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悟智慧進入涅槃境界的叁十七種修行方法”與“力行十種善業”,自然能夠創造淨土成就之根本條件。除此以外,強調大衆每一個人都可以長久地修持與修行利益的現世(當下現在這一世)直接功效,也是十分重要的,誠如林安教授所言,在今日複雜而多樣的文化社會宗教背景下,要如何達成人間淨土呢?前面已指出能夠契合大衆的修持方法必須具有普遍性(任何人皆可采納)、連續性(任何時候皆可修習)、直接性(此也就有具體的效果,而佛陀當年所教導的正法,便合乎這些要求)。
從普遍性的立場則人人可以修習,從連續性的立場則保有長久的實踐,從直接性的效果可以鼓勵與達到最佳的人間佛教弘化的功能。
(叁)“人間佛教”淨化人心的教育工程
既然被稱爲“人間佛教”,就理應深入人間的現場,參與現實人間的每一個角落,展現“人間佛教”的教育特質。此外,透過淨化社會人心的教育工程,積極參與社會關懷的行動,更是21世紀教育可能發展的重點,關于此點,楊曾文教授指出中國佛教以大乘佛教思想爲主體,應積極淨化人心與社會:
中國佛教是以大乘佛教爲主體的,如果把傳統的五戒、十善和六度、四無量、四攝等與中國傳統的道德倫理觀念、行爲規範互相會通,完全可以把它們運用到現代社會,爲淨化人心、建設精神文明做出重大貢獻。由心淨而行爲淨,行爲淨則導致環境淨。提倡清淨自心,應從自己做起,從佛教教團做起,由此而帶動一般信徒,並影響周圍社會。個人心淨,淨一點;帶動家庭淨,淨一角;社會淨,淨一片……如此下去,豈不是“人間淨土”的建設?當然,佛教界不是獨自從事淨化人心、淨化社會的,而是與社會各界各個方面的力量協作進行的。然而,佛教界在這當中是可以起到獨特的作用。
從佛教的五戒、十善與六度思想會通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與行爲規範,從自心的淨化開始爲中心,淨化自己的家庭、社區、團體乃至社會的各個角落,人人如此,自然能創建“人間佛教”的“人間淨土”。然而,在“人間佛教”深入人間現場的同時,亦要防止“人間佛教”世俗化而失去佛教的本質與功能,誠如李向平先生指出“人間佛教”世俗化的進程,應注意基本正當性的理論根據。 如以“人間佛教”思潮作爲傳統佛教的世俗之進程,對之加以分析,則不難發現,這一思潮缺失其應有的社會過程作爲支撐,實際上,宗教的世俗化及其過程,並不局限于宗教體系的社會形式的位移,更重要的基本含義,側重在此世的社會生活不再以宗教的意義理念作爲其正當性的根據,世俗的或社會生活知識從此獲得了自己的正當性以及公民身份的非宗教性,社會的存在形式,也不再以宗教組織的樣式作爲基礎。
人間佛教的世俗化並非庸俗化,主要的思想內涵與根本原則還是“人間佛教”。因此,在“人間佛教”深入社會的同時,重視基本的涵義和倫理的正當性根據是十分重要的。
(四)人間佛教應與社會教育互動
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後,經過魏晉南北朝漢澤佛典與格義佛教的發展,逐漸形成隋唐佛教宗派的林立,領導一代學術的風騷。自宋明以後,禅宗獨盛,直到清末民初,西學東漸,受到西方教育體製的影響,方有專業學院的建立,如楊仁山(1837-1911)于1866年創辦的“金陵刻經處”與1907年創辦的癨洹精舍。歐陽竟無(1887-1943)于1922年創辦的“支那內學院”,其他如1914年創辦于上海的華嚴大學,1918入創辦于浙江甯波的觀宗學社,太虛大師于1922年創辦于武昌的武昌佛學院,1925年創辦于福建廈門的閩南佛學院,1932年創立于四川重慶的漢藏教理院。可惜以上各佛學研究機構或佛學院,受到戰亂或其他因素,辦學時間多半不長,最根本的原因還是20世紀前半期的佛學院所未能納入正式的教育體製。
(五)人間佛教應對全人類進行全方位關懷
“人間佛教”的理念固然崇高,可是落實到現實生活中,必須考慮到許多相關的層面,方能長久有效地推行。要使人間佛教在21世紀能與全球教育的體系相融合,必須先了解佛教教育的本質與現行教育的體製與操作模式,然後從中尋求溝通管道、融和的途徑和具體實踐的方法。其中與現行教育製度及相關課程的配合,特別是高等教育的部分,一則可以提升人間佛教的學術層次,二則可以培養高級的佛學研究人才,叁則可以由體製化教育保障製度的長遠實行與動作的經濟問題,四則可以擴大影響的層面而成爲理論創作诠釋的中心。
結 語
“人間佛教”于21世紀的弘揚,必須深入人間社會,更須與教育體系與思潮相融合,以提高“人間佛教”的學術價值,並由此彰顯“人間佛教”的現世意義。
推動“人間佛教”應該積極製定出可行性綱領與進行步驟,以確實有效的實踐融入社會淨化的工程。面對數字化、科技化與經濟主導時勢風潮的21世紀,“人間佛教”的弘揚,應將重心置于教育的主題上,透過佛教本身的提升,積極與數字化、科技化的思潮互動,並且將佛法契于時代社會的變化,又契于佛法的原則而做出新時代的诠釋。同時,扣緊教育融合的前提,推進新世紀僧伽教育,將深入社會、提高學術研究、配合數位科技發展、環境保護等議題,都融入21世紀教育的主流思潮,由此展現“人間佛教”的光輝,以利樂有情的衆生,以呈現莊嚴的淨土。
“人間佛教”與“人間淨土”的建設來自于大乘佛教的菩薩心與菩薩行,在人間現實的生活現場中,發心學佛,從自我身心的淨化開始,擴及家庭、學校、團體與社會。同時,秉持佛法的根本原則,順應時代的思潮,深入社會的關懷。將個人到組織團體的集體力量整合,從21世紀教育的中心出發,普及到全球的每一個角落,將“人間佛教”理事圓融的開展,自然能夠創建人間莊嚴的淨土。
1方立天:《人生理想境界的追求——中國佛教淨土思潮的演變歸趣》,載《人間淨土與現代社會——第叁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論文集》,1998年12月。
2《成唯識論》卷10,《大乘義章》卷19,《觀無量壽經疏》與《維摩經略疏》卷1,楊曾文:《人間淨土思想與不二法門》,載《人間淨土與現代社會——第叁屆中華佛學會議論文集》。
3 楊曾文:《人間淨土思想與不二法門》,載《人間淨土與現代社會——第叁屆中華佛學會議論文集》
4《太虛大師全書》第417冊。
5 李明友:《太虛論人間淨土的建設》,載《中華文化論壇》2000年第3期。
6《海潮音》第104期。
7 《維摩诘所說經》卷上,《大正藏》卷14。
8 同上。
9 林崇安:《人間淨土的達成》,《人間淨土與現代社會——第叁屆中華佛學會議論文集》1998年12月。
10 楊曾文:《人間淨土思想與不二法門》,載《人間淨土與現代社會——第叁屆中華佛學會議論文集》。
11 李向平:《21世紀中國佛學的走向——兼論人間佛教現代性問題》,載《世界宗教研究》2002年第3期。
《“人間佛教”與21世紀教育融合的意義(海覺法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