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佛叁要▪P21

  ..續本文上一頁契應叁法印或一法印的,才夠得上稱爲聞慧。如小乘經說,能如實谛觀無常、無我、涅槃寂滅,是名多聞。大乘教典則以堪聞法性空寂,或真如實性爲多聞。修學佛法,若不與叁法印一法印相應,即是脫離佛法核心,聞慧不得成就。若能于種種法相言說之中,把握得這個佛法要點,並發諸身心行爲,如實修練與體驗,使令心地逐步清淨、安靜,然後乃能引發聞慧,真正得到佛法的利益。所以聞慧雖是極淺顯的,極平實的初層基礎,但也須要精進一番,提煉一番,才可獲得成就。這在小乘的四預流支,就是多聞熏習,假如衡之以四依,就應該是依義不依語,因爲多聞熏習,目的是要解悟經論所表诠的義理,而不在名相的積集,或文辭的嚴飾。關于多聞熏習的意義,可從兩方面去理會:一、佛法窮深極廣,義門衆多,如發大乘心的學者,應有「法門無量誓願學」的廣大意欲,勤聽多學,一無厭足。二、對于每一法門,要不斷的認真研習,以求精熟。這樣不間斷的積極聞熏和深入,久而久之,內在的心體漸得清淨安定,而萌發悟性,一旦豁然大悟,即不離名言義相,而解了甚深佛法。多聞熏習, [P185] 確是慧學中最重要的一個起點,每個學佛的人,都應該以此爲當前目標而趨入!

  

  思慧

  依多聞熏習而成就聞慧,是修學佛法的第一步驟;其次、就是對于所聞的佛法,加以思惟抉擇。思慧,已不再重視名言章句的聞慧,而是進入抉擇義理的階段了。這在四預流支,即如理思惟;衡以四依,則應依了義不依不了義。合乎正理的思惟抉擇,應依了義教,以了義教爲准繩,然後衡量佛法,所得到的簡擇慧,才會正確。否則所思所惟,非偏即邪,怎能契合佛法的本義!佛陀的教法,原是一味平等的,但因適應世間種種根性不等的衆生,而不得不隨機施設無量無邊的方便法門,于是一味平等、圓滿究竟的佛法,有了了義不了義之分。修習思慧,抉擇義理,其原則是:以了義抉擇不了義,而不得以不了義抉擇了義,因爲衡量教義的是否究竟圓滿,絕不能以不究竟不圓滿的教義爲准則的。比方說,佛常宣示無我,但爲了引度某一類衆生,有時也方便說有我;無我是了義教,究竟說;有我是不了義教,非究竟說。那末我們要衡量這兩者孰爲正理,必定要依據無我,去抉擇有我,解了佛說有我的方便意趣,決不能顛倒過來,以有我爲 [P186] 了義的根據,而去抉擇無我,修正無我。假使不把了義不了義的正確觀點認清,而想抉擇佛法的正理,那他所得結論,與佛法正理真要差到八萬四千裏了!所以對佛法的思惟抉擇,必須根據了義教爲准則,所得到見解,方不致落入偏失。

  了義與不了義的分野,到底是怎樣的呢?大體說來,小乘不了義,大乘是了義;而大乘教裏,大部分爲適應機宜,也還有不了義的。佛說法時,爲鼓勵衆生起信修學,往往當經贊歎,幾乎每一部經都有「經中之王」等類的文字。後世佛子,如單憑這些經裏的贊歎語句,作爲究竟圓滿的教證,而去抉擇佛法的了義不了義,那是不夠的。像這類問題,參考古代著名聖者們的意見,也許可以獲得一些眉目。古代的論師們,不大重視經典裏的勸修部分,而著重于義理的論證,所以他們的了義不了義說,是可以作爲我們依循的標准的。這在印度,有兩大系的說法:一、龍樹、提婆他們,依『無盡意』、『般若經』等爲教量,判斷諸教典:若說一切法空、無我、無自性、不生不滅、本性寂靜,即是了義教;若說有自性、不空、有我,爲不了義教。他們本著這一見地,無論抉擇義理,開導修行方 [P187] 法,自有一嚴密而不共泛常的特色。談到悟證,也以極無自性爲究竟的現證慧境,這就成了中觀見的一大系。二、無著、世親他們,依『解深密經』等爲教量,認爲凡立叁自性,遍計執無性,依他起,圓成實有性,才是了義教;若主張一切法空,而不說依他、圓成實爲有性,即非了義教。他們以此爲判教的准繩,衡量佛法教義,另成唯識見的一大系。其修行方法,也就與中觀者不同,並以二空所顯性爲究竟現證。抉擇了義不了義,單在經典方面,不易得出結論,那末我們祇有循著先聖所開辟的軌則,爲自己簡擇正理的依憑了。這無論是印度的中觀見,或是唯識見,甚至以『楞嚴』『起信』爲究竟教證的中國傳統佛教,都各有他們審慎的判教態度,和嚴密的論證方法,我們不妨采取其長處,揚棄其偏點,互相參證,彼此會通,以求得合理的抉擇觀點,完成明利而純正的思慧。

  

