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夫心境,距離聖境太遠了,無法推測,也不易說明。但世人愚癡,總是要作多余的诘問。所以,佛曾因弟子所問而說過譬喻。佛拿著一個火,手一揮動,火就息滅了。佛問弟子:火到那裏去呢?這不能說火是什麼情形,也不能說火到那裏去了。生死滅了,證入涅槃,要問是什麼樣子,到什麼地方去,也與火滅了一樣的不可說明。再說一個經中常說的譬喻吧!因冷氣而結水成冰,有大冰山,小冰塊,什麼情形都有,各各差別。這像衆生從無始以來,各有煩惱,各各業感,各各苦果,也是各各差別不一。冷氣消除了,冰便溶化爲水而歸于大海。這如發心修行的,斷煩惱,解脫生死苦果而入涅槃一樣。這時候,如問,冰到那裏去了,現在那塊冰是什麼樣子,那是多余的戲論。既已溶化,不能再想象過去的個 [P230] 體;水入大海,遍一切水中,所以是「無在無不在」。解脫生死而證入涅槃,也是這樣,不能再以舊有的個體去想象他。有些人,總覺得入涅槃以後,還是一個個的,還是會跑會說的,不過奇妙的很而已。這只是把小我的個體去推想涅槃,根本不對!如說某人入涅槃,是可以的;以爲入涅槃後,仍是一個個的,便成大錯。如說黃河的水,長江的水,流到海裏,是可以這樣的。但在流入大海以後,如還想分別:那是黃河水,那是長江水,這豈非笑話。衆生爲什麼在生死海中,不能徹底解脫?就因爲以我爲中心,執著一個個的個體爲自我,總是畏懼沒有我,總要有個我才好。因此,永遠成爲個體的小我,一切苦痛就跟著來了,得了涅槃的,如大小冰塊的溶入于大海,豈可再分別是什麼樣子!到達涅槃,便是融然一味,平等平等。經上說:「滅者即是不可量」。涅槃(滅)是無分量的,無數量的,無時量與空量的。平等法性海中,不可分別,不能想作世間事物:一個個的,有分量,有方所,有多少。從前,印度有一位外道,, 見人死了,會說:某人生天,某人生人間,某人墮地獄。但一位阿羅漢入滅了,外道看來看去,再也看 [P231] 不出,不知道現在什麼地方。這是說明了:入了涅槃,是無所從來,也無所去的;無所在,也無所不在的。我們沒有證得涅槃,總是把自我個體看爲實在,處處從自我出發。聽到消除了自我的涅槃,反而恐怖起來。所以理解涅槃是最困難的,難在不能用我及有關我的事物去擬想,而人人都透過我見去擬想他,怎麼也不對,入了涅槃,身心都泯寂了。泯,滅,寂,意思都相近。這並非說毀滅了,而是慧證法性,銷解了相對的個體性,與一切平等平等,同一解脫味。到這裏,就另有一問題,大小乘便要分宗了!
