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佛叁要▪P20

  ..續本文上一頁分十二支,從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是流轉門。是四谛中的苦集二谛。從無明滅到老死滅,是還滅門,是四谛中的滅道二谛。四谛與十二緣起,說明的方式雖有不同,而所說的意義無多大差別。二乘人發厭離心,求了生死、證涅槃,便是依此四谛或十二緣起的觀門去修學。所以在小乘教典裏,都特別偏重這點。如『成實論』,即依四谛次第開章;南方傳來的『解脫道論』,說到慧學,也先以了知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生死果報,種種世間事相入手,然後談到悟證無常無我之寂滅法性。 [P176]

  聲聞者的觀慧,雖然偏狹了一些,但他的基本原則,首先著重世出世間一切因果事相的觀察,因爲若對因果事相不能明了與信解,即不能悟證無生法性。所以阿毗昙學,每從蘊、處、界說起,或從色、心、心所、心不相應行、無爲法說起;都是極顯明地開示了一一諸法的自相、共相、體性、作用、因、緣、果、報,以及相應、不相應,成就、不成就等。『法華經』的「如是性、如是相……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也就是這些。雖說唯佛與佛乃能盡知,但在聲聞行者,也絕不是一無所知的──不過知而不盡罷了。對于事相的闡述,論典最爲詳盡。古來有將經、律、論叁藏教典,配合戒、定、慧叁增上學的,論藏即被視爲特重慧學。根據各種論典的說明,慧學的所明事相,大抵先是,知因果,知善惡,知有前生後世,知有沈淪生死的凡夫,知有超出叁界的聖者……等等。信解得這些,才算具備世間正見(世俗慧),也就是修習慧學的初步基礎。這自然還不能了生死,要解脫生死,必須更進一步,知道生死乃由煩惱而來,煩惱的根本在無明;無明即是對于諸法實相的不如實知,因不如實知而起種種執著,並由執著引 [P177] 致一切不合正理的錯誤行爲。這無明爲本的妄執,主要是無常執常,無我執我,不淨執淨,無樂執樂。衆生有了這顛倒妄執,即起種種非法行爲,造下無邊惡業,而感受生死苦果。因此,慧學的另一方面,是叁法印的契悟。叁法印即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在一切世間有爲法中,如實體證到念念生滅的無常性,衆緣和合的無我性,又能了達一切虛妄不起是寂滅性。徹底悟入叁法印,就是證得清淨解脫的涅槃。我們之所以滯留世間,顛倒生死,其根源就在不能如實證信叁法印。關于這,北方有部學派,有廣泛的論述和嚴密的組織。有部雖廣說法相,但真正的證悟,是觀四谛、十六行相,而得以次第悟入。不過在各學派中,修證的方法,有頓悟與漸悟的兩大主張。如上所說,逐次修證十六行觀,是漸悟;若是頓悟,則不分等次,經無常苦空無我等觀慧,而悟入寂滅,即是證入甚深法性。

  總之,叁乘共慧的要義,一方面是谛觀一切因果事相,另方面是證悟無常無我寂滅空性。經中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以生滅故,寂滅爲樂」。從觀察 [P178] 到諸行無常,進而體悟寂滅不起的如實性。中國禅宗,把「寂滅爲樂」一句,改成「寂滅現前」。在修持的過程中,也先觀見心法的剎那生滅,進而悟入如如無起無滅的寂滅性,兩者意義極爲相近。

  

