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佛叁要▪P5

  ..續本文上一頁,就能看見。如向這邊看,向山下望,不依從指示的路徑去探求,這怎麼會見到?所以一向向外奔馳的世人,不受指導,不習禅定,不得淨智,憑他那眼見耳聞的感官知識,否定叁世流轉的生命事實,說是迷信,這真如聾子的否認聲音一樣,犯了迷而不信的重病!

  叁世的生命流,一般人所以不容昜接受,主要是過于信任五官的經驗事實,傾向于唯物論的觀點,唯物論者看來,物質是最本源的。生命所起的意識之流,只是物質所派生的,不能離物質而存在。所以肉體死亡了,意識不再現起,他們就認爲徹底沒有了。然依佛法來說:物質是不息生滅的。生滅的滅,不是說毀滅而等于沒有,而是存在的另一態。一切物質現象,都在成而壞,生而滅的過程中;無論是質的集散,質與能的轉化,大家都知物質是不滅(是存在的意思,不是沒有生滅現象)的。有情的心識,並不是物質所産生,不過依物質而顯示他的作用。人死了,生理機構解體了,一向生滅不已的心識,滅而不再生起,然而並非 [P33] 等于沒有。因緣和合時,前滅的心識,又爲緣而引起心識的生滅相續。如從物質不滅的定律,撇開唯物論的謬見,信受心識的不滅(滅而不無,滅而爲緣能生的存在),那麼對于生命的延續不已,順理成章的會確信起來。有了生命延續的信念,自能樹立光明的人生觀,充滿活力,而努力于新生命的創造。

  凡是存在的,離不了時間的特性。時間如箭頭一樣,一端向前指,一端向後指;時間就是前後性的別名,是離不了過去、現在與未來的,任何事物,都離不了時間性的範圍。如說沒有過去而只有現在,或雖有現在而沒有未來,這是不合理的。 物質離不了叁世,心識與生命的存在,也同樣的貫徹叁世。 在沒有現起 ──現在的──以前,或起而即滅以後,即使覺察不到他的存在,他還是有的。不會憑空的從無而有,也不會從有而成爲什麼都沒有。所以如不信生命與心識的通于叁世──前後,即失去時間的特性,等于否定了生命的存在。然而生命是現實的存在,不容許否認,那怎能沒有過去與未來呢?

  因果,在世俗谛中,是一般所公認的。佛法所說的因果,雖有同時的,而主 [P34] 要爲前能起後,前前影響後後的因果。如做了一件事,說了什麼話,會引起或大或小,或是或非的影響力,這就是因果。如在家庭中,所作所說,或是正當的,或是錯誤的,每直接的影響家庭(及家庭的某人)。家人受了言行的影響,成爲某種行動,就影響到社會、國家了。然而,最主要的,還是影響自己,而一般人卻非常忽略。要知每一行動,不但向外而影響于他,又必內向而影響于自己。如我國軍政的某一舉措,不但影響國際,必深切的影響自己的國家。這樣,如一家的事件,可以影響社會,影響國家,而更有關于自己的家庭。同樣的,個人的言行,當然要影響于家庭、社會、國家,而必然影響于自身。我們或善或惡的種種言行,都由內心的活動,而引發身語的活動;對他引起影響時,當下即引起自己身心的影響,成爲一種潛力,成爲未來的因緣。如能深信這自己身心所起的對自影響力,就能信解開創未來生命的動力來源。我們有意識的(或善或惡的)行動,必然影響自己,由自身受其後果。死了並非完了,生前所有的善惡業力,還需要自己負責。這就不能不承認生命的延續,從現生而向來生,否則道德的責任, [P35] 便無從安立。

  生命延續──從前生到後世的信念,最好是大家來反省一下:自己希望未來是沒有的嗎?相信自己一死就沒有了嗎?當想到自己未來是斷滅時,心中會有一種空虛與幻滅的難過。人人都有生命延續的愛著;盡管你以爲死了完了,而內心 ──下意識卻並不如此。年青體健的,對于死從來就不會重視,自己會死,這簡直是不可想象的。然而如真的要死,就會現出生命愛戀的悲哀。一個病重的人,每每是不斷的發問;太陽出了沒有?天還沒有黑嗎?他在病痛纏綿中,意識到死亡的威脅,總是希望能轉好,希望拖過一個時間,生命又會延續下去。佛法說:有情對于生命的愛戀,是超過一切的。如現有的生命,要瀕臨死亡時,心中就引起極大的怖畏,悲哀,這特別是惡人。到了真的活不下去,又會希望未來的存在。所以,有情的延續于未來,死了並非沒有,這是一切人所同感的。有他的事實依據,有他的心理要求,不過或者解說得錯誤(如神我論等)而已。

  生命是一期一期的不斷展開,生死未盡,會無限的延續下去。凡夫是不斷的 [P36] 流轉;聖賢是不斷的進化,一直到成佛而後已。如我國民間的祭祀祖宗,不但是兒女的紀念他,也出于父祖等還是存在的信念。如死了就是沒有,祭祖宗的慎終追遠,豈非多事!會如此普遍,如此悠久的流傳下來嗎?所以,如能反省身心,確信精神與生命的延續,體察深徹的生存意欲,相信對于叁世延續的生命觀,如不是庸俗的唯物論者,誰都會自然的承認他。

