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悟智慧进入涅槃境界的三十七种修行方法”与“力行十种善业”,自然能够创造净土成就之根本条件。除此以外,强调大众每一个人都可以长久地修持与修行利益的现世(当下现在这一世)直接功效,也是十分重要的,诚如林安教授所言,在今日复杂而多样的文化社会宗教背景下,要如何达成人间净土呢?前面已指出能够契合大众的修持方法必须具有普遍性(任何人皆可采纳)、连续性(任何时候皆可修习)、直接性(此也就有具体的效果,而佛陀当年所教导的正法,便合乎这些要求)。
从普遍性的立场则人人可以修习,从连续性的立场则保有长久的实践,从直接性的效果可以鼓励与达到最佳的人间佛教弘化的功能。
(三)“人间佛教”净化人心的教育工程
既然被称为“人间佛教”,就理应深入人间的现场,参与现实人间的每一个角落,展现“人间佛教”的教育特质。此外,透过净化社会人心的教育工程,积极参与社会关怀的行动,更是21世纪教育可能发展的重点,关于此点,杨曾文教授指出中国佛教以大乘佛教思想为主体,应积极净化人心与社会:
中国佛教是以大乘佛教为主体的,如果把传统的五戒、十善和六度、四无量、四摄等与中国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行为规范互相会通,完全可以把它们运用到现代社会,为净化人心、建设精神文明做出重大贡献。由心净而行为净,行为净则导致环境净。提倡清净自心,应从自己做起,从佛教教团做起,由此而带动一般信徒,并影响周围社会。个人心净,净一点;带动家庭净,净一角;社会净,净一片……如此下去,岂不是“人间净土”的建设?当然,佛教界不是独自从事净化人心、净化社会的,而是与社会各界各个方面的力量协作进行的。然而,佛教界在这当中是可以起到独特的作用。
从佛教的五戒、十善与六度思想会通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与行为规范,从自心的净化开始为中心,净化自己的家庭、社区、团体乃至社会的各个角落,人人如此,自然能创建“人间佛教”的“人间净土”。然而,在“人间佛教”深入人间现场的同时,亦要防止“人间佛教”世俗化而失去佛教的本质与功能,诚如李向平先生指出“人间佛教”世俗化的进程,应注意基本正当性的理论根据。 如以“人间佛教”思潮作为传统佛教的世俗之进程,对之加以分析,则不难发现,这一思潮缺失其应有的社会过程作为支撑,实际上,宗教的世俗化及其过程,并不局限于宗教体系的社会形式的位移,更重要的基本含义,侧重在此世的社会生活不再以宗教的意义理念作为其正当性的根据,世俗的或社会生活知识从此获得了自己的正当性以及公民身份的非宗教性,社会的存在形式,也不再以宗教组织的样式作为基础。
人间佛教的世俗化并非庸俗化,主要的思想内涵与根本原则还是“人间佛教”。因此,在“人间佛教”深入社会的同时,重视基本的涵义和伦理的正当性根据是十分重要的。
(四)人间佛教应与社会教育互动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后,经过魏晋南北朝汉泽佛典与格义佛教的发展,逐渐形成隋唐佛教宗派的林立,领导一代学术的风骚。自宋明以后,禅宗独盛,直到清末民初,西学东渐,受到西方教育体制的影响,方有专业学院的建立,如杨仁山(1837-1911)于1866年创办的“金陵刻经处”与1907年创办的癨洹精舍。欧阳竟无(1887-1943)于1922年创办的“支那内学院”,其他如1914年创办于上海的华严大学,1918入创办于浙江宁波的观宗学社,太虚大师于1922年创办于武昌的武昌佛学院,1925年创办于福建厦门的闽南佛学院,1932年创立于四川重庆的汉藏教理院。可惜以上各佛学研究机构或佛学院,受到战乱或其他因素,办学时间多半不长,最根本的原因还是20世纪前半期的佛学院所未能纳入正式的教育体制。
(五)人间佛教应对全人类进行全方位关怀
“人间佛教”的理念固然崇高,可是落实到现实生活中,必须考虑到许多相关的层面,方能长久有效地推行。要使人间佛教在21世纪能与全球教育的体系相融合,必须先了解佛教教育的本质与现行教育的体制与操作模式,然后从中寻求沟通管道、融和的途径和具体实践的方法。其中与现行教育制度及相关课程的配合,特别是高等教育的部分,一则可以提升人间佛教的学术层次,二则可以培养高级的佛学研究人才,三则可以由体制化教育保障制度的长远实行与动作的经济问题,四则可以扩大影响的层面而成为理论创作诠释的中心。
结 语
“人间佛教”于21世纪的弘扬,必须深入人间社会,更须与教育体系与思潮相融合,以提高“人间佛教”的学术价值,并由此彰显“人间佛教”的现世意义。
推动“人间佛教”应该积极制定出可行性纲领与进行步骤,以确实有效的实践融入社会净化的工程。面对数字化、科技化与经济主导时势风潮的21世纪,“人间佛教”的弘扬,应将重心置于教育的主题上,透过佛教本身的提升,积极与数字化、科技化的思潮互动,并且将佛法契于时代社会的变化,又契于佛法的原则而做出新时代的诠释。同时,扣紧教育融合的前提,推进新世纪僧伽教育,将深入社会、提高学术研究、配合数位科技发展、环境保护等议题,都融入21世纪教育的主流思潮,由此展现“人间佛教”的光辉,以利乐有情的众生,以呈现庄严的净土。
“人间佛教”与“人间净土”的建设来自于大乘佛教的菩萨心与菩萨行,在人间现实的生活现场中,发心学佛,从自我身心的净化开始,扩及家庭、学校、团体与社会。同时,秉持佛法的根本原则,顺应时代的思潮,深入社会的关怀。将个人到组织团体的集体力量整合,从21世纪教育的中心出发,普及到全球的每一个角落,将“人间佛教”理事圆融的开展,自然能够创建人间庄严的净土。
1方立天:《人生理想境界的追求——中国佛教净土思潮的演变归趣》,载《人间净土与现代社会——第三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论文集》,1998年12月。
2《成唯识论》卷10,《大乘义章》卷19,《观无量寿经疏》与《维摩经略疏》卷1,杨曾文:《人间净土思想与不二法门》,载《人间净土与现代社会——第三届中华佛学会议论文集》。
3 杨曾文:《人间净土思想与不二法门》,载《人间净土与现代社会——第三届中华佛学会议论文集》
4《太虚大师全书》第417册。
5 李明友:《太虚论人间净土的建设》,载《中华文化论坛》2000年第3期。
6《海潮音》第104期。
7 《维摩诘所说经》卷上,《大正藏》卷14。
8 同上。
9 林崇安:《人间净土的达成》,《人间净土与现代社会——第三届中华佛学会议论文集》1998年12月。
10 杨曾文:《人间净土思想与不二法门》,载《人间净土与现代社会——第三届中华佛学会议论文集》。
11 李向平:《21世纪中国佛学的走向——兼论人间佛教现代性问题》,载《世界宗教研究》2002年第3期。
《“人间佛教”与21世纪教育融合的意义(海觉法师)》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