  修慧

  在叁有漏慧的修行過程中,思慧與修慧,同樣對于諸法起著分別抉擇,祇是前者(雖也曾習定)未與定心相應,後者與定心相應。思惟,又譯爲作意,本是觀想的別名,因爲修定未成,不與定心相應,還是一種散心觀,所以稱爲 [P188] 思慧。如定心成熟,能夠在定中,觀察抉擇諸法實相,即成修慧。心能安住一境 ──無論世俗現象,或勝義谛理,是爲止相;止相現前,對于諸法境界,心地雖極明了,但並非觀慧,而是止與定應有的心境。止修成就,進一步在世俗事相上,觀因果、觀緣起、乃至觀佛相好莊嚴;或在勝義谛中,觀法無我,本來寂滅。這不但心地極其寂靜明了,而且能夠于明寂的心境中,如實觀察、抉擇,體會得諸法實相。從靜止中起觀照,即是修觀的成就。這是佛爲彌勒菩薩等開示止觀時,所定的界說。單是緣世俗相,獲得定心成就,並不能趣向證悟;必須觀察一切法無我畢竟空寂,才可從有漏修慧引發無漏的現證慧。修慧雖不能直接取證,但卻是到達證悟的必經階段。四依裏的依智不依識,就是修慧的指導標准。識是有漏有取的,以我我所爲本的妄想分別,若依此而進修,不但不得證悟解脫,而且障礙了證悟解脫之路。智則相反地,具有戡破我執,遣除邪見的功能,無自性無分別的慧觀,能夠降伏自心煩惱,引發現證智慧。 [P189]

  

  六 慧學進修之成就

  成信戒定慧之果

  慧學的進修,與一切清淨功德,總要彼此相應,互爲增上,決無離去其它無邊行願,而可單獨成就之理。所以嚴格地說,慧學也因其它功德的熏修而完成,其它無量功德也因慧學的成就而滋長。一切清淨功德與慧學,在完善的修證中,是相攝相關,互依並進的。大乘經裏,說六波羅蜜多展轉增上;小乘法中,說五根──信、進、念、定、慧──相互依成,都是慧學與其它行門相應不離的說明。聞、思、修叁有漏慧,是到達現證無漏慧應修的加行,也是慧學全部修程的叁個階段。每一階段的成就,都有若幹清淨功德跟著生起,現在(約偏勝說)依次第簡說如下:

  一、聞慧成就,即正見具足,同時也是信根成就。初修學者,從多聞熏習中,深入佛法,成就聞慧,對于叁寶谛理因能見得真、見得正,所以也就可以信得深,信得切。學佛者到了聞慧成就或信根具足的時候,那怕遭受一切誹謗、威脅 [P190] 、打擊,皆不能動其分毫底信念;甚至處于末法時代,或佛法衰落的地方,人們個個都不信佛,他也能獨信獨行。真實深入佛法,具足正見,並不以別人的信不信,或佛教的盛衰環境,來決定自己對于佛法底信仰。修習慧學,第一步便要起正見、生深信,具備了不計利害得失,勇往直前,而永無退轉的堅決信念。二、思慧成就,也即是淨戒具足;約大乘說,也就是慈悲、布施、忍辱、精進等功德的成就。我們對于佛法的進修,正信與正解(見)祇不過是初步的成就;次一步的功行,便是將所信所解付之于實際行動,讓自己的一切身心行爲,皆能合乎佛法的正道。思慧,就是從聽聞信解而轉入實際行動的階段。它雖以分別抉擇爲性,但卻不僅是內在的心行,而且能夠發之于外,與外在身語相呼應,導致衆生諸行于正途。在佛法的八正道中,先是正見、正思惟,然後乃有正語、正業、正命。這即是說,有了正思惟(思慧成就),無論動身發語乃至經濟生活等等,一切都能納入佛法正軌了。這是由思慧成就而引出圓滿的戒德。同時,大乘的淨戒,常與悲心相應;在淨戒中,可以長養悲心;也唯有具足悲心,才能成就完善的大 [P191] 乘淨戒。悲心與淨戒,有著密切的關連性。佛教的製戒,原來具有兩面性的意義:一是消極的防非止惡,一是積極的利生濟世。究其動機與目的,則不外乎自利與利他;自利,可以壓製煩惱不生,得到身心清淨;利他,乃因見到衆生苦惱,不忍再加損害,先是實行不作損他的壞事,即防非止惡的消極表現,斷而發爲利樂饒益有情的悲行,也就是大乘悲心的成就。所以菩薩受戒,不僅爲自淨其身而防非止惡,同時尤重饒益有情的積極行動。因此布施、忍辱、精進等大乘功行,都與淨戒俱起。叁、修慧成就:必從散心分別觀察,而到達定心相應,才是修慧,所以修慧即是具足正定──定成就。從修慧不斷努力上進,真實無漏慧現前─ ─現證慧成就,即能斷煩惱,了生死,成就解脫功德。

  前面說到智慧的究極體相,是信智一如,悲智相應,定慧均衡,理智平等,這到大乘無漏慧時,便皆成就──分證。如聞慧的成就,含攝得信根──于叁寶谛理決定無疑,即是信智一如的表現。思慧成就,由于淨戒的俱起,特別引發了深切的悲願,而成悲智交融的大乘不共慧。修慧成就,則必與定心相應,是爲定 [P192] 慧均衡。現證無漏慧,以如如智,證如如理,如智如理平等不二,達到理智平等的最高境界。也是到達此一階段,四者才能圓具。由此可知,慧學的成就,是離不開其它功德的;其它功德,也要依慧學才能究竟完成。若離信、戒、悲、定,而專談高深現證無漏慧,即是妄想。龍樹說:「信戒無基,妄想取一空,是爲邪空」。空而不能與信戒相應,即落邪惡坑,永遠不得現證解脫。關于這點,從前虛大師也曾明確的指出。總而言之,若修慧學而拋卻其它無邊清淨功德,那不管在聲聞法,或是大乘教中,都是極不相應的…

《學佛叁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法概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