識的,不必經常顯著表現的,但實在是非常的堅強熱烈。到臨死,生命無法維 [P74] 持時,還希圖存在,希圖未來的存在。一切宗教的來生說,永生天國說,都是依著這種人類的共欲──「後有愛」而成立的。有情的生死相續,即依此愛相應的思願所再創,所以說:「五受陰是本行所作,本所思願」(雜含卷一0‧二六0經)。同時,有取識即與取相應的識,在沒有離欲前,他是不會停止執取的。舍棄了這一身心,立刻又重新執取另一身心,這即是入胎識的執取赤白二渧爲自體。如狝猴的跳樹,放了這一枝,馬上抓住另一枝。此有取識的執持,是「攬他爲己」的,即愛著此自體,融攝此自體,以此爲自,成爲身心統一而靈活的個體。對于有情身心的和合相續,起著特殊的作用。現代的學說,于維持一期生命的條件,前叁食都已說到,但對于意思食的資益未來,識食的執取,還少能說明。
人類的生存欲──思食,以個體生存爲中心。深刻而永久的生存欲,即「後有愛」。又要求擴大永續的生存,即種族繁衍的思願。小自家庭,大至國族,人都希望自家自族的繁衍永續;不但人類,即小至蝼蟻,也還是如此。這種族生存的延續欲,表現于有情與有情間的展轉關系中。佛法以人類爲本,但並不專限于 [P75] 人類的說明,普遍到一切有情。低級的有情,有些是不必有父母子女同在的關系,所以雖有種族延續的事實,而都由本能的繁殖,常缺乏明確的種族意識。人類可不然,幼弱時期很長,須賴家庭父母的撫養;生存的需要複雜,須賴同族類的保護與互助,所以種族延續的意欲,也特別強烈。這延續種族生命的動力,即攝于意思食。
第二節 有情的出生
四生
有情是生死死生,生生不已的。一旦「本有」的生命結束,即轉爲另一新生命──「後有」的創生。從一切有情新生長育的形態去分別起來,可分爲四類,即胎…
《佛法概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