  大乘不共慧

  如果說叁乘共慧的觀境是近取諸身,那末大乘不共慧的觀境,則是遍于一切無盡法界了。雖然遍觀一切,而主要還是著重自我心身。在大乘經中,往往從自我身心的觀察,推擴到外界的無邊有情,無邊剎土,萬事萬物。這種觀境,如『般若經』曆法明空所表現的意義,較之二乘當然廣大多了。菩薩的悟證法性,也要比聲聞徹底。二乘的四谛,是有量觀境,大乘的盡諸法界,是無量觀境,所以大乘能夠究盡佛道,遍覺一切,而小乘祇有但證偏真。唯識家說:聲聞出離心切,急求自我解脫,故直從自己身心,觀察苦空無常而了生死;而大乘菩薩慈悲心重,處處以救度衆生爲前提,故其觀慧,不能局限于一己之身,而必須遍一切法轉,以一切法爲所觀境。大乘經論,因觀點不同,所揭示的,或重此,或重彼,對于觀慧的說明,不免有詳略之分。不過綜合各大乘教典,事理真 [P179] 俗的二方面,仍然是普遍存在的。在觀察事相方面,從因果、善惡、凡聖,前後世等基本觀念,更擴大至大乘聖者的身心,無量數的莊嚴佛土,都爲觀慧所應見。學佛者最初的如何發心修行,如何精進學習,層層轉進,以及須要若幹時劫,才算功行圓滿,究竟成佛。這種種修學過程的經曆情況,即菩薩廣大因行的說明,是大乘教典很重要的一部分。另外一部分,是對佛陀果德的顯示;佛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如現種種身,說種種法,以及佛的究竟身相,究竟國土,如何圓滿莊嚴。菩薩的殊勝因行,與佛陀的究竟果德,爲大乘經論的主要內容,也是大乘觀慧的甚深境界。初學菩薩行,對這祇能仰信,祇能以此爲當前目標,而發諸身行,希求取證。真正的智慧現前,即是證悟法性,成就佛果。而這究境理性的體證,著重一切法空性。這與小乘慧有兩點不同:第一、聲聞的證悟法性,是由無常,而無我,而寂滅,依叁法印次第悟入;大乘觀慧,則直入諸法空寂門。同時,大乘本著這一究極理性,說明一切,開展一切,與無常爲門的二乘觀境,顯然是不同的。經說苦等不可得,即是約此究竟法性而說。大乘教典依據所證觀 [P180] 境,安立了種種名字,如法性、真如、無我、空性、實際、不生滅性、如來藏等,有些經總集起來:「一切法無自性空,不生不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或說一切衆生本具法性,是常是恒,是真是實。『中觀論』說一切法畢竟空,自性不可得,也即是闡示此一意義。第二、聲聞者重于自我身心的觀察,對外境似不大注意,祇要證知身心無我無我所,就可得到解脫。大乘則不然,龍樹所開示的中觀修道次第,最後雖仍以觀察無我無我所而得解脫,但在前些階段,菩薩卻要廣觀一切法空。又如唯識學者,以衆生執著外境的實有性,爲錯誤根本──遍計所執自性,所以它底唯識觀,雖以體悟平等空性的圓成實爲究竟,但未證入此究竟唯識性之前,總是先觀察離心的一切諸法,空無自性,唯識所現;由于心外無境,引入境空心寂的境地。大乘不共慧,約事相方面,除生死世間的因緣果報、身心現象,還有菩薩行爲、佛果功德等等,都是它的觀境。以此世俗觀慧的信解,再加以法無我性──法空性的勝義觀慧。依聞思修的不斷修習轉進,最後乃可證入諸法空性──真勝義谛。修學大乘慧,貴在能夠就事即理,從俗入真,不使 [P181] 事理脫節,真俗隔礙,所以究竟圓滿的大乘觀慧,必達理事圓融、真實平等無礙的最高境界。然在初學者,即不能如此,因爲圓融無礙,不是衆生的、初學的心境。印度諸大聖者所開導的修道次第,絕無一入門即觀事事無礙、法法圓融的,而是由信解因果緣起,菩薩行願、佛果功德下手,然後由事入理、從俗證真,體悟諸法空性,離諸戲論,畢竟寂滅。此後乃能即理融事,從真出俗,漸達理性與事相,真谛與俗谛的統一。無著喻這修證過程,如金剛杵,首尾粗大而中間狹小。最初發心修學,觀境廣大,法門無量;及至將悟證時,唯一真如,無絲毫自性相可得,所謂「無二寂靜之門」;「唯此一門」。這一階段,離一切相,道極狹隘;要透過此門,真實獲證徹悟空性,才又起方便──後得智,廣觀無邊境相,起種種行。漸入漸深,到達即事即理,即俗即真,圓融無礙之佛境。中國一分教學,直下觀于圓融無礙之境,與印度諸聖所說,多少差別。而禅宗的修持,簡要直入,于實際身心受用,也比較得益要多些。在印度,無論中觀或唯識,皆以離相的空性爲證悟的要點,然後才日見廣大,趣向佛果。 [P182]

  

  五 慧之進修

  聞慧

  有些人,由于過去生中修得的宿慧深厚,于現在生,成爲一聞即悟的根機。但若將前後世連貫起來,依從初發心到現證的整個曆程說,則每個學佛者,都要經過聞、思、修的階段,才能獲得無漏現證慧(或稱現證叁摩地),決沒有未經聞、思、修叁有漏慧。而可躐等超證的。所以談到慧學,必然要依循一般進修軌則,分別說明這叁有漏慧。現且先從聞慧說起。

  在聲聞教裏,從初學到現證,有四預流支,即「親近善士,多聞熏習,如理思惟,法隨法行」。這即是說,初發心學佛,就要親近善知識;依善知識的開導,次第修習聞、思、修。大乘教典,在這方面也揭示了十法行:書寫、供養、施他、谛聽、披讀、受持、諷誦、開演、思惟、修習。這些修行項目,有的(前八)屬于聞慧,有的(九)屬于思慧,有的(十)屬于修慧,全在叁慧含攝之內。可見聞、思、修叁有漏慧,爲進修佛法必經的信道,是大小乘佛教一致公認的。 [P183] 雖然,慧學的最高目標,是在體悟法性,而從修證的整個程序看,決不容忽視聞、思、修的基礎。

  修習聞慧,古代多親聞佛說,或由佛弟子的展轉傳授。因此,親近善知識,成了聞慧的先決條件。然從各種教典編集流通以後,稍具宿根者,即可自己披讀研習,依經論的教示而得正解,修行,成就聞慧。從善知識或經論中,所聽聞的,是佛菩薩諸大聖者的言教;至于如何聽聞學習的方式,聖典裏開列甚多,如谛聽、問疑,或自己閱讀、背誦、書寫等,這些都是進求聞慧應修的事項。一般地說,聞慧總由聽聞師說,或自研讀經論而來,可是最主要的一著,是必須理解到佛法的根本理趣。慧的修證,如上面所說,有叁乘共慧與大乘不共慧,觀境非常廣泛;因果、緣起、佛果功德、菩薩行願,以及諸法極無自性的甚深空理,無不是慧之對觀境界。作爲慧學初層基礎的聞慧,對于種種名言法相,種種教理行門,自然要盡量廣求多聞。然而佛教所重視的,是怎樣從無厭足,無止境的多聞中,領解佛法的精要,契悟不共世間的深義,所以按照佛法的根本意趣,聞多識廣 [P184] ,並不就是聞慧;多聞博學而能…

《學佛叁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法概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