小乘的修學者,做到生死解脫了,便算了事,苦痛既已消除,也再不起什麼作用了。這是小乘者的涅槃觀,大乘卻有更進一步的內容。這可分兩點來說:一、約體證的現(相)實(性)一味說:聲聞者證入法性平等時,離一切相。雖也知道法性是不離一切相的,但在證見時,不見一切相,惟是一味平等法性。所以說:「慧眼于一切法都無所見」。聲聞學者的生死涅槃差別論,性相差別論,都是依據古代聖者的這種體驗報告而推論出來。但大乘修學者的深悟,在證入一切 [P232] 法性時,雖也是不見一切相(叁乘同入一法性;真見道),但深知這性相的不相離。由此進修,等到證悟極深時,現見法性離相,而一切如幻的事相,宛然呈現。這種空有無礙的等觀,稱爲中道;或稱之爲真空即妙有,妙有即真空。由于體證到此,所以說:「慧眼無所見而無所不見」。依據這種體證的境地,安立教說,所以是性相不二論,生死涅槃無差別論。在修行的過程中,證到了這,名爲安住「無住涅槃」,能不厭生死,不著涅槃,這是小乘證悟所不能及的。但大小的涅槃,不是完全不同,而是大乘者在叁乘共證的涅槃(法性)中,更進一層,到達法性海的底裏。
二、約修持的悲願無盡說:小乘者的證入涅槃,所以(暫時)不起作用,除了但證空性,不見中道而外,也因爲他們在修持時,缺乏了廣泛的慈悲心。像遊泳的人,如發生了危險,那不想救人的,只要自己爬到岸上休息,便覺得沒事,更不關心他人的死活。有些想救人的,自己到了岸,見別人還在危險中,便奮不顧身,再跳進水裏去,把別人拉到岸上來。菩薩在修行的過程中,有大慈悲,有 [P233] 大願力,發心救度一切衆生。所以自己證悟了,還是不斷的救度衆生。在爲人利他所受的苦難,菩薩覺得是:無上的安慰,最大的喜樂,沒有比這更幸福了。由于菩薩悲願力的熏發,到了成佛,雖圓滿的證入涅槃,但度生無盡的悲願,成爲不動本際而起妙用的動力,無盡期的救度衆生,這就大大不同于小乘者的見地了。但圓滿成佛以後,救度衆生,不再像衆生一樣,救此就不救彼,在彼就不在此。佛的涅槃,是無在無不在的,是隨衆生的善根力所感而起應化的──現身,說法等。佛涅槃是有感必應,自然起用,不用作意與功力的。佛般涅槃,像日光的遍照一切一樣,一個個的衆生,像一所所的房屋。有方窗,光射進來,就有方光;有圓孔,光射進來,就有圓光。光是無所謂方圓的。所以,現一切身,說一切法,都是隨衆生的機感而現的。如釋迦佛的在此土誕生,出家,成佛,說法,入涅槃,都是應化身;圓證涅槃的佛,是早己證法身了。因此,如想象圓證涅槃的佛,是一個個的,在這裏在那裏的,是壽長壽短的,便不能了知大乘涅槃的真義,不知應化身的真義了。必須放棄小我個體的觀念,才有悟解證入涅槃的可能。 [P234] 涅槃,是沒有人與我等種種分別。所以了解涅槃,非從生死苦果,即小我個體的消散去了解不可。入了涅槃,如說永恒,這即是永恒,因爲一切圓滿,不再會增多,也不會減少,也就不會變了。說福樂,這便是最幸福,最安樂;永無苦痛,而不是相對的福樂了。要說自由,這是最自由,是毫無牽累與罣礙的。沒有一絲毫的染汙,是最清淨了。所以,有的經中,描寫涅槃爲「常樂我淨」。這裏的我,是自由自在的意思,切不可以個體的小我去推想他。否則,永遠在我見中打轉,永無解脫的可能。以凡夫心去設想涅槃,原是難以恰當的。所以佛的教說,多用烘雲托月的遮顯法,以否定的詞句去表示他,如說:不生不滅,空,離,寂,滅等。可是衆生是愚癡的,是執我的,多數是害怕涅槃的(因爲無我了);也有不滿意涅槃,以爲是消極的。純正而真實的佛法,衆生顛倒,可能會疑謗的,真是沒法的事。好在佛有無量善巧方便,爲了這種深深執我的衆生,又作另一說明。
