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概論目次
自序
緒言
第一章 法與法創覺者與奉行者……………………………… 5──25
第一節 法
文法義
意境法
歸依法
第二節 佛法的創覺者──佛
覺苦覺樂覺中道
即人成佛
自覺與覺他
第叁節 佛法的奉行者──僧
建僧的目的
六和敬
事和與理和
第二章 教法……………………………………………………27──42
第一節 能诠的教法
能诠與所诠
诠表
第二節 教典略說
聖典的編集
教典的語文
第叁章 有情──人類爲本的佛法……………………………43──56
第一節 佛法從有情說起
有情的定義
有情爲問題的根本
第二節 莫辜負此人身
人在有情的地位
人類的特勝
第四章 有情與有情的身心……………………………………57──68
第一節 有情的分析
叁處觀
蘊觀
處觀
界觀
第二節 有情與身心的關系
有情的神化
無常相續的有情論
第五章 有情的延續與新生……………………………………69──78
第一節 有情的延續
一切有情皆依食住
四食
第二節 有情的出生
四生
生命的由來與化生
第六章 有情流轉生死的根本…………………………………79──89
第一節 生死根本的抉擇
無明與愛
我見與識
第二節 情愛的活動形態
戀舊與趨新
逐物與離世
存在與否定
第七章 關于有情流轉的業力……………………………… 91──103
第一節 行業的發見與價值
業與行
業感說的價值
第二節 業及依業而有的輪回
業的本質
業的類別
從前生到後生
第八章 佛法的心理觀………………………………………105──119
第一節 心意識
意爲有情的中樞
依意生識
心及叁者的綜合
第二節 心與心所
認識的過程
善心所與惡心所
第九章 我們的世間…………………………………………121──134
第一節 世間的一般情況
世間
須彌山與四洲
天魔梵與叁界
第二節 人類世界的過去與未來
世界的成立
人類社會的演進
未來的世界
第十章 我論因說因…………………………………………135──144
第一節 佛法以因緣爲立義大本
總說
無因邪因與正因
第二節 因緣的類別
叁重因緣
二大理則
第十一章 緣起法……………………………………………145──154
第一節 緣起的定義與內容
緣起的定義
緣起的內容
第二節 緣起的流轉與還滅
緣起的流轉
緣起的還滅
第十二章 叁大理性的統一…………………………………155──165
第一節 叁法印
略說
叁法印的真實性
叁法印的實踐性
第二節 叁法印與一法印
從無我中貫徹一切
叁法印即是一法印
第十叁章 中道泛論…………………………………………167──176
第一節 人類的德行
從神到人
從少數人到多數人
從人類到一切有情
第二節 正覺的德行
依法修行的現覺
正覺的生活
第十四章 德行的心素與實施原則…………………………177──187
第一節 德行的心理要素
道德的意向
道德的努力
道德的純潔
第二節 德行的實施原則
從平常到深刻與廣大
德行深化的真義
第十五章 佛法的信徒………………………………………189──197
第一節 信徒必備的條件
歸依叁寶
受持五戒
第二節 佛徒不同的類形
在家衆與出家衆
聲聞與辟支佛
菩薩
第十六章 在家衆的德行……………………………………199──211
第一節 一般的世間行
人天行
正常的經濟生活
合理的社會生活
德化的政治生活
第二節 特勝的信衆行
五法俱足
六念
在家信衆的模範人物
第十七章 出家衆的德行……………………………………213──224
第一節 出家衆與僧伽生活
出家與入僧
僧團生活的一斑
第二節 解脫的正行
八正道
道的必然性與完整性
道的抉擇
第十八章 戒定慧的考察……………………………………225──240
第一節 戒
忏悔與持戒
持戒與慈悲
第二節 定
離欲與定
定與神通
第叁節 慧
聞思修與慧
慧與覺證
第十九章 菩薩衆的德行……………………………………241──254
第一節 菩薩行通說
空與慈悲
從聲聞到菩薩
第二節 從利他行中去成佛
叁心
依叁心修六度
依六度圓滿叁心
第二十章 正覺與解脫………………………………………255──268
第一節 聲聞的解脫
次第證果
生死解脫
涅槃
第二節 佛陀的正覺
正覺與解脫的特勝
佛的相對性與絕對性
佛法概論自序
[P1]