  

  五 流轉者誰

  這是不易明白的道理。一般的意見,生命的叁世流轉,總應該有一不變的主體──稱之爲我、爲靈,這才能由前生到現在,由現在到來生。如沒有不變的主體,會覺得前後是中斷了。所以佛法中,也有「不可說我」,「真我」,「真心」等通俗學派。然依佛法的特勝義,叁世流轉,是成立于無常無我的緣起觀上。肯定一切的物質、精神、生命,都在息息變化中,沒有絲毫是不變的。在無常無我的身心活動中,生命是延續(不常)不斷的。因爲所作的一切,雖然滅入過去 [P37] ,但並不等于沒有。對于身心的影響力──業力,是決定存在的。這等于說:所作所爲的一切行爲,轉化爲「動能」而不失。等到現有的生命變壞了,似乎中斷,而存在的「動能」──業力,卻引發而開展爲新的身心活動,新的生命。前一生並不就是後一生,面目全非,如從身心等去看,沒有不變的。但前因與後果,前一身心系與後一身心系,卻有著密切的關系。

  譬如:一個國家,有好幾個政黨(這如此一身活動,有不同的業系),政見多有不同。現在由甲黨執政,依據甲黨的政見,而作成政治的措施。其它的在野黨,雖有多少影響,而不能實現他們的主張。等到一期任滿,各黨都大肆活動。如由乙黨獲得被選,那甲黨當然退開了,甚至改組或解散了,出現了新的政治,一切政製都有新的部署。前一與後一,彼此銜接,而內容卻大大的變化。在這樣的變革中,前一代的舉措,仍深刻的影響到現在;雖大大變化,而終究爲同一國政的延續。佛法的叁世延續,並非有一不變的主體,一切都在生滅不居。這只是某一業系得勢了,出現一身心和合的單位;其它的業力,新起的業力,暫不能起 [P38] 用。等到舊有生命告一段落,複雜繁多的業系中,另一業系感得了新的身心,新的生命。由于業力的善惡,造成了墮落與增進的不同。這樣的無常無我的生命觀,那裏會有實體的東西?

  又如一所學校,校長去了,教員解聘了,學生都畢業而去了。新的校長、教師、學生,卻還是那所學校。從前的校譽、校風,也還多少延續下來。甚至這所學校遷移到另一地帶,校舍也新建了,但還是那所學校,與從前有著深切的關系。一次次的畢業生,還稱那學校爲母校。前不就是後者,後不就是前者,一切都變了,卻還是同一學校,成爲不斷的延續。佛法所說的生死流轉,叁世延續,要這樣去理解。

  

  六 生命的光光之網

  一般人,把宇宙和社會,看作生生不已的,從宇宙人生的觀點來看個人。佛法卻不能如此,佛法著重在一一人類,著重在一一有情識活動的有情。肯定每一 [P39] 人,每一有情,成一生命單位,在叁世的因果中,不斷的延續,不斷的死而又生。因此,有人誤會佛法是多元論。不知道,佛法是:一面肯定無始以來,就有這一切有情的延續;一面又肯定此一切有情,並無不變與獨存的主體。所以,這是相對的生命單位,雖營爲個別的活動,而其實是:身心在不斷變化中,並沒有什麼是此而非彼的;有情在互相關聯、互相依存中,並沒有誰可以離開其它的有情而能獨立存在的。這那裏可以說是多元?

  一一有情──生命,是無常的,無我的,所以在前後延續、彼此相關的活動中,有情與有情間,現出共同的生命形態。如由于男女的結合,生男育女,父母與兒女間,成爲繁衍的種族(家族)生命。又如由家族而成社會,國家,因各階層的合作與協調,延續爲和諧而活躍的國家生命。但這都依于(約人類說)每一人的生命延續而成立,每人是生生不已的生之核心。這等于燈燭一樣,多少燈燭集合在一起,發現爲非常明亮的光度。如光從隱蔽處現出,也許要誤會爲有一大燈,放射大光,而不知這只是多少燈燭,別別放射而成光網。 [P40]

  自然界的山河大地,草木叢林,佛說他是無情,是沒有情識的,沒有命根的。但由于一切有情的「業增上力」,這些無情物,也現起無意識的生命形態。這些並不是生命當體,有情才是生命的核心。有情的共同業增上力,影響無情而現有生命相,這等于光明四照,一切物都籠罩在光明中一樣。

  不這樣去理解,從宇宙或社會全體去說生生不已,可說是本末顛倒,錯誤之極!結果是重外而輕內,重整體而輕視個體,陷于非宗教的。他們相信物質不滅,相信社會價值,而忽視個己生命的不滅,忽視個人的道德價值。他們會著重于外界的改造,而忽略自我的革新。結果,這不是唯物論,就是唯物論的同路人。佛教的信徒,著重于每一有情的生生不已,確信每一有情的行爲價值,從自作自受到共作共受。從人類的展轉增上,互助共存,實現社會的進步。由于人類(有情)自身的「和樂善生」,而全宇宙的一切,都充滿和諧活潑的生意。

  

  七 生命的愛悅與悲哀

  [P41]

  生命,在叁世流轉中,是無…

《學佛叁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法概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