二、身心轉依之涅槃 「轉依」,是大乘佛教特有的術語。轉依即涅槃,表 [P235] 示身心(依)起了轉化,轉化爲超一般的。這可說是從表顯的方法來說明涅槃。依,有二種:一、心是所依止,名爲「染淨依」。依心的雜染,所以有生死;依心的清淨,所以得涅槃。心是從染到淨,從生死到涅槃的通一性。在大乘的唯識學中,特重于這一說明。二、法性(空性)是所依止,名爲「迷悟依」。法性是究竟的真性,迷了他,幻現爲雜染的生死;如悟了,即顯出法性的清淨德性,就名爲涅槃。從心或從法性──依的轉化中,去表顯涅槃的德用,是大乘有宗的特色。
一、約染淨依說轉:我們的煩惱,業,苦果,是屬于雜染的;聖者的戒定慧等功德,是屬于清淨的。而染與淨,都以心爲依止。這個所依心,唯識學中名爲阿賴耶識,即心識活動的最微細部分;最深細的阿賴耶識,成爲生死與涅槃的樞紐。衆生的生死苦,由于心識中有不淨種子(功能)。由此不淨的種子,生起煩惱,業,果。如從不淨種,生起貪、瞋等煩惱心行,于是所有的身口行爲,都成爲不淨業,如殺、盜、淫等。即使是作善,因從自我出發,所作的也是雜染業, [P236] 要感生死苦果(生人天中)。此報由業感,業從惑起的因果,實在都是從不淨的種子而發現。現起的不淨行,又還熏成種種不淨的種子。雜染種子積集的染心,持種現起,又受熏成種,因果不斷,這才延續流轉于苦海之中。這個雜染種子所積集的雜染心──阿賴耶識,從業感報來說,他是受報的主體,所以叫異熟識。從形成個體的小我來說,他是攝取及執取的阿賴耶識,而被我見錯執爲自我(因爲阿賴耶識,有統一性,延續性,而被錯執爲是常是一的自我)的對象。依阿賴耶識而有雜染的種現不斷,那不是永遠不能解脫雜染的生死嗎?不!好在心的深處,還有清淨的種子。所以,衆生是既非純善的,也不是純惡的,而是心中含藏著一切染淨功能種子。衆生並不是沒有清淨的功能──無漏種子,而是向來被雜染功能遮蔽了,才成爲雜染的一家天下,煩惱業苦現行,不得解脫,要求得解脫,就要設法,把心中深藏的清淨種子,使他發現出來。如信叁寶,聽法,誦經,持戒等,即是開始轉化。像走路一樣,向來走錯了,現在要換個方向走,向佛道走去。依佛法而作不斷的熏習,漸使雜染的力能減低,清淨的功能增強,發展爲 [P237] 強大的清淨潛力。再進步,把雜染的功能完全壓伏,從無漏的清淨種子,現起清淨的智慧等,煩惱自然被伏斷了。一向爲雜染所依的雜染心,現在轉化爲清淨法的所依,就叫做轉依(究竟轉依在佛位)。悟證以後,清淨的功德現前,雜染的力能被壓伏,但染法的潛力還在,不時還要起來。這要經過不斷的治伏階段,與煩惱余力搏鬥,到最後,達到純淨地步,才徹底消除了不淨的種子,而得究竟的清淨解脫,也就是得到究竟的涅槃。修持的方法,不外乎修戒定慧,修六度,四攝。到達轉染成淨,不但消除了一切雜染,而且成就無量的清淨的功德,無邊殊勝力量。所以大乘的涅槃,不是什麼都沒有了,也不是毫無作用。
究竟轉依了的清淨心,和現在的雜染阿賴耶識不同。現在是虛妄分別的,與雜染相應的。到那時,轉識成智,是無分別的。圓滿的大智慧,具足種種利生妙用,一切清淨的功德都成就。清淨的功德成就,在『阿含經』中,也透露這一消息。佛的弟子舍利弗尊者,回到自己的家鄉,入了涅槃。他的弟子均提沙彌,如法的火化了以後,把舍利──骨灰帶回去見佛,非常的悲傷。佛就問他:「均提 [P238] !你和尚入滅了,他無漏的戒定功德,和深廣的智慧,也都過去而沒有了嗎」?「沒有過去」。「既然生死苦滅去了,一切清淨功德都不失,那何必哭呢」!這是同于大乘涅槃,具足功德的見地。約染淨依說,著重戒定慧功德的熏修,轉染成淨,苦果消散了,卻具足一切功德。所以成了佛,能盡未來際度衆生,隨感而應,現身說法。