叁十叁年秋,我在北碚漢藏教理院,講「阿含講要」,十叁講而止。講稿陸續發表于海潮音,由于文字通俗,得到讀者不少的同情,但這還是沒有完成的殘稿。今春講學廈島,才將原稿的十叁講,除去第一講「阿含經的判攝」,把其余的修正補充而重編爲九章,即今第叁章到十二章。其中第七章,是采用舊作「行爲的價值與生命」而改寫的。前面又補寫緒言與初二章,略論佛法的根本──叁寶。又寫了十叁章到二十章──八章,說明學佛者淺深不等的行證。
關于佛法,我從聖龍樹的中觀論,得一深確的信解:佛法的如實相,無所謂大小,大乘與小乘,只能從行願中去分別。緣起中道,是佛法究竟的唯一正見,所以阿含經是叁乘共依的聖典。當然,阿含經義,是不能照著偏執者──否認大乘的小乘者,離開小乘的大乘者的見地來解說的。從佛法一味,大小異解的觀點去觀察,對于菩薩行的慈悲,利他的積極性等,也有所理會。深深的覺得:初期佛法的時代適應性,是不能充分表達釋尊的真谛的。大乘的應運而盛行,雖帶來新的方便適應。「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但大乘的真精神,是能「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的,確有他獨到的長處!佛法的流行人間,不能沒有方便適應,但不能刻舟求劍而停滯于古代的。原來,釋尊時代的印度宗教,舊有沙門與婆羅門二大類。應機設教,古代的聲聞法,主要是適應于苦行,厭世的沙門根性;菩薩法,主要是適應于樂行,事神的婆羅門根性。這在古代的印度,確乎是大方便,但在時異境遷的今日,今日的中國,多少無上妙方便,已失卻方便大用,反而變爲佛法的障礙物了!所以宏通佛法,不應爲舊有的方便所拘蔽,應使佛法從新的適應中開展,這才能使佛光普照這現代的黑暗人間。我從這樣的立場來講阿含經,不是看作小乘的,也不是看作原始的,著重于舊有的抉發,希望能刺透兩邊,讓佛法在這人生正道中,逐漸能取得新的方便適應而發揚起來!爲了避免一般的──以阿含經爲小乘的誤解,所以改題爲『佛法概論』。
佛法,是理智的德行的宗教,是以身心的笃行爲主,而達到深奧與究竟的。從來都稱爲佛法,近代才有稱爲佛學的。佛法流行在人間,可能作爲有條理,有系統的說明,使他學術化;但佛法的本質,決非抽象的概念而已,決不以說明爲目的。佛法的「正解」,也決非離開「信」「戒」而可以成就的。「法」爲佛法的根本問題,信解行證,不外乎學佛者傾向于法,體現于法的實踐。所以本論雖是說明的,可說是佛法而學的,但仍舊稱爲佛法概論,保持這佛法的根本立場。
我願意讀者,本著這樣的見地去讀他!
舊稿積壓了四五年,由于廈島講學因緣,才續寫完成,得以印行流通。這一切,都得到學友妙欽法師的助力,特附此志謝! 民國叁十八年八月二十一日,校畢序。
[P1]
緒言
「佛法」,爲佛與法的結合詞。佛是梵語佛陀的略稱,其義爲覺者。法是梵語達磨的義譯,精確的定義是軌持,即不變的軌律。佛與法的綴合語,應解說爲佛的法。本來,法是「非佛作亦非余人作」的;本來如此而被稱爲「法性法爾」的;有本然性、安定性、普遍性,而被稱爲「法性、法住、法界」的。這常遍的軌律,何以要稱爲佛法?因爲這是由于印度釋迦牟尼佛的創見,而後才流行人間的;「佛爲法本,法由佛出」,所以稱之爲佛法。
依「佛的法」而引申其意義,又得兩個解說:一、「諸佛常法」:法是本來如此的;佛是創覺世間實相者的尊稱,誰能創覺此常遍的軌律,誰就是佛。不論 [P2] 是過去的、現在的、未來的佛,始終是佛佛道同;釋迦佛的法,與一切佛的法平等平等。二、「入佛法相名爲佛法」:法是常遍的,因佛的創見而稱之爲佛法,佛弟子依佛覺證而流出的教法去修行,同樣的覺證佛所覺證的,傳布佛所傳布的,在佛法的流行中,解說、抉擇、闡發了佛的法,使佛法的甚深廣大,能充分的表達出來。這佛弟子所覺所說的,當然也就是佛法。這兩點,是佛法應有的解說。但我們所知的諸佛常法,到底是創始于釋迦牟尼佛,依釋尊的本教爲根源的。佛弟子所弘布的是否佛法,在乎他是否契合釋尊根本教法的特質。所以應嚴格的貫徹這一見地,抉擇流行中的諸佛常法與弟子的論述。
此外,「世間一切微妙善語皆是佛法」,釋尊說:「我所說法,如爪上塵,所未說法,如大地土」(升攝波經)。這可見有益身心家國的善法…
《佛法概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