對于佛果的大般涅槃,切勿作「我」想,我想與涅槃是永不相應的。轉依的佛涅槃,以大菩提(覺)爲本,徹證無我法性,所以佛佛平等,相融相入。具足一切功德的佛涅槃,徹證無我,沒有分別,所以從對立矛盾等而來的一切苦痛,成爲過去。
二、約迷悟依說轉:佛有無量善巧,爲了適應衆生,還有另一方便,約迷悟依說轉依。這個依,指法性而說,或名真如。真是非假的,如是不二的,這就是一切法空性,事事物物的實相。衆生爲什麼輪回生死?即因不悟法性,顛倒妄執,造業受苦。若修持而悟證了法性,即得解脫。法性是不二的,所以說:「在聖 [P239] 不增,在凡不減」。『心經』所說的:「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也就是這個。諸法空性,雖本來如此,但無始以來,有無明、我見,不淨的因果系,迷蒙此法性,像烏雲的籠蓋了晴空一樣。雖然迷了,雜染了,而一切衆生的本性,還是清淨的,光明的,本來具足一切功德的。一般人都覺得,生死流轉中,有個真常本淨的自我,迷的是我,悟了解脫了,也還是這個我。現在說:衆生雖然迷了,而常住真性,不變不失。這對于怖畏空無我的,怖畏涅槃的,是能適應他,使人容易信受的。佛在世時,有外道對佛說:「世尊!你的教法,什麼都好,只有一點,就是「無我」,這是可怕的,是無法信受的」。佛說:「我亦說有我」,這就是如來藏。外道聽了,便歡喜信受。照『楞伽經』說:由于「衆生畏無我」;爲了「攝引計我外道」,所以方便說有如來藏。衆生迷了如來藏,受無量苦;若悟了如來藏,便得涅槃,一切常住的,本具的清淨功德,圓滿的顯發出來。中國佛教界,特別重視這一方便,大大的宏揚。但是,如忽略了佛說如來藏的意趣,便不免類似外道的神我了。要知道,這是佛爲執我外道所說 [P240] 的方便。其實,如來藏不是別的,即是法空性的別名。必須通達「無我如來之藏」,才能離煩惱而得解脫。
約法性空說,凡聖本沒有任何差別,都是本性清淨的,如虛空的性本明淨一樣。在衆生位,爲煩惱,爲五蘊的報身所蒙蔽,不能現見,等于明淨的虛空,爲烏雲所遮一樣。如菩薩發心修行,逐漸轉化,一旦轉迷成悟,就像一陣風,把烏雲吹散,顯露晴朗的青天一樣。雲越散,空越顯,等到浮雲散盡,便顯發純淨的晴空,萬裏無雲,一片碧天,這就名爲最清淨法界,也就是究竟的涅槃。
五 結說
生死是個大問題,而問題全由我執而來,所以要了生死,必須空去我見,無我才能不相障礙,達到究竟的涅槃。凡聖的分別,就在執我與無我。聖者通達無我,所以處處無礙,一切自在。凡夫執我,所以觸處成障,入了涅槃,無牽製,無沖突,無迫害,無苦痛,一切是永恒,安樂,自在,清淨。而這一切,都從空 [P241] 無我中來。
涅槃的見地,如苦痛的消散,無分別,無分量,寂靜,平等,這在大小乘中,都是一樣的,都是從無我觀中,消除個我的對立而說明的。而大乘的特色,主要在悲智一如的淨德,隨感而應。
涅槃,不是說明的,不是想象的。要覺證他,實現永恒的平等與自由,必須從實踐中,透過無我的深慧去得來。(慧瑩記)
《學